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氢能产业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领域,其不仅可以用于燃料电池车,在构建低碳生态文明社会方面也有巨大作用,发展前景广阔。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储运、加氢、氢能应用等方面。其中,制氢是基础,储运和加氢是氢能应用的核心保障。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已初步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发展区域。其中,以上海、江苏和山东为代表的东部区域,是中国燃料电池车研发与示范最早的地区;以四川、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区域,是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燃料电池电堆研发的重要地区;以广东佛山、广州为代表的南部区域,是中国燃料电池车大规模示范和加氢网络规划较为成熟的地区;以北京、河北和辽宁为代表的北部区域,是中国较早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的地区;以湖北和河南省为代表的中部区域,是中国燃料电池重要零部件研发和客车大规模示范地区。
东部区域:长三角氢走廊稳步推进
早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区域便依托国家“863”项目进行燃料电池车研发,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了示范运行。围绕燃料电池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氢能产业链制取、储运和加氢站等环节配套建设逐步完善,长三角氢走廊建设稳步推进,商业生态初具锥形。上海的同济大学,江苏的弗尔赛、百应能源,山东的东岳、潍柴是该区域代表企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截止到2019年10月,该区域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8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563辆,加氢站8座,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50座。
《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发布距今已有15个月,长三角现有氢能产业基础扩容,以上海为中心辐射的氢经济蓬勃发展。常熟主动融入长三角“氢走廊”,率先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启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建设。4月30日,江蘇省常熟市发布《常熟市关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及相关产业发展,并给予适当补贴。
“上海将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加快突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物流等公共领域增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线,年内计划新建5座加氢站,同步研究加氢站布局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在提及上海氢能产业布局时,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这样阐释。
此外,上汽集团与上海机场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出行服务、汽车销售等领域推动深层次合作,携手推动绿色机场建设;包括探索使用氢燃料电池车作为通用车辆、旅客摆渡车,以及地面服务、场道维护、机务保障等其它用途的专业车辆;同时还将联合探索建设加氢站、充电桩、充电站及快速充电桩网络等基础设施。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表示,重塑科技产业化基地的投产,将有助于长三角区域形成高质量氢能产业集群,进一步助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作为典型标杆引领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除长三角氢走廊之外,山东也是东部氢能产业重要发展地之一。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著名的能源大省,山东在发展氢能产业方面具有先天基础和优势。6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会议指出,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氢能产业发展作为超前布局先导产业、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积极创建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为山东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积累成功经验。
西部区域:致力制氢和燃料电池电堆研发
四川省油气资源丰富、水电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仅年调峰弃水电量就高达139.96亿千瓦时,装机弃水电量约为500亿千瓦时,电解制氢可供给百万辆燃料电池车运行。在天然气方面,四川天然气总存储量占全国总存储量的19%,形成了“三横三纵”的输气管网布局;在水利方面,金沙江、大渡河等多条河流流经四川,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丰沛的水电资源。截止到去年10月,该区域共有规模以上企业东方电气、成都客车等15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40辆,加氢站1座,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5座。
4月7日,四川省经信厅印发《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2020年度工作要点》,2020年重点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升级改造,促进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力争全省实现新能源汽车生产3.5万辆,同比增长10%,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应用达12万辆。
7月7日,成都出台《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对氢能产业进行政策支持,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常务副院长高文胜看来,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链补全优化,国内唯一涉及氢气储运环节,重视人才资源外引内培,非氢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是该政策的四大亮点,也是成都发展氢能产业的独特优势。
除了四川之外,重庆亦是西部地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基地。3月20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示范应用初具规模。
南部区域:大湾区氢能产业带呼之欲出
依托已建年产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南部区域在建年产2万套燃料电池系统、6万辆燃料电池商用车等项目,氢能业链逐步完善。目前,该区域共有包括深圳的福瑞电气、南科动力,广东的国鸿氢能、大洋电机等逾30家规模以上企业。
