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通过一年多教学探索和实践,我发现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要有一个切入点,我姑且把它称作兴奋点。那么,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切入教学,使课堂动起来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生动丰富的音像材料切入教学,激活学生的视听感觉
多媒体技术虽然不能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中,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优美的音像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学生兴奋起来。
比如教《黄河颂》一文时,课刚开始,我就播放《黄河大合唱》录象歌曲,以其高亢的旋律,奔腾不息的黄河的雄壮画面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奠定下了这节课的感情基调,学生很快便进入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在下面的朗读中,便能读得激情昂扬、兴致勃勃。
二、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之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人类的阅读活动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有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人读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年龄去阅读,感受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经验基础和知识基础不同。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基础。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学生的生活外延相等。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作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使之兴奋起来,让旧有经验参与理解。
三、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人生因为期待而充满希望,人生因为期待而充满美好!”当阅读与期待相遇,我们收获的同样是希望、美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这样的阅读,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阅读能力,开启学生心智。
四、在揣摩品味字词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佛曰:“一朵花里显真情,一粒米里看世界。”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文字敏感性,能从文字中一个字一个词出发,挖掘出整个课本的意蕴,也就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了,引领学生走入语文的深处,真正创造出“心动的课堂”。对文本文字的揣摩推敲,也要做到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的精神。教师引领学生在这种精益求精的推敲中,不断激活他们的兴奋点。
五、利用多种的朗读形式,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的本色。多年来,我发现阅读教学中的品析如能与朗读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不断刺激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声韵美,体会作品的魅力。近年来,我经常采用以下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美美地去品读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范读。通常,一个班中只有个别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而教师的范读,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暗示,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进行范读时,学生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这就自然地激发了孩子的朗读兴趣。
(2)分角色朗读。带有一定的表演色彩。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3)配乐朗读。音乐本身是很有感染力的,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调动人们的情绪。而配乐朗读能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读书的情感。
六、重视学生朴素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美好情感
人类都有一颗同情心,对不幸的人和事寄予同情,尤其是学生,这种同情心更强。另外,埋藏在学生的心底,还有一份朴素的爱国情感,牵涉这些情感的内容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选准兴奋点,就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邓稼先的崇高品质,我就充分利用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简要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大西北莽莽的戈壁滩研制成功“两弹一星”的情况,以及“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等。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转移到文章中来了,于是学生就带着崇敬之情去学习本文,也就把握住学习的要点。
当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兴奋点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的内容可能有不同的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研究学生,注意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有时,学生兴奋点的出现牵涉到学生情感场的生成。教师如能以此为突破口,营造一种情感的场,这将使阅读教学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通过一年多教学探索和实践,我发现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要有一个切入点,我姑且把它称作兴奋点。那么,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切入教学,使课堂动起来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生动丰富的音像材料切入教学,激活学生的视听感觉
多媒体技术虽然不能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中,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优美的音像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学生兴奋起来。
比如教《黄河颂》一文时,课刚开始,我就播放《黄河大合唱》录象歌曲,以其高亢的旋律,奔腾不息的黄河的雄壮画面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奠定下了这节课的感情基调,学生很快便进入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在下面的朗读中,便能读得激情昂扬、兴致勃勃。
二、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之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人类的阅读活动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有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人读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年龄去阅读,感受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经验基础和知识基础不同。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基础。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学生的生活外延相等。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作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使之兴奋起来,让旧有经验参与理解。
三、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人生因为期待而充满希望,人生因为期待而充满美好!”当阅读与期待相遇,我们收获的同样是希望、美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这样的阅读,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阅读能力,开启学生心智。
四、在揣摩品味字词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佛曰:“一朵花里显真情,一粒米里看世界。”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文字敏感性,能从文字中一个字一个词出发,挖掘出整个课本的意蕴,也就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了,引领学生走入语文的深处,真正创造出“心动的课堂”。对文本文字的揣摩推敲,也要做到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的精神。教师引领学生在这种精益求精的推敲中,不断激活他们的兴奋点。
五、利用多种的朗读形式,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的本色。多年来,我发现阅读教学中的品析如能与朗读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不断刺激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声韵美,体会作品的魅力。近年来,我经常采用以下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美美地去品读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范读。通常,一个班中只有个别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而教师的范读,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暗示,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进行范读时,学生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这就自然地激发了孩子的朗读兴趣。
(2)分角色朗读。带有一定的表演色彩。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3)配乐朗读。音乐本身是很有感染力的,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调动人们的情绪。而配乐朗读能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读书的情感。
六、重视学生朴素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美好情感
人类都有一颗同情心,对不幸的人和事寄予同情,尤其是学生,这种同情心更强。另外,埋藏在学生的心底,还有一份朴素的爱国情感,牵涉这些情感的内容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选准兴奋点,就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邓稼先的崇高品质,我就充分利用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简要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大西北莽莽的戈壁滩研制成功“两弹一星”的情况,以及“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等。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转移到文章中来了,于是学生就带着崇敬之情去学习本文,也就把握住学习的要点。
当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兴奋点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的内容可能有不同的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研究学生,注意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有时,学生兴奋点的出现牵涉到学生情感场的生成。教师如能以此为突破口,营造一种情感的场,这将使阅读教学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