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生,远离家乡,独自来到异地学习和生活,他们体验着大城市的精彩,却始终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惦念。本案例中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难以名状的情绪,前来学校心理辅导室求助。心理辅导教师在与该同学建立关系后,运用人本主义技术、合理情绪疗法对该生进行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案例;内地新疆高中班;情绪;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一般資料
马某,女,16岁,回族,来自新疆,就读于我校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高一年级,父亲是长途汽车司机,母亲是教师。该生性格偏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在校朋友不多,自述与父母关系很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因得知家中父亲突发疾病住院治疗,回家探望的愿望得不到支持,又难以得到家人理解,学习成绩下降,情绪焦虑、不安、低落。
(二)学生主诉
我最近学习不在状态,也认真听课了,也写作业了,但总是考不好,其实心里也知道这样的状态成绩好不了。我想家,上学期期中考试前一天,晚上九点爸爸还打电话说他在仓库卸货,夜里三点又打来两个陌生电话,我开始挂了,第三个我接起来时候,是医院打来的,说我爸脑溢血,又找不到认识人,只好从我爸手机上找到我的电话。后来妈妈赶到了,还好爸爸脑出血量不大,在重症监护室里观察了几天,又做了一个月的康复治疗,现在基本没事了。可是自那以后,我都很担心,我很想回去看看他,但是这里离家太远,爸妈考虑耽误我的学习,劝我坚强起来,先不要回去。他们说我已经长大了,应该能够承担一些情绪了,要学会忍耐,可我就是做不到。从那次考试我的成绩就下滑严重,之后也始终静不下心学习,总是觉得可怕的事情来的太突然。每次看到爸爸微信发过来的照片,还是很难过。我也劝自己好好投入学习,但是就是做不到。
(三)辅导教师观察
该生衣着整洁,说话语速中等,表达情绪,思维清楚,情绪低落,不安、容易流泪。饮食和睡眠正常,学习成绩下降。
二、案例分析
根据来访学生的介绍和表现,心理辅导教师的观察,该生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从严重程度判断,该生的情绪低落,焦虑,但反应不是很强烈,学习受到影响,但是没有出现过多泛化,也没有对其他社会功能造成影响。
该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心理冲突,并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而从社会原因角度,父亲突然病倒的消息和父母对自己学业的期待是重要原因。人际关系方面,该生在学校表现的比较安静,朋友不多,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心理因素方面,该生性格偏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存在不合理认知;对自我的要求较高,不够接纳自我。
因此,本次辅导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该生。在情绪方面,帮助该生宣泄情绪,平静面对爸爸的疾病,自己的学习状态;认知方面,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更理性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我方面,帮助学生接纳自己,勇敢做真实的自己。
三、辅导过程
本次辅导依据人本主义疗法相关理论,合理情绪疗法,与来访学生建立关系,帮助来访学生调整情绪,运用倾听、共情、提问、质疑、自我开放等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
(一)宣泄情绪,建立安全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认为,心理辅导者要做到真诚的面对来访者,尊重,积极的共情和无条件接纳来访者,创造合适的条件和环境,来访者自己会有力量解决内心的问题。
该生性格偏内向,平时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倾吐自己的内心想法,因为父亲的突发疾病,压抑了很多不安和担忧,找不到宣泄情绪的出口。与家人打电话时候,父母并不理解自己,他们觉得女儿长大了,应该需要自己承担家庭和自己的不顺利。由此看出,父母对该生的表现是不接纳的,因而加剧了她的无助感情绪冲突。
辅导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首先做到用心倾听,积极的共情。当学生叙述自己面对父亲遭遇感到恐慌和父母对自己心情的不理解时,辅导老师感同身受的自我开放,“如果我是你,远离家乡,内心对父母那么牵挂,而面对爸爸突然发生这样危及生命的疾病,我也一样会坐立不安,想要马上飞回到他身边的,哪能像从前一样专心致志的学习呢。”学生听到这里,哭的更厉害了,但也看的出,她不被理解的委屈、面对学习成绩下滑的沮丧也随之得到宣泄。
在第二次辅导时候,该生和心理老师聊起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该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但也很遗憾的发现爸爸虽然很爱自己,但是因为工作关系陪自己的时间很少,父女是有隔阂的,该生叙述起自己把成绩不错的试卷拿给爸爸看,爸爸却什么也没有说的时候,自己哭闹时候,生气的爸爸差点把自己扔进火堆的时候,留着眼泪。心理老师每次都递过纸巾,握着学生的手,轻轻的说:“那时候的你一定很失望吧。”“那时候的你是多么害怕呀。”学生也渐渐停止了哭泣,走出了那些尘封的情绪。
(二)观察情绪,以此入手觉察并调整不合理认知。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通过与来访者交谈,梳理事件A背后的不合理信念B,从而更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情绪困扰和不适的行为C。通过对不合理信念B进行调整,更加理性的思考,从而调整情绪感受,减轻症状。
