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还”、“再”都可表示动作的重复或连续,本文讨论了在两种句式中“还”、“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关系,同时在与"又"的比较中显现出的 “还”和“再”与两种时间范围的差异,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还;再;情态动词;又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还”和“再”,有多种意义和与之相对应的用法,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语法意义,即都有一个义项“表示行为、动作的重复”,“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续”\+①。概括的说,即指“重复义”。至于两者的主要区别,在论及虚词和虚词中副词项的专门论著中都有描述,如“‘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②,而“‘再’多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②。“‘再’只能修饰未实现的动作”。 这个主要区别,指的就是“还”和“再”修饰的动作或行为在时间上的差异。“再”只能修饰表示将来的时间动词,而“还”是主要修饰将来的,也就是说它是有余地的,还可以修饰表示过去时间的动词。
我们知道,对虚词的分析是通过分析其在句法结构中的搭配关系和语法功能来进行的。既然“还”和“再”在共同的语义背景上有着细微的差异,有意思的是这种差异还是同属于一个范畴——时间,那么本文就有意以“还”和“再”所具有的这个共同的语义背景为前提,从“还”和“再”在两种句法结构中的分布现象及“还”和“再”与另一相关副词“又”的比较这三个方面,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还”和“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文中,我们从将虚词出现的位置、肯定与否定和句式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还”、“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
对于“还”和“再”与能愿动词在位置分布上的异同,下文拟分别从“还”和“再”用与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情况来讨论。
1.1肯定句中的“还”和“再”
先看几个例句:
① 我能吃一碗。→ 我还能吃一碗。
→﹡我再能吃一碗。
② 他要来的。 → 他还要来的。
→﹡他再要来的。
③ 小平愿意去西藏支教。 → 小平还愿意去西藏支教。
→﹡小平再愿意去西藏支教。
上面所举的例子,从左式转换为右式,变换上只是在能愿动词“能”、“要”、“愿意”前加 了副词“还”和“再”,显然前加“还”的变换可以成立,而前加“再”的变换是不成立的。原因何在?这些例句都是表示将来时态,动作未实现,这对“还”和“再”都是适用的,所以问题不在时态差异上,“还”和“再”都可以用于表示将来时。我们将“再”移到这些能愿动词的后面,发现原来那些不成立的句子又可以说了:“我能再吃一碗”,“他要再来的”,“小平愿意再去西藏支教”,而且,其中意思与“还”句相同。
我们把"还"放到能愿动词的后面,也发现“我能还吃一碗”,“他要还来的”,“小平愿意还去西藏支教”这些句子,要么是意思发生了变化(包括语义重心的转移,如后一句语义重心从动词“去”转移到了名词“西藏”上),要么是不能说的(如,“他要还来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肯定句中,“还”放在能愿动词前面,"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如果是这样,那原因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这些加上“还”和“再”同时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作进一步的分析。
我还能吃一碗。→ 我‖还‖能吃一碗
我能再吃一碗。→ 我‖能再‖吃一碗
他还要来的。→ 他‖还‖要来的
他要再来的。→ 他‖要再‖来的
小平还愿意去西藏支教。→ 小平‖还‖愿意去西藏支教
小平愿意再去西藏支教。→ 小平‖愿意再‖去西藏支教
从这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还”与整个动作行为的关系密切,它是用以修饰限定整个动作行为的;而“再”与后面动词的关系密切,它是在修饰这个动作动词。这可以说明为什么“还”用在能愿动词前,而“再”用在能愿动词后,行为动词前,是因为“还”和“再”与动作动词的密切程度不同:较之“还”,“再”与动作动词的关系更紧密。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从“还”和“再”自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语法意义上见出端倪。