“随着人口、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广佛提前布局氢能产业,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表示。广州市氢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思宇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都市圈建设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可加强统筹,建设以广州、佛山为主导,联动东莞、惠州、深圳以及云浮的跨珠三角都市圈的大湾区氢能产业带。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以来,广东省东莞、茂名、佛山、广州等相继出台多条与氢能产业相关的规划或政策。4月15日,广东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先行先试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6月24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明确将广州建成我国南部地区氢能枢纽,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成为大湾区氢能研发设计中心、装备制造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市场运营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到2030年,建成集制取、储运、交易、应用一体化的氢能产业体系,实现产值超2000亿元。
作为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旅游大省,海南省风电资源十分丰富,车辆、船舶的需求量较大,未来可能大量采用氢气作为驱动来源。日前,海南省已出台《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海南省氢能发展暨全域性国家级氢能试验区建设战略研究》等政策,并规划于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全岛使用新能源汽车。
北部区域:顺应“蓝天保卫战”下的产业新生态
北部区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进行了燃料电池车试运行;依托在建年产1.3万套燃料电池系统,6600吨制氢等项目,氢能产业链逐步完善。据去年10月份统计,该区域共有规模以上企业如北京的清华大学、亿华通,河北的雄韬股份、海珀尔等约73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219辆,加氢站3座,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30座。
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消费地区之一,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根据《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要求,京津冀能源发展除了“降煤增气”外,要着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消纳,规划建设能源高端应用示范,实现绿色发展。毋庸置疑,氢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天津市政府1月17日印发的《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提到,要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圈,到2022年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到2022年,力争建成至少10座加氢站、打造3个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区,重点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开展至少3条公交或通勤线路示范运营,累计推广使用物流车、叉车、公交车等氢燃料电池车辆1000辆以上;实现其他领域应用突破,建成至少2个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
3月31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公布《河北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第一批)》。此次列入清单的重点项目涵盖制氢、氢能装备、加氢站、燃料电池、整车生产、应用示范、技术研究的氢能全产业链条共43个,总投资约87亿元。其中在张家口市布局项目21个。
6月10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广智介绍《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相关情况,针对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方案》明确提出在云边端设施、产业创新共性平台、智慧产业应用等方面的三项重点任务和三个产业切入方向,要求北京在电源、产业平台和汽车方面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建设。姜广智认为,北京带头示范发展氢能产业,有助于打消各地方政府疑虑,明确产业发展前景、增强产业建设信心。
中部区域:零部件研发和客车大规模示范并重
依托已建年产100万件膜电极,中部区域逐步打造氢能产业链。河南的雪人股份、宇通客车,湖北的武汉理工新能源、喜马拉雅光电是其代表企业。截至到2019年10月,该区域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43辆;加氢站4座,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21座。
湖北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水电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为制氢提供充足电力。目前,湖北已出台《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武汉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加氢站审批及管理办法》等政策。以武汉为重点,大力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5月15日,国家電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开发区签署合作协议,标志国家电投集团规划的华中氢能产业基地正式落户武汉经开区。据悉,国家电投集团华中氢能产业基地首期投资16亿元,建设质子交换膜技术研究院和中试生产线、万台规模氢燃料电池生产线。
4月30日,河南省制定的《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印发。《方案》提出,以客车为牵引,促进物流等商用车产业发展,以重点城市群辐射带动全省范围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到2025年,全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产业年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
“氢”风徐来,“氢”尽全力。2020年已进入第三季度,上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相应政策,亦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地发展氢能产业的决心,我国氢能产业正在以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其中,中央出台7项相关政策,地方22个省市共出台30条政策,山东地区以6条政策位居榜首,广东地区5条政策紧随其后。此外,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区在2020年上半年发布多项政策,预示着当地的氢能产业发展步伐正加速前进。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氢能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期。但如何认清自身基础和优势,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提升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各地政府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未来,将有更多地区和城市加大规划布局,以氢能产业为代表的清洁低碳氢社会正向我们快步走来。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已初步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发展区域。其中,以上海、江苏和山东为代表的东部区域,是中国燃料电池车研发与示范最早的地区;以四川、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区域,是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燃料电池电堆研发的重要地区;以广东佛山、广州为代表的南部区域,是中国燃料电池车大规模示范和加氢网络规划较为成熟的地区;以北京、河北和辽宁为代表的北部区域,是中国较早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的地区;以湖北和河南省为代表的中部区域,是中国燃料电池重要零部件研发和客车大规模示范地区。