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发现该生会有一些绝对化、糟糕至极的认知,而这些认知本身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会导致消极的情绪产生,和懈怠的行为结果。面对该生的一些刻板认识,比如“父母永远是伟大的”,“所有父母的行为都是对孩子好”等绝对化的、刻板的认识,心理教师挑开那层道德枷锁,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我看到你一直在说爸爸对你的好,可是又止不住的流泪,好像有些委屈和失落,你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在说什么呢?” 该生听到教师的反馈,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开始更多的卸下防御,吐露真实的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带来的结果。辅导中,学生动情的说到:“我比较善于劝说自己,不太喜欢说自己和别人的不好,慢慢就习惯了。我也发现,过多的自己承受,有时候容易让人家忽视我的感受,觉得我什么也不需要的感觉。”
當该生说到自己应该专心学习,而不是胡思乱想的时候,心理老师通过提问和质疑,一步步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听到爸爸的疾病,内心充满不安和恐惧的自己,还要像要从前一样专注学习的想法是不合理的。这样的想法只会让她体验到更多的失望和无助。
(三)接纳情绪,主动表达,重建与父母的沟通模式。
第三次辅导时候,心理教师鼓励该生与父母打电话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打开心结,并介绍了换位思考,共情等技术,从而帮助来访学生更好的与父母交流。之后,该生分享了她与父母打电话的情景,那次电话里,她一改往日贴心的乖乖女的形象,破天荒的在电话里大哭,几乎是吼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她跟爸妈说,她再也不能欺骗自己了,很多爸妈做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留下了遗憾,留下了伤痛。那通电话后,该生感到自己的内心轻松了很多,她的真实袒露也让妈妈开始正视女儿的感受,反思自己。来访者认知到了家庭交流模式带给自己的影响,“我家是从来不会表达的,越是亲的人越不会表达。临走去内高班时候,我妈非要往里面放一件衣服,我就不放,后来坚持了好久,我把衣服扔在地上哭,我们隔着一个门哭,其实心里都不舍得彼此,但是却没有表达,而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心理教师回应她说:“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时候,也是我们摆脱的开始。每一个心灵都渴望成长为更加积极、健全的自己,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只要不断尝试改变,一定会有变化的。”
三、辅导效果
经过四次心理辅导,来访学生自述心情平静了很多,跟父母的关系达到了改善,自己也变的更成熟了。现在又面临期中考试,觉得自己能够投入的学习,状态很好,对成绩的提升很有信心。
根据心理教师的观察和评估,这个阶段的辅导的效果是让人满意的。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调整,消极情绪得到平复,脸上出现了更多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得到改善,与父母有了更畅通的交流,在学习上也更加投入,自信心有所增强。在一个月和一个学期后的回访中发现,学生仍然保持比较乐观的太对面对学习和生活。
因此,辅导目标基本得以达成。
四、辅导反思
本次辅导是以学生的情绪调整为出发点,帮助学生认识和接纳自我,调整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案例。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迅速,有独立的意识和丰富的内心活动。然而,因为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认知容易存在偏差,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自我控制力还有待加强,因而容易内心冲突,其中情绪是最明显,也是最激烈的体验。
然而,正如萨提亚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就好像是一座冰山,在情绪感受之下还有更加庞大的心理内容。有我们的观点、信念、期待以及内心的渴望。因而在心理辅导中,帮助学生体察情绪,发现情绪背后的想法和模式,更好的认识和接纳自己,有利于学生以成熟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减少消极的情绪体验。
对于本案例,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心理教师需要精进心理辅导技术,培养自己深厚的专业功底,灵活把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疗法,从而在有限的辅导中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针对该案例中敏感、认知能力强的来访学生,合理情绪疗法比较有效。但是面对其他个性特点的学生,也要相应调整方法,因人而异的开展辅导。
其次,目前来看,在中学做心理辅导,受到督导机制欠缺和心理辅导培训不足的情况,学校的心理辅导显专业性不足,教师在辅导中容易走向说教,学生也容易出现脱落现象。而心理教师如果急于引导学生,走的太快,提出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或过于犀利的观点,反而引发学生阻抗。但学校心理辅导比较社会中的心理咨询又有其特点,心理教师的角色又不与心理咨询师完全相同,因而,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校开展更有效的心理辅导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约翰·桑特洛克 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崇德 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案例;内地新疆高中班;情绪;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一般資料
