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不利于该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该问题,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理论兼技能培养的特点,建立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课程考核方式。经教学实践,该考核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程序设计类课程
一、 引言
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以其局限性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形成过程的全程监督和评价,是改进课程考核的重要措施。程序设计类课程注重理论学习并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这类理论兼技能培养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考核方式,才能实时准确地反映学生掌握的综合知识及技能水平。在此背景下,以贵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为例在充分研究学习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需求,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于过程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二、 课程考核评价现状分析
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的课程。该类课程通常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C 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Java程序设计等,它们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常在低年级开始学习这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良好基础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对该类课程的必要性、教材选择、授课内容设置等层面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多,而对于该类课程的考核方式研究并不充分。目前的考核评价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轻过程性评价,重总结性评价。这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同時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存在诸多弊端:
(1) 考核评价观念陈旧。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语法掌握相对简单,但是程序设计思维的形成、对语言的灵活驾驭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日积月累,因此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特别需要重视实践以及思考过程。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程序调试技能,学生需要经过一个刻苦、踏实的训练过程,才能做到应对程序中的各种错误。目前我校包括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内的大量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依赖期末和平时成绩的分数进行加权计算出最终成绩(最终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这是一种朴素的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所占权值较低,获得方式也仅限于平时作业或出勤情况等单一方式。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
(2) 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课程考核中普遍存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核评价少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考查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3) 考核结果反馈滞后。虽然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期末安排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但由于班级人数众多这种设计作业往往都是老师事后对作业进行检查评价,期末的考核结果也难以及时向学生反馈,加上平时几乎没有考核评价,缺少了考核结果分析、讲评,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与指导,学习效果难以提高。
三、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案设计
程序设计类课程属于理论实践混合型课程。我们将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考核的因素一一枚举,经过分析研究主要考虑出勤情况、提问和讨论、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理论考试和上机实践考试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两部分。
(1) 平时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提问和讨论、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出勤情况是指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了解,发现缺勤频繁的学生,及时与其沟通并进行督促;提问和讨论是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特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听课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作业主要是课后作业,包括习题、资料查阅、信息收集等;实验指的是按教学计划内上机实践环节,每次上机实践教师应给予指导。每个学生对于每个考核因素的表现情况都应详细记录作为该项成绩的评价依据,并及时梳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掌握其学习动态及学习情感,对于学习消极的学生应进行干预、疏导。
(2) 考试。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按知识单元进行划分,列出每个单元应达到的评估标准,依据标准设置考核内容及评价细则。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过程性考试针对教师划分的知识单元进行考核,通常分为3至4次为宜,每次考试成绩在整个学习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按照时间顺序越来越大。每次单元考试根据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特点可采用开卷或闭卷,力求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每次考试都会被批阅,教师在批阅出每次考试分数的同时,会针对考试中的错误给出正确的参考描述。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发挥特长的机会,课程考核中相应设置了扩展部分,引导学生在程序设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使程序个性化的特点更突出。此外,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己预复习、查询资料、看书学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文档查阅作业(如:看课本,看参考书,查询网络资料等),在上课时通过抽查回答问题,也时常通过QQ或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看书的情况。
四、 过程性考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将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应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中并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风气有明显改善。学习过程的可控与时时监督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并持久而稳定,真正体现了过程性考核评价“以考促学”的价值。过程性考核虽然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 考核指标确立难度大。如上所述,给出了一些代表性考核的因素,但课程的具体考核因素可能因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教师施教方法以及学生群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确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具体指标难度较大。
(2) 教师工作量增大。由于过程性考核使得考核的次数与频度增加,且学生数量较大,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去研究、设计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和互动,组织实践操作以及科学规范命题等,这需要教师保持长期的工作积极性。
(3) 信息化手段需改进。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改革并不仅仅涉及授课教师和同学,还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协助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有效、规范、便捷地管理学生成绩,学校使用了教务成绩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教务成绩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并未在流程上考虑过程性考核需要录入很多项成绩的情况。如何改进教务成绩管理信息系统使其便于不同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有利展开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五、 结束语
通过对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性考核进行探索和实践,与终结性考核为中心的传统考试模式相比,基于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评价方式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编程能力效果是明显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同类型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内容与形式应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来设置,不应一概而论。而如何在过程性考核过程中为特别优秀或者具有特长的学生设置规则与方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青,余嘉,陈玲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过程性成绩评价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96-299.
[2]朱从旭,施荣华.提高程序设计类基础课教学实效的途径与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3(3):22-25.
