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已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它对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激发 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基础,是学生探索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使人在认知的过程中,注意集中、观察细微、记忆深刻、思想丰富,同时能保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增加参与意识唤起学习动机,激发思维,从而达到“课未始,兴正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热点、时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课堂满激情和活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鲜热点、时事材料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热点、时事的导入,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材,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的时事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讨论,以震撼、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热点、时事问题的导入,每一位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听,此时教师要导之有法,更要导之有度、导之有意,善于把握学生讨论的“火候”在恰到好处时引入课文内容。如在学习《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这一内容时,我搜集汶川大地震中遇难者顽强地与灾难抗争的例子:一个从死神手中逃出的陈坚把妻子的尸体绑在背上;来自抗震救灾的感人图片《警察妈妈》、《“中国最坚强的警察”在北川祭奠亲人》等等热点、时事资料。让学生讨论:生命可贵吗?谁的生命可贵?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命?这些热点、时事问题的讨论,将在学生脑海里产生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教师的导入有度,引出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探求新的知识。
教学中导入的题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里,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从认知上产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意向和设计合作学习形式,收获新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尽管导入别致、精彩引人入胜,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导入,巩固学习兴趣
1. 漫画、图片、电教直观引趣导入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物演示、操作、绘图、电教等手段来渲染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形象型教学,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漫画,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褒贬时事,往往寥寥几笔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身边的诱惑之游戏机的诱惑时,我用了一张漫画作总结,给学生反思,漫画《人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运用漫画、图片、电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更加具体化、感性化,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歌曲引趣导入。歌曲能陶冶情操,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也能引人深思。将歌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在讲第三课“珍爱我们的生命”时,我结合教材一个伐木工人的故事播放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使学生要在乐学的情境中深深地感受到那伐木工人的求生意志。
3.竞赛激情导入。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例如,在讲第二课《男生女生》时,我以竞赛的形式,让男女生分别列举各自的优势,把描述性别优势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促进男女生之间的沟通,培养与异性同学积极交往合作的态度。
三、社会调查导入,发展学习兴趣
社会调查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在兴趣小组里,笔者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因课制宜,因人而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创设的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激发 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基础,是学生探索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使人在认知的过程中,注意集中、观察细微、记忆深刻、思想丰富,同时能保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增加参与意识唤起学习动机,激发思维,从而达到“课未始,兴正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热点、时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课堂满激情和活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鲜热点、时事材料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热点、时事的导入,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材,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的时事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讨论,以震撼、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热点、时事问题的导入,每一位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听,此时教师要导之有法,更要导之有度、导之有意,善于把握学生讨论的“火候”在恰到好处时引入课文内容。如在学习《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这一内容时,我搜集汶川大地震中遇难者顽强地与灾难抗争的例子:一个从死神手中逃出的陈坚把妻子的尸体绑在背上;来自抗震救灾的感人图片《警察妈妈》、《“中国最坚强的警察”在北川祭奠亲人》等等热点、时事资料。让学生讨论:生命可贵吗?谁的生命可贵?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命?这些热点、时事问题的讨论,将在学生脑海里产生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教师的导入有度,引出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探求新的知识。
教学中导入的题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里,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从认知上产生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意向和设计合作学习形式,收获新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尽管导入别致、精彩引人入胜,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导入,巩固学习兴趣
1. 漫画、图片、电教直观引趣导入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物演示、操作、绘图、电教等手段来渲染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形象型教学,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漫画,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褒贬时事,往往寥寥几笔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身边的诱惑之游戏机的诱惑时,我用了一张漫画作总结,给学生反思,漫画《人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运用漫画、图片、电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更加具体化、感性化,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歌曲引趣导入。歌曲能陶冶情操,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也能引人深思。将歌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在讲第三课“珍爱我们的生命”时,我结合教材一个伐木工人的故事播放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使学生要在乐学的情境中深深地感受到那伐木工人的求生意志。
3.竞赛激情导入。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例如,在讲第二课《男生女生》时,我以竞赛的形式,让男女生分别列举各自的优势,把描述性别优势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促进男女生之间的沟通,培养与异性同学积极交往合作的态度。
三、社会调查导入,发展学习兴趣
社会调查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在兴趣小组里,笔者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因课制宜,因人而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创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