“‘还’作副词,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候兼有连接前后小句的作用”\+②。 在谈及“再”时,则从未提及“再”也有表示某些语气的作用,而且几乎所有对“还”和“再”进行解释的著述中,"再"的词条都多于或至少不少于“再”的词条。这证明,“还”的语义和语用范围大于至少是不少于“再”。所以,如同前文的分析,“还”可以统辖整个“能愿动词+行为动词+宾语/补语”的结构,而“再”只能统辖“行为动词+宾语/补语”的结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还”除了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之外,还包含了一种语气意义,上述例句中是一种“平的语气,不含轻重抑扬的意思”\+②,“再”是不包含语气的,它只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续。这也正解释了“还”不能放在能愿动词后面、“再”不放在能愿动词前面的原因:当时间副词在语义上既可以修饰能愿动词,也能修饰行为动词时,能愿动词与行为动词的紧密程度当然大于副词与这个动词的紧密程度,反之,当时间副词在语义上只能修饰行为动词时,这个副词与动词的紧密程度就大于能愿动词与行为动词的紧密程度,所以,在前一种情况下,时间副词“还”放在能愿动词的前面,修饰“能愿动词+行为动词+宾语”这个结构,在后一种情况下,副词"再"放在行为动词之前,紧接动词,修饰这种行为动作,共同受能愿动词的修饰。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验证前面提出的那个假设,即在肯定句中,“还”可用于能愿动词之前,“再”用于能愿动词之后。
1.2否定句中的“还”和“再”
同样,我们先来看几个句子:
④ 我还能吃一碗。 → 我不能还吃一碗。
(我已经吃了好多碗了,不可以多吃了。)
→﹡我还不能吃一碗。\+③
⑤ 我能再吃一碗。 → 我不能再吃一碗。
(我已经吃了好多碗了,不可以多吃了。)
→﹡我再不能吃一碗。
上述例句中,从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不能还”、“不能再”可以成立,“还不能”、“再不能”却不能成立,或者说,它们不能在保证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成立。
在1.1节中我们已经分析了肯定句中“还”和“再”与能愿动词的不同分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上面的例句中得出一个假设,即:在否定句中,“还”和“再”都用在能愿动词之后?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论证一下这个假设的真实性。
我还能吃一碗。→ 我‖不‖能‖还‖吃一碗
我能再吃一碗。→ 我‖不‖能‖再‖吃一碗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还”和“再”在对“行为动词+宾语”结构再加上一个“能愿动词”的统辖能力上存在差别,这造成了肯定句中“还”和“再”在分布上的不同,这种解释在否定句式中适用吗﹡如果也适用,那么结论应该是“还”和“再”都用在能愿动词的后面。因而,这种关于“统辖能力”的解释只在肯定句中适用,在否定句中是不适用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否定义”上了。
在“我不能还吃一碗”和“我不能再吃一碗”这两个否定句中,否定词“不”是直接修饰能愿动词“能”的,副词“还”和“再”是直接修饰述宾结构“吃一碗”的,这种层次结构用层次分析法可以看得很清楚:
我「『〔不〕能』『〔还〕吃一碗』」。
我「『〔不〕能』『〔再〕吃一碗』」。
显然,否定副词“不”直接修饰限定能愿动词“能”,整个状中结构“不能”再来修饰限定“还吃一碗”和“再吃一碗”。这样,否定意义的去向就明显了:否定意义加在了能愿动词上,而不是后面的副词“还”、“再”和动词“吃”上。显然,是否定的加入影响了副词“还”和“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否定义和肯定义,重复义/连续义和能愿义的搭配次序和传递次序。
在肯定句中,肯定义是包含在能愿义中,进而传递的。从标记理论的角度来说,“肯定义”是个“无标记项”,即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是不带标记的,无须加上形式标记,除非为了强调而加上的语气词“是”、“的”之类。而“否定义”与之相对是个“有标记项”,即在语言的使用中是一定要带上否定标记的,因为“肯定”我们不是一定要与某个“否定”相对,而“否定”则必定是以某种“肯定”为否定前提和参照的,是对一种“肯定义”的否定。所以,在否定句中,否定义是不能被包含的,它必定是以某种否定标记加在语言表达上,如“不”、“没”、“别”等。
因而,在肯定句“我还能吃一碗”和“我能再吃一碗”中,意义的传递情况是这样的:
