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近现代史发展进程中习得中华民族的探索与奋斗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在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中,围绕课程的框架及设置意义,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综合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才能实现该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3-01
《纲要》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建立并发展中华民族的内容,起着教化与灌输,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及接班人的目的。《纲要》课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在施教过程中难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运用一些方法来加以改善。对《纲要》教学改革的设计进行深入探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并加以综合运用。
一、《纲要》课程设置的意义
《纲要》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并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通过对《纲要》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纲要》课程的分析
《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主要内容为1840年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们群众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过程。《纲要》课与其它普通的历史课不同,它兼具了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效。体现了历史学的借鉴及服务功能,其思想政治意义在于学生要兼具析解历史事件的能力,促进思想认识的提升并拥有正确的“三观”等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革新教学的方法,才能不违背教学的初衷,胜任教学任务。
三、《纲要》教学改革的设计内容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大学虽以自学形式为主,但也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更加透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局限于将浅层次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里的知识点及时事政治等内容融会贯通,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兴趣来选取教学内容。学生们对于一些历史知识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不再需要解决“是什么”的問题,更重要是要掌握“为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寻找新的历史材料并呈现给学生,或作横向分析、或作纵向对比等方式透析,使学生获得全新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纲要》课的内容生动形象,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一个知识点分析时,可让学生讲述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感想,师生之间公开讨论。这样做,师生的沟通不断加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阅读史学经典、上网查资料以及讨论等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解,完成总结后再让各组学生就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讨论。
(三)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纲要》课学习的必备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PPT将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呈现给学生,可在其中穿插一些传承历史脉络的视频。纯文字的教学对学生来说过于枯燥,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集中注意力。视频的播放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乡土人情、历史沿革等调查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感悟历史、尊重人民的素养,养成一种家国情怀。最后,教师还应注重在课堂下运用微博、微信等及时通讯,经常性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与互动,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至网络空间。
四、结语
总之,《纲要》课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合理正确甚至优秀的方法来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们从《纲要》课中真正习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达到终身受益、真正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的,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能使《纲要》课的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阳素云. 地方名人历史渗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路径分析——以湖南邵阳地区为例[J]. 才智,2016,20:48-49.
[2]张北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性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43-46.
作者简介:
韦海(1982.08-),男,讲师,硕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3-01
《纲要》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建立并发展中华民族的内容,起着教化与灌输,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及接班人的目的。《纲要》课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在施教过程中难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运用一些方法来加以改善。对《纲要》教学改革的设计进行深入探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并加以综合运用。
一、《纲要》课程设置的意义
《纲要》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并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通过对《纲要》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纲要》课程的分析
《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主要内容为1840年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们群众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过程。《纲要》课与其它普通的历史课不同,它兼具了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效。体现了历史学的借鉴及服务功能,其思想政治意义在于学生要兼具析解历史事件的能力,促进思想认识的提升并拥有正确的“三观”等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革新教学的方法,才能不违背教学的初衷,胜任教学任务。
三、《纲要》教学改革的设计内容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大学虽以自学形式为主,但也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更加透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局限于将浅层次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里的知识点及时事政治等内容融会贯通,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兴趣来选取教学内容。学生们对于一些历史知识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不再需要解决“是什么”的問题,更重要是要掌握“为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寻找新的历史材料并呈现给学生,或作横向分析、或作纵向对比等方式透析,使学生获得全新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纲要》课的内容生动形象,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一个知识点分析时,可让学生讲述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感想,师生之间公开讨论。这样做,师生的沟通不断加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阅读史学经典、上网查资料以及讨论等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解,完成总结后再让各组学生就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讨论。
(三)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纲要》课学习的必备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PPT将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呈现给学生,可在其中穿插一些传承历史脉络的视频。纯文字的教学对学生来说过于枯燥,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集中注意力。视频的播放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乡土人情、历史沿革等调查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感悟历史、尊重人民的素养,养成一种家国情怀。最后,教师还应注重在课堂下运用微博、微信等及时通讯,经常性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与互动,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至网络空间。
四、结语
总之,《纲要》课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合理正确甚至优秀的方法来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们从《纲要》课中真正习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达到终身受益、真正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的,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能使《纲要》课的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阳素云. 地方名人历史渗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路径分析——以湖南邵阳地区为例[J]. 才智,2016,20:48-49.
[2]张北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性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43-46.
作者简介:
韦海(1982.08-),男,讲师,硕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