东部区域:长三角氢走廊稳步推进
早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区域便依托国家“863”项目进行燃料电池车研发,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了示范运行。围绕燃料电池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氢能产业链制取、储运和加氢站等环节配套建设逐步完善,长三角氢走廊建设稳步推进,商业生态初具锥形。上海的同济大学,江苏的弗尔赛、百应能源,山东的东岳、潍柴是该区域代表企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截止到2019年10月,该区域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8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563辆,加氢站8座,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50座。
《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发布距今已有15个月,长三角现有氢能产业基础扩容,以上海为中心辐射的氢经济蓬勃发展。常熟主动融入长三角“氢走廊”,率先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启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建设。4月30日,江蘇省常熟市发布《常熟市关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及相关产业发展,并给予适当补贴。
“上海将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加快突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物流等公共领域增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线,年内计划新建5座加氢站,同步研究加氢站布局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在提及上海氢能产业布局时,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这样阐释。
此外,上汽集团与上海机场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出行服务、汽车销售等领域推动深层次合作,携手推动绿色机场建设;包括探索使用氢燃料电池车作为通用车辆、旅客摆渡车,以及地面服务、场道维护、机务保障等其它用途的专业车辆;同时还将联合探索建设加氢站、充电桩、充电站及快速充电桩网络等基础设施。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表示,重塑科技产业化基地的投产,将有助于长三角区域形成高质量氢能产业集群,进一步助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作为典型标杆引领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除长三角氢走廊之外,山东也是东部氢能产业重要发展地之一。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著名的能源大省,山东在发展氢能产业方面具有先天基础和优势。6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会议指出,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氢能产业发展作为超前布局先导产业、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积极创建国家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为山东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积累成功经验。
西部区域:致力制氢和燃料电池电堆研发
四川省油气资源丰富、水电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仅年调峰弃水电量就高达139.96亿千瓦时,装机弃水电量约为500亿千瓦时,电解制氢可供给百万辆燃料电池车运行。在天然气方面,四川天然气总存储量占全国总存储量的19%,形成了“三横三纵”的输气管网布局;在水利方面,金沙江、大渡河等多条河流流经四川,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丰沛的水电资源。截止到去年10月,该区域共有规模以上企业东方电气、成都客车等15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40辆,加氢站1座,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5座。
4月7日,四川省经信厅印发《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2020年度工作要点》,2020年重点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升级改造,促进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力争全省实现新能源汽车生产3.5万辆,同比增长10%,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应用达12万辆。
7月7日,成都出台《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对氢能产业进行政策支持,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常务副院长高文胜看来,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链补全优化,国内唯一涉及氢气储运环节,重视人才资源外引内培,非氢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是该政策的四大亮点,也是成都发展氢能产业的独特优势。
除了四川之外,重庆亦是西部地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基地。3月20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示范应用初具规模。
南部区域:大湾区氢能产业带呼之欲出
依托已建年产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南部区域在建年产2万套燃料电池系统、6万辆燃料电池商用车等项目,氢能业链逐步完善。目前,该区域共有包括深圳的福瑞电气、南科动力,广东的国鸿氢能、大洋电机等逾30家规模以上企业。