能愿义(肯定义)+重复义/连续义
(此处“+”号前表示“优先”的项,下同)
而在否定句“我不能还吃一碗”和“我不能再吃一碗”中,意义的传递情况是这样的:
否定义+能愿义+重复义/连续义
其中,“否定义”是最先被传递的,它不能包含在“能愿义”中,同时“能愿义”也必须紧接着“否定义”传递出来,因为“否定义”是加在这个“能愿义”上的而不是更后面的“重复义/连续义”。所以,既然前二者的次序已经被固定,这整个三项意义的次序也就固定了下来。因而,表示“重复义/连续义”的副词“还”和“再”,在否定句中都用在能愿动词之后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意义的优先传递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副词“还”和“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这也就是由人的认知结构特点所带来的思维在语言表达上的一种反映,即,人们往往都是优先表达自己最关注和对方最想了解的那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谈话的焦点,在这里,与“重复义/连续义”相比,“否定义”当然是更重要的语义核心。这样一“优先”,就将被直接否定的“能愿义”也带到了表达的前列,所以留给我们可以听见和看到的语言现象,就是否定句中"还"和"再"在能愿动词的后面出现。
上两节中,对“还”和“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分布,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不同情况作了分析,解释了各自的原因。下面来讨论与“还”、“再”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即通过“还”、“再”与“又”的对比分析找出“还”和“再”在时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2、“还”、“再”与“又”
现代汉语副词“又”的用法也很多,其中与“还”、“再”相关的一个义项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或情况的重复、连续或更进一步”\+④。“表示前一动作或情况的重复”\+①。“表示相继,与时间有关。\+②”各家的说法不大相同,但是意见是基本一致的,即副词“又”有表示动作或情况的重复,与时间相关这层意思。这与“还”、“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义或连续义是相似的。
对于这三个副词在同一语法意义上的差别,前人也有论述。“当所连接的事件/情景相同时,‘又’和‘再’的意思接近,都表示重复;当事件/情景不同时,这三个副词的意思都不一样;从义务情态的角度看,只有重读的'还'或'又'可以表示该句中的事件/情景对于说话人是不合意的。“用”再“的”动作和行为都是未实现的——有的是将要发生的,有的是假想的。对于已实现的动作或行为,只能用‘又’,不能用‘再’”。“‘'还’和‘又’都可以表示动作的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再’和‘又’表示动作重复或连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⑤。
这样看来,“还”、“再”、“又”这三个都可以表示动作的连续或重复的副词,最大的区别就在它们各自所表示的连续或重复的动作所属时态的不同了。“还”和“再”二者在时态意义这个层面上有细微的差异,“还”和“再”都可以表示将来的,“又”只能表示过去的或说已实现的动作。“再”限制于表示动作在将来时态中的重复或连续,而“还”除了“主要”表示将来的,还可以表示动作在过去时态中的重复或连续。这个结论是如何得来的呢?下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先看这样几个句子:
⑥ 他又去美国了。→ 他还去的美国。
→﹡他再去的美国。
⑦ 今天上午我们又去樱园。→ 今天上午我们还去的樱园。
→﹡今天上午我们再去的樱园。
⑧ 改天我们再来拜访。→ 改天我们还来拜访。
⑨ 小张说他要再做一遍这个题。→ 小张说他还要做一遍这个题。
“又”只能表示动作在过去的重复或连续,只修饰已实现的动作,而“再”与之正好相反,只能修饰将来的重复或连续性动作,这两个结论是没有疑义的,从上面例句所呈现的语言事实也能验证。关键在“还”。前人在论及“还”修饰表示将来时间动作的重复时,用的都是一个定语——“主要”。这个“主要”一词包含的一种含义就是,“还”的主要功能或说优先功能是表示将来时态的,与之相对应的就有一个“次要”的或说“候补”的功能,这一功能就是可以表示过去时态中动作的重复或连续。
