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传统电视节目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节目的传播将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进行传播时空的重构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节目自身也成为整合多重信息的传播复合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可以从大胆引领新风气,提升交流感、精准定位,并有针对性地打造及运营自身融媒体平台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播时空;多维度延伸;节目创新
随着相关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媒体迅速成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电视也进入了“传统媒体”的行列。当下,一方面是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不断;另一方面,则是媒体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有远见的传统媒体都开始积极与新媒体相结合,并且不再拘泥于原有的传媒形态和媒体思维,探索各自的媒体融合之路。
说到新媒体及媒体融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新媒体,较为简练的一种定义认为,新媒体是指: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①通常认为,符合新媒体特征的有:电子杂志、电子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移动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不同的媒体形态。各类新媒体的先后涌现,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边界,②因为基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对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数字化整合,使无论是以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方式传播的信息,都能够被整合输出及接收,而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多种媒体形态就自然地融合了起来,所以“传统媒体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在多媒体整合这一点上,电视自身也是一个多“信道”的传播载体,它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传播形式,当然电视通常更侧重于镜头语言的视觉表达。然而,电视同互联网等“新媒体”相比较更本质的差异在于,电视诞生于模拟信号技术阶段,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改造,但其传播及接收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与当下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相比,在传播的时间及空间等维度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一、传统电视传播的时空模式
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在传输和收视方面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决定了电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首先,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形态,它的传播过程是从电视台发送节目信号,到观众用电视机接收节目信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节目播出的时间与物理时间是一致的,且是线性、不可逆的。在电视传播模式中,观众无法自主实现节目的暂停、回放和重播,节目播出的时间、频率、长短等取决于电视台的安排。所以,传统电视传播时间模式的特点是:与物理时间同步,受播出一方控制的线性时间,且随时间流传播的节目也是单向性的。
其次,从空间角度看,有两个方面的空间关系,一方面是电视传播侧的空间范围。从理论上说,电视的传播空间范围就是电视信号覆盖的范围。这个范围在我国取决于电视台自身所处的等级,主要分为上星卫视和众多的地面频道,覆盖面从全国到各个局部地区不一。所以,从传出去的角度看,电视的传播有着不同的空间。
空间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电视接收侧,众所周知,传统电视接收的终端是电视机,而电视机必须摆放在某个相对固定的场所,所以看电视的空间实际上也是被限定的。于是,逐渐产生了普遍趋同的电视接收空间——家里的客厅,这也就是说,电视接收空间相对固定,具有很强的家庭(群体)收视特征。
综合上述分析,传统电视节目传播的时空特点是,在一定范围传播,受播出一方控制,需要在固定空间接收的与物理时间同步、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
二 、电视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形态特征
目前,基于互联网,以电脑和手机为终端接收信息的传播方式被受众广泛接纳。而跟电视台生产的视频节目内容互联共通的新媒体平台,一般包括电视台自建的官网、各大商业视频网站、音频平台、微博、微信等。
以当下台网融合比较成功的一档节目为例,可以看出目前媒体融合的形态特征。2017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开播,截至第一季结束,互联网视、音频客户端累积播放次数超10亿,#CCTV朗读者#和#卿听朗读者#微博话题收获了高达14.1亿和1.2亿的阅读量,累计超300篇“10万+”文章刷爆朋友圈。毋容置疑,《朗读者》已成为文化节目一个现象级的存在。③
由《朗读者》现阶段的成功可以看出,与新媒体积极而有效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做到台网全覆盖,显著地增加了节目播放渠道和覆盖面,尤其是捕捉到了一部分已经舍弃电视,只看网络视频的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朗读者》还积极开展线下活动,结合“朗读亭”的启用,将朗读热从线上推延至线下,形成了人际传播格局,在社会的非触网人群中也产生了强烈反响。传统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积极融合,并从各个维度延展,事实证明产生了极为强大的号召力。从《朗读者》的案例,可以看出当下媒体融合的成功之道。当然,《朗读者》现阶段的成功不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状态,而恰恰只是开始,因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所蕴含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真正的深度融合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电视节目尝试媒体融合,除了形式上的跨屏传播,制造线上线下的话题和开展相关活动之外,从本质上看,其传播时空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构。
三、传播时空模式的再建構
上文论述过,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采用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受播出一方控制,需要在固定空间接收的与物理时间同步、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时空的限制性和单向性。然而,伴随着媒体融合,节目的传播势必打破这些限制,其特性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构建了新的传播时空。
(一)传播时空的柔性延展