[3]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
[4]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
作者简介:
刘敏,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程序设计类课程
一、 引言
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以其局限性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形成过程的全程监督和评价,是改进课程考核的重要措施。程序设计类课程注重理论学习并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这类理论兼技能培养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考核方式,才能实时准确地反映学生掌握的综合知识及技能水平。在此背景下,以贵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为例在充分研究学习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需求,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于过程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二、 课程考核评价现状分析
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的课程。该类课程通常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C 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Java程序设计等,它们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常在低年级开始学习这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良好基础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对该类课程的必要性、教材选择、授课内容设置等层面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多,而对于该类课程的考核方式研究并不充分。目前的考核评价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轻过程性评价,重总结性评价。这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同時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存在诸多弊端:
(1) 考核评价观念陈旧。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语法掌握相对简单,但是程序设计思维的形成、对语言的灵活驾驭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日积月累,因此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特别需要重视实践以及思考过程。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程序调试技能,学生需要经过一个刻苦、踏实的训练过程,才能做到应对程序中的各种错误。目前我校包括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内的大量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依赖期末和平时成绩的分数进行加权计算出最终成绩(最终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这是一种朴素的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所占权值较低,获得方式也仅限于平时作业或出勤情况等单一方式。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
(2) 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课程考核中普遍存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核评价少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考查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3) 考核结果反馈滞后。虽然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期末安排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但由于班级人数众多这种设计作业往往都是老师事后对作业进行检查评价,期末的考核结果也难以及时向学生反馈,加上平时几乎没有考核评价,缺少了考核结果分析、讲评,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与指导,学习效果难以提高。
三、 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案设计
程序设计类课程属于理论实践混合型课程。我们将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考核的因素一一枚举,经过分析研究主要考虑出勤情况、提问和讨论、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理论考试和上机实践考试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两部分。
(1) 平时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提问和讨论、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出勤情况是指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了解,发现缺勤频繁的学生,及时与其沟通并进行督促;提问和讨论是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特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听课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作业主要是课后作业,包括习题、资料查阅、信息收集等;实验指的是按教学计划内上机实践环节,每次上机实践教师应给予指导。每个学生对于每个考核因素的表现情况都应详细记录作为该项成绩的评价依据,并及时梳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掌握其学习动态及学习情感,对于学习消极的学生应进行干预、疏导。
(2) 考试。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按知识单元进行划分,列出每个单元应达到的评估标准,依据标准设置考核内容及评价细则。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过程性考试针对教师划分的知识单元进行考核,通常分为3至4次为宜,每次考试成绩在整个学习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按照时间顺序越来越大。每次单元考试根据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特点可采用开卷或闭卷,力求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每次考试都会被批阅,教师在批阅出每次考试分数的同时,会针对考试中的错误给出正确的参考描述。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发挥特长的机会,课程考核中相应设置了扩展部分,引导学生在程序设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使程序个性化的特点更突出。此外,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己预复习、查询资料、看书学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文档查阅作业(如:看课本,看参考书,查询网络资料等),在上课时通过抽查回答问题,也时常通过QQ或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看书的情况。
四、 过程性考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将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应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中并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风气有明显改善。学习过程的可控与时时监督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并持久而稳定,真正体现了过程性考核评价“以考促学”的价值。过程性考核虽然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 考核指标确立难度大。如上所述,给出了一些代表性考核的因素,但课程的具体考核因素可能因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教师施教方法以及学生群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确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具体指标难度较大。
(2) 教师工作量增大。由于过程性考核使得考核的次数与频度增加,且学生数量较大,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去研究、设计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和互动,组织实践操作以及科学规范命题等,这需要教师保持长期的工作积极性。
(3) 信息化手段需改进。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改革并不仅仅涉及授课教师和同学,还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协助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有效、规范、便捷地管理学生成绩,学校使用了教务成绩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教务成绩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并未在流程上考虑过程性考核需要录入很多项成绩的情况。如何改进教务成绩管理信息系统使其便于不同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有利展开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五、 结束语
通过对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性考核进行探索和实践,与终结性考核为中心的传统考试模式相比,基于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评价方式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编程能力效果是明显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同类型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内容与形式应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来设置,不应一概而论。而如何在过程性考核过程中为特别优秀或者具有特长的学生设置规则与方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青,余嘉,陈玲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过程性成绩评价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96-299.
[2]朱从旭,施荣华.提高程序设计类基础课教学实效的途径与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3(3):22-25.
[3]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
[4]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
作者简介:
刘敏,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