如例句⑧⑨,“再”和“还”都用以表示动作的将来时态,“拜访”和“做一遍这个题”都是动作发出者会在将来的某一时间进行的重复性的动作。而在例句⑥⑦中,很明显,在箭头前的句子里用了副词“又”,标识的是“去美国”、“去樱园”这些动作都是在过去时间段,如“今天上午”,进行的重复,而箭头后,“他还去的美国”、“今天上午我们还去的樱园”可以说,“他再去的美国”、“今天上午我们再去的樱园”却不能说,“还”和“再”的区别就显露了出来。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用“还”表示过去时态中动作的重复或连续时,为了不改变原意,我们将“又”句中的“了”一律换成了“的”。这是不是意味着“还”表示过去时的时候受到时态助词的限制?“又”句中的“了”是表示动作完成的时态助词,少了这个“了”,整个句子就是不完整的,必须有后续句,如“他又去美国﹡他不是才从美国回来吗﹡”“还”句中的“的”是个语气助词,表示已经发生,显然这个“的”帮助了“还”表示过去时间,这从不加“的”的“他还去美国”、“今天上午我们还去樱园”都表示将来时态,可见一斑。“他还去美国”和“他还去的美国”,形式上加了一个“的”,意义就从将来的变为了实现的,可见时态义不在“还”上,而在“的”上。“还”只是表示动作的重复。但不论如何,“的”或“了”都没有成全“再”表示过去或已实现的重复性动作。所以我们认为,“还”表示已实现动作的重复,首先是可以的,即使这个“过去时态义”是加在“的”上的,其次是有条件的,因为必须用“的”才能附加“过去时态义”,注意,这个“的”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语气助词“的”了,而是表示强调和肯定意义,带有时态助词的意义。
综上所述,“还”与“再”都修饰表示将来时间里的动作重复性的动词,区别在“还”还可以修饰表示过去时间里的动作重复性的动词,原因就在“还”可以用助词“的”附着一种过去时意义,“再”则不能。另外,所谓“还”、“再”和“又”用于将来时态或过去时态,这些时态义都不是副词“还”、“再”、“又”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助词如“了”、“的”之类赋予整个句子的,我们说“可以用于”, 指的是“兼容性”,“还”与过去时态是兼容的,“再”是不兼容的,这并非“还”和“再”本身在意义上存在差别。
3、结语
现代汉语副词“还”和“再”的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引起的讨论和争议不少,前人通过研究得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结论。本文不是重新论证前人的观点或质疑前人的结论,而是只取两个角度,即“还”和“再”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与能愿动词的不同位置,及“还”和“再”与相关副词“又”的比较中凸显出的与不同时态意义的兼容性,分析“还”和“再”这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副词,不易被察觉的一些异同,希望对学习者,尤其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这两个词的掌握,和教学者对这两个词的解释,有所帮助。
[注释]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②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③注:这个句子可以成立的时候,并不表示重复,所以不在讨论范围内。
④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编写组 《现代汉语虚词》,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⑤屈承熹著,潘文国等译 《汉语篇章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编写组,现代汉语虚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3]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陆俭明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7]屈承熹著 潘文国等译,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还;再;情态动词;又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还”和“再”,有多种意义和与之相对应的用法,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语法意义,即都有一个义项“表示行为、动作的重复”,“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续”\+①。概括的说,即指“重复义”。至于两者的主要区别,在论及虚词和虚词中副词项的专门论著中都有描述,如“‘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②,而“‘再’多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②。“‘再’只能修饰未实现的动作”。 这个主要区别,指的就是“还”和“再”修饰的动作或行为在时间上的差异。“再”只能修饰表示将来的时间动词,而“还”是主要修饰将来的,也就是说它是有余地的,还可以修饰表示过去时间的动词。