马某,女,16岁,回族,来自新疆,就读于我校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高一年级,父亲是长途汽车司机,母亲是教师。该生性格偏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在校朋友不多,自述与父母关系很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因得知家中父亲突发疾病住院治疗,回家探望的愿望得不到支持,又难以得到家人理解,学习成绩下降,情绪焦虑、不安、低落。
(二)学生主诉
我最近学习不在状态,也认真听课了,也写作业了,但总是考不好,其实心里也知道这样的状态成绩好不了。我想家,上学期期中考试前一天,晚上九点爸爸还打电话说他在仓库卸货,夜里三点又打来两个陌生电话,我开始挂了,第三个我接起来时候,是医院打来的,说我爸脑溢血,又找不到认识人,只好从我爸手机上找到我的电话。后来妈妈赶到了,还好爸爸脑出血量不大,在重症监护室里观察了几天,又做了一个月的康复治疗,现在基本没事了。可是自那以后,我都很担心,我很想回去看看他,但是这里离家太远,爸妈考虑耽误我的学习,劝我坚强起来,先不要回去。他们说我已经长大了,应该能够承担一些情绪了,要学会忍耐,可我就是做不到。从那次考试我的成绩就下滑严重,之后也始终静不下心学习,总是觉得可怕的事情来的太突然。每次看到爸爸微信发过来的照片,还是很难过。我也劝自己好好投入学习,但是就是做不到。
(三)辅导教师观察
该生衣着整洁,说话语速中等,表达情绪,思维清楚,情绪低落,不安、容易流泪。饮食和睡眠正常,学习成绩下降。
二、案例分析
根据来访学生的介绍和表现,心理辅导教师的观察,该生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从严重程度判断,该生的情绪低落,焦虑,但反应不是很强烈,学习受到影响,但是没有出现过多泛化,也没有对其他社会功能造成影响。
该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心理冲突,并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而从社会原因角度,父亲突然病倒的消息和父母对自己学业的期待是重要原因。人际关系方面,该生在学校表现的比较安静,朋友不多,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心理因素方面,该生性格偏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存在不合理认知;对自我的要求较高,不够接纳自我。
因此,本次辅导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该生。在情绪方面,帮助该生宣泄情绪,平静面对爸爸的疾病,自己的学习状态;认知方面,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更理性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我方面,帮助学生接纳自己,勇敢做真实的自己。
三、辅导过程
本次辅导依据人本主义疗法相关理论,合理情绪疗法,与来访学生建立关系,帮助来访学生调整情绪,运用倾听、共情、提问、质疑、自我开放等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
(一)宣泄情绪,建立安全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认为,心理辅导者要做到真诚的面对来访者,尊重,积极的共情和无条件接纳来访者,创造合适的条件和环境,来访者自己会有力量解决内心的问题。
该生性格偏内向,平时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倾吐自己的内心想法,因为父亲的突发疾病,压抑了很多不安和担忧,找不到宣泄情绪的出口。与家人打电话时候,父母并不理解自己,他们觉得女儿长大了,应该需要自己承担家庭和自己的不顺利。由此看出,父母对该生的表现是不接纳的,因而加剧了她的无助感情绪冲突。
辅导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首先做到用心倾听,积极的共情。当学生叙述自己面对父亲遭遇感到恐慌和父母对自己心情的不理解时,辅导老师感同身受的自我开放,“如果我是你,远离家乡,内心对父母那么牵挂,而面对爸爸突然发生这样危及生命的疾病,我也一样会坐立不安,想要马上飞回到他身边的,哪能像从前一样专心致志的学习呢。”学生听到这里,哭的更厉害了,但也看的出,她不被理解的委屈、面对学习成绩下滑的沮丧也随之得到宣泄。
在第二次辅导时候,该生和心理老师聊起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该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但也很遗憾的发现爸爸虽然很爱自己,但是因为工作关系陪自己的时间很少,父女是有隔阂的,该生叙述起自己把成绩不错的试卷拿给爸爸看,爸爸却什么也没有说的时候,自己哭闹时候,生气的爸爸差点把自己扔进火堆的时候,留着眼泪。心理老师每次都递过纸巾,握着学生的手,轻轻的说:“那时候的你一定很失望吧。”“那时候的你是多么害怕呀。”学生也渐渐停止了哭泣,走出了那些尘封的情绪。
(二)观察情绪,以此入手觉察并调整不合理认知。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通过与来访者交谈,梳理事件A背后的不合理信念B,从而更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情绪困扰和不适的行为C。通过对不合理信念B进行调整,更加理性的思考,从而调整情绪感受,减轻症状。