“随着人口、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广佛提前布局氢能产业,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表示。广州市氢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思宇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都市圈建设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可加强统筹,建设以广州、佛山为主导,联动东莞、惠州、深圳以及云浮的跨珠三角都市圈的大湾区氢能产业带。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以来,广东省东莞、茂名、佛山、广州等相继出台多条与氢能产业相关的规划或政策。4月15日,广东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先行先试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6月24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明确将广州建成我国南部地区氢能枢纽,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成为大湾区氢能研发设计中心、装备制造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市场运营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到2030年,建成集制取、储运、交易、应用一体化的氢能产业体系,实现产值超2000亿元。
作为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旅游大省,海南省风电资源十分丰富,车辆、船舶的需求量较大,未来可能大量采用氢气作为驱动来源。日前,海南省已出台《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海南省氢能发展暨全域性国家级氢能试验区建设战略研究》等政策,并规划于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全岛使用新能源汽车。
北部区域:顺应“蓝天保卫战”下的产业新生态
北部区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进行了燃料电池车试运行;依托在建年产1.3万套燃料电池系统,6600吨制氢等项目,氢能产业链逐步完善。据去年10月份统计,该区域共有规模以上企业如北京的清华大学、亿华通,河北的雄韬股份、海珀尔等约73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219辆,加氢站3座,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30座。
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消费地区之一,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根据《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要求,京津冀能源发展除了“降煤增气”外,要着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消纳,规划建设能源高端应用示范,实现绿色发展。毋庸置疑,氢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天津市政府1月17日印发的《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提到,要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圈,到2022年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到2022年,力争建成至少10座加氢站、打造3个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区,重点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开展至少3条公交或通勤线路示范运营,累计推广使用物流车、叉车、公交车等氢燃料电池车辆1000辆以上;实现其他领域应用突破,建成至少2个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
3月31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公布《河北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第一批)》。此次列入清单的重点项目涵盖制氢、氢能装备、加氢站、燃料电池、整车生产、应用示范、技术研究的氢能全产业链条共43个,总投资约87亿元。其中在张家口市布局项目21个。
6月10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广智介绍《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相关情况,针对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方案》明确提出在云边端设施、产业创新共性平台、智慧产业应用等方面的三项重点任务和三个产业切入方向,要求北京在电源、产业平台和汽车方面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建设。姜广智认为,北京带头示范发展氢能产业,有助于打消各地方政府疑虑,明确产业发展前景、增强产业建设信心。
中部区域:零部件研发和客车大规模示范并重
依托已建年产100万件膜电极,中部区域逐步打造氢能产业链。河南的雪人股份、宇通客车,湖北的武汉理工新能源、喜马拉雅光电是其代表企业。截至到2019年10月,该区域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家,示范运行燃料电池车43辆;加氢站4座,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21座。
湖北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水电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为制氢提供充足电力。目前,湖北已出台《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武汉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加氢站审批及管理办法》等政策。以武汉为重点,大力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5月15日,国家電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开发区签署合作协议,标志国家电投集团规划的华中氢能产业基地正式落户武汉经开区。据悉,国家电投集团华中氢能产业基地首期投资16亿元,建设质子交换膜技术研究院和中试生产线、万台规模氢燃料电池生产线。
4月30日,河南省制定的《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印发。《方案》提出,以客车为牵引,促进物流等商用车产业发展,以重点城市群辐射带动全省范围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到2025年,全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产业年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
“氢”风徐来,“氢”尽全力。2020年已进入第三季度,上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相应政策,亦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地发展氢能产业的决心,我国氢能产业正在以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其中,中央出台7项相关政策,地方22个省市共出台30条政策,山东地区以6条政策位居榜首,广东地区5条政策紧随其后。此外,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区在2020年上半年发布多项政策,预示着当地的氢能产业发展步伐正加速前进。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氢能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期。但如何认清自身基础和优势,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提升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各地政府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未来,将有更多地区和城市加大规划布局,以氢能产业为代表的清洁低碳氢社会正向我们快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