我们知道,对虚词的分析是通过分析其在句法结构中的搭配关系和语法功能来进行的。既然“还”和“再”在共同的语义背景上有着细微的差异,有意思的是这种差异还是同属于一个范畴——时间,那么本文就有意以“还”和“再”所具有的这个共同的语义背景为前提,从“还”和“再”在两种句法结构中的分布现象及“还”和“再”与另一相关副词“又”的比较这三个方面,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还”和“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文中,我们从将虚词出现的位置、肯定与否定和句式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还”、“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
对于“还”和“再”与能愿动词在位置分布上的异同,下文拟分别从“还”和“再”用与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情况来讨论。
1.1肯定句中的“还”和“再”
先看几个例句:
① 我能吃一碗。→ 我还能吃一碗。
→﹡我再能吃一碗。
② 他要来的。 → 他还要来的。
→﹡他再要来的。
③ 小平愿意去西藏支教。 → 小平还愿意去西藏支教。
→﹡小平再愿意去西藏支教。
上面所举的例子,从左式转换为右式,变换上只是在能愿动词“能”、“要”、“愿意”前加 了副词“还”和“再”,显然前加“还”的变换可以成立,而前加“再”的变换是不成立的。原因何在?这些例句都是表示将来时态,动作未实现,这对“还”和“再”都是适用的,所以问题不在时态差异上,“还”和“再”都可以用于表示将来时。我们将“再”移到这些能愿动词的后面,发现原来那些不成立的句子又可以说了:“我能再吃一碗”,“他要再来的”,“小平愿意再去西藏支教”,而且,其中意思与“还”句相同。
我们把"还"放到能愿动词的后面,也发现“我能还吃一碗”,“他要还来的”,“小平愿意还去西藏支教”这些句子,要么是意思发生了变化(包括语义重心的转移,如后一句语义重心从动词“去”转移到了名词“西藏”上),要么是不能说的(如,“他要还来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肯定句中,“还”放在能愿动词前面,"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如果是这样,那原因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这些加上“还”和“再”同时包含能愿动词的句子作进一步的分析。
我还能吃一碗。→ 我‖还‖能吃一碗
我能再吃一碗。→ 我‖能再‖吃一碗
他还要来的。→ 他‖还‖要来的
他要再来的。→ 他‖要再‖来的
小平还愿意去西藏支教。→ 小平‖还‖愿意去西藏支教
小平愿意再去西藏支教。→ 小平‖愿意再‖去西藏支教
从这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还”与整个动作行为的关系密切,它是用以修饰限定整个动作行为的;而“再”与后面动词的关系密切,它是在修饰这个动作动词。这可以说明为什么“还”用在能愿动词前,而“再”用在能愿动词后,行为动词前,是因为“还”和“再”与动作动词的密切程度不同:较之“还”,“再”与动作动词的关系更紧密。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从“还”和“再”自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语法意义上见出端倪。
“‘还’作副词,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候兼有连接前后小句的作用”\+②。 在谈及“再”时,则从未提及“再”也有表示某些语气的作用,而且几乎所有对“还”和“再”进行解释的著述中,"再"的词条都多于或至少不少于“再”的词条。这证明,“还”的语义和语用范围大于至少是不少于“再”。所以,如同前文的分析,“还”可以统辖整个“能愿动词+行为动词+宾语/补语”的结构,而“再”只能统辖“行为动词+宾语/补语”的结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还”除了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之外,还包含了一种语气意义,上述例句中是一种“平的语气,不含轻重抑扬的意思”\+②,“再”是不包含语气的,它只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续。这也正解释了“还”不能放在能愿动词后面、“再”不放在能愿动词前面的原因:当时间副词在语义上既可以修饰能愿动词,也能修饰行为动词时,能愿动词与行为动词的紧密程度当然大于副词与这个动词的紧密程度,反之,当时间副词在语义上只能修饰行为动词时,这个副词与动词的紧密程度就大于能愿动词与行为动词的紧密程度,所以,在前一种情况下,时间副词“还”放在能愿动词的前面,修饰“能愿动词+行为动词+宾语”这个结构,在后一种情况下,副词"再"放在行为动词之前,紧接动词,修饰这种行为动作,共同受能愿动词的修饰。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验证前面提出的那个假设,即在肯定句中,“还”可用于能愿动词之前,“再”用于能愿动词之后。