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发现该生会有一些绝对化、糟糕至极的认知,而这些认知本身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会导致消极的情绪产生,和懈怠的行为结果。面对该生的一些刻板认识,比如“父母永远是伟大的”,“所有父母的行为都是对孩子好”等绝对化的、刻板的认识,心理教师挑开那层道德枷锁,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我看到你一直在说爸爸对你的好,可是又止不住的流泪,好像有些委屈和失落,你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在说什么呢?” 该生听到教师的反馈,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开始更多的卸下防御,吐露真实的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带来的结果。辅导中,学生动情的说到:“我比较善于劝说自己,不太喜欢说自己和别人的不好,慢慢就习惯了。我也发现,过多的自己承受,有时候容易让人家忽视我的感受,觉得我什么也不需要的感觉。”
當该生说到自己应该专心学习,而不是胡思乱想的时候,心理老师通过提问和质疑,一步步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听到爸爸的疾病,内心充满不安和恐惧的自己,还要像要从前一样专注学习的想法是不合理的。这样的想法只会让她体验到更多的失望和无助。
(三)接纳情绪,主动表达,重建与父母的沟通模式。
第三次辅导时候,心理教师鼓励该生与父母打电话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打开心结,并介绍了换位思考,共情等技术,从而帮助来访学生更好的与父母交流。之后,该生分享了她与父母打电话的情景,那次电话里,她一改往日贴心的乖乖女的形象,破天荒的在电话里大哭,几乎是吼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她跟爸妈说,她再也不能欺骗自己了,很多爸妈做的事情就是给自己留下了遗憾,留下了伤痛。那通电话后,该生感到自己的内心轻松了很多,她的真实袒露也让妈妈开始正视女儿的感受,反思自己。来访者认知到了家庭交流模式带给自己的影响,“我家是从来不会表达的,越是亲的人越不会表达。临走去内高班时候,我妈非要往里面放一件衣服,我就不放,后来坚持了好久,我把衣服扔在地上哭,我们隔着一个门哭,其实心里都不舍得彼此,但是却没有表达,而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心理教师回应她说:“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时候,也是我们摆脱的开始。每一个心灵都渴望成长为更加积极、健全的自己,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只要不断尝试改变,一定会有变化的。”
三、辅导效果
经过四次心理辅导,来访学生自述心情平静了很多,跟父母的关系达到了改善,自己也变的更成熟了。现在又面临期中考试,觉得自己能够投入的学习,状态很好,对成绩的提升很有信心。
根据心理教师的观察和评估,这个阶段的辅导的效果是让人满意的。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调整,消极情绪得到平复,脸上出现了更多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得到改善,与父母有了更畅通的交流,在学习上也更加投入,自信心有所增强。在一个月和一个学期后的回访中发现,学生仍然保持比较乐观的太对面对学习和生活。
因此,辅导目标基本得以达成。
四、辅导反思
本次辅导是以学生的情绪调整为出发点,帮助学生认识和接纳自我,调整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案例。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迅速,有独立的意识和丰富的内心活动。然而,因为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认知容易存在偏差,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自我控制力还有待加强,因而容易内心冲突,其中情绪是最明显,也是最激烈的体验。
然而,正如萨提亚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就好像是一座冰山,在情绪感受之下还有更加庞大的心理内容。有我们的观点、信念、期待以及内心的渴望。因而在心理辅导中,帮助学生体察情绪,发现情绪背后的想法和模式,更好的认识和接纳自己,有利于学生以成熟的态度面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减少消极的情绪体验。
对于本案例,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心理教师需要精进心理辅导技术,培养自己深厚的专业功底,灵活把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疗法,从而在有限的辅导中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针对该案例中敏感、认知能力强的来访学生,合理情绪疗法比较有效。但是面对其他个性特点的学生,也要相应调整方法,因人而异的开展辅导。
其次,目前来看,在中学做心理辅导,受到督导机制欠缺和心理辅导培训不足的情况,学校的心理辅导显专业性不足,教师在辅导中容易走向说教,学生也容易出现脱落现象。而心理教师如果急于引导学生,走的太快,提出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或过于犀利的观点,反而引发学生阻抗。但学校心理辅导比较社会中的心理咨询又有其特点,心理教师的角色又不与心理咨询师完全相同,因而,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校开展更有效的心理辅导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约翰·桑特洛克 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崇德 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