电视节目投放在互联网以后,对于节目而言,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传播时空的延展。从时间上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受限制的,而且必须与物理时间同步,顺序播放。但是,用新媒体收看节目,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节目可以不受限制地“多次传播”,而且节目所有的“时间”都被观众主动掌握了,观众可以随时停止、跳播、快进、回放,等等,看节目的时间也可以随心所欲,可长可短,可零可整,时间的限制性被打破了,时间延展了。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播时空;多维度延伸;节目创新
随着相关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媒体迅速成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电视也进入了“传统媒体”的行列。当下,一方面是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不断;另一方面,则是媒体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有远见的传统媒体都开始积极与新媒体相结合,并且不再拘泥于原有的传媒形态和媒体思维,探索各自的媒体融合之路。
说到新媒体及媒体融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新媒体,较为简练的一种定义认为,新媒体是指: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①通常认为,符合新媒体特征的有:电子杂志、电子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移动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不同的媒体形态。各类新媒体的先后涌现,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边界,②因为基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对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数字化整合,使无论是以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方式传播的信息,都能够被整合输出及接收,而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多种媒体形态就自然地融合了起来,所以“传统媒体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在多媒体整合这一点上,电视自身也是一个多“信道”的传播载体,它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传播形式,当然电视通常更侧重于镜头语言的视觉表达。然而,电视同互联网等“新媒体”相比较更本质的差异在于,电视诞生于模拟信号技术阶段,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改造,但其传播及接收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与当下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相比,在传播的时间及空间等维度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一、传统电视传播的时空模式
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在传输和收视方面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决定了电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首先,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形态,它的传播过程是从电视台发送节目信号,到观众用电视机接收节目信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节目播出的时间与物理时间是一致的,且是线性、不可逆的。在电视传播模式中,观众无法自主实现节目的暂停、回放和重播,节目播出的时间、频率、长短等取决于电视台的安排。所以,传统电视传播时间模式的特点是:与物理时间同步,受播出一方控制的线性时间,且随时间流传播的节目也是单向性的。
其次,从空间角度看,有两个方面的空间关系,一方面是电视传播侧的空间范围。从理论上说,电视的传播空间范围就是电视信号覆盖的范围。这个范围在我国取决于电视台自身所处的等级,主要分为上星卫视和众多的地面频道,覆盖面从全国到各个局部地区不一。所以,从传出去的角度看,电视的传播有着不同的空间。
空间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电视接收侧,众所周知,传统电视接收的终端是电视机,而电视机必须摆放在某个相对固定的场所,所以看电视的空间实际上也是被限定的。于是,逐渐产生了普遍趋同的电视接收空间——家里的客厅,这也就是说,电视接收空间相对固定,具有很强的家庭(群体)收视特征。
综合上述分析,传统电视节目传播的时空特点是,在一定范围传播,受播出一方控制,需要在固定空间接收的与物理时间同步、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
二 、电视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形态特征
目前,基于互联网,以电脑和手机为终端接收信息的传播方式被受众广泛接纳。而跟电视台生产的视频节目内容互联共通的新媒体平台,一般包括电视台自建的官网、各大商业视频网站、音频平台、微博、微信等。
以当下台网融合比较成功的一档节目为例,可以看出目前媒体融合的形态特征。2017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开播,截至第一季结束,互联网视、音频客户端累积播放次数超10亿,#CCTV朗读者#和#卿听朗读者#微博话题收获了高达14.1亿和1.2亿的阅读量,累计超300篇“10万+”文章刷爆朋友圈。毋容置疑,《朗读者》已成为文化节目一个现象级的存在。③
由《朗读者》现阶段的成功可以看出,与新媒体积极而有效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做到台网全覆盖,显著地增加了节目播放渠道和覆盖面,尤其是捕捉到了一部分已经舍弃电视,只看网络视频的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朗读者》还积极开展线下活动,结合“朗读亭”的启用,将朗读热从线上推延至线下,形成了人际传播格局,在社会的非触网人群中也产生了强烈反响。传统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积极融合,并从各个维度延展,事实证明产生了极为强大的号召力。从《朗读者》的案例,可以看出当下媒体融合的成功之道。当然,《朗读者》现阶段的成功不是媒体融合的最终状态,而恰恰只是开始,因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所蕴含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真正的深度融合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电视节目尝试媒体融合,除了形式上的跨屏传播,制造线上线下的话题和开展相关活动之外,从本质上看,其传播时空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构。
三、传播时空模式的再建構
上文论述过,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采用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受播出一方控制,需要在固定空间接收的与物理时间同步、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时空的限制性和单向性。然而,伴随着媒体融合,节目的传播势必打破这些限制,其特性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构建了新的传播时空。
(一)传播时空的柔性延展
电视节目投放在互联网以后,对于节目而言,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传播时空的延展。从时间上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受限制的,而且必须与物理时间同步,顺序播放。但是,用新媒体收看节目,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节目可以不受限制地“多次传播”,而且节目所有的“时间”都被观众主动掌握了,观众可以随时停止、跳播、快进、回放,等等,看节目的时间也可以随心所欲,可长可短,可零可整,时间的限制性被打破了,时间延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