1.2否定句中的“还”和“再”
同样,我们先来看几个句子:
④ 我还能吃一碗。 → 我不能还吃一碗。
(我已经吃了好多碗了,不可以多吃了。)
→﹡我还不能吃一碗。\+③
⑤ 我能再吃一碗。 → 我不能再吃一碗。
(我已经吃了好多碗了,不可以多吃了。)
→﹡我再不能吃一碗。
上述例句中,从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不能还”、“不能再”可以成立,“还不能”、“再不能”却不能成立,或者说,它们不能在保证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成立。
在1.1节中我们已经分析了肯定句中“还”和“再”与能愿动词的不同分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上面的例句中得出一个假设,即:在否定句中,“还”和“再”都用在能愿动词之后?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论证一下这个假设的真实性。
我还能吃一碗。→ 我‖不‖能‖还‖吃一碗
我能再吃一碗。→ 我‖不‖能‖再‖吃一碗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还”和“再”在对“行为动词+宾语”结构再加上一个“能愿动词”的统辖能力上存在差别,这造成了肯定句中“还”和“再”在分布上的不同,这种解释在否定句式中适用吗﹡如果也适用,那么结论应该是“还”和“再”都用在能愿动词的后面。因而,这种关于“统辖能力”的解释只在肯定句中适用,在否定句中是不适用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否定义”上了。
在“我不能还吃一碗”和“我不能再吃一碗”这两个否定句中,否定词“不”是直接修饰能愿动词“能”的,副词“还”和“再”是直接修饰述宾结构“吃一碗”的,这种层次结构用层次分析法可以看得很清楚:
我「『〔不〕能』『〔还〕吃一碗』」。
我「『〔不〕能』『〔再〕吃一碗』」。
显然,否定副词“不”直接修饰限定能愿动词“能”,整个状中结构“不能”再来修饰限定“还吃一碗”和“再吃一碗”。这样,否定意义的去向就明显了:否定意义加在了能愿动词上,而不是后面的副词“还”、“再”和动词“吃”上。显然,是否定的加入影响了副词“还”和“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否定义和肯定义,重复义/连续义和能愿义的搭配次序和传递次序。
在肯定句中,肯定义是包含在能愿义中,进而传递的。从标记理论的角度来说,“肯定义”是个“无标记项”,即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是不带标记的,无须加上形式标记,除非为了强调而加上的语气词“是”、“的”之类。而“否定义”与之相对是个“有标记项”,即在语言的使用中是一定要带上否定标记的,因为“肯定”我们不是一定要与某个“否定”相对,而“否定”则必定是以某种“肯定”为否定前提和参照的,是对一种“肯定义”的否定。所以,在否定句中,否定义是不能被包含的,它必定是以某种否定标记加在语言表达上,如“不”、“没”、“别”等。
因而,在肯定句“我还能吃一碗”和“我能再吃一碗”中,意义的传递情况是这样的:
能愿义(肯定义)+重复义/连续义
(此处“+”号前表示“优先”的项,下同)
而在否定句“我不能还吃一碗”和“我不能再吃一碗”中,意义的传递情况是这样的:
否定义+能愿义+重复义/连续义
其中,“否定义”是最先被传递的,它不能包含在“能愿义”中,同时“能愿义”也必须紧接着“否定义”传递出来,因为“否定义”是加在这个“能愿义”上的而不是更后面的“重复义/连续义”。所以,既然前二者的次序已经被固定,这整个三项意义的次序也就固定了下来。因而,表示“重复义/连续义”的副词“还”和“再”,在否定句中都用在能愿动词之后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意义的优先传递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副词“还”和“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这也就是由人的认知结构特点所带来的思维在语言表达上的一种反映,即,人们往往都是优先表达自己最关注和对方最想了解的那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谈话的焦点,在这里,与“重复义/连续义”相比,“否定义”当然是更重要的语义核心。这样一“优先”,就将被直接否定的“能愿义”也带到了表达的前列,所以留给我们可以听见和看到的语言现象,就是否定句中"还"和"再"在能愿动词的后面出现。
上两节中,对“还”和“再”与能愿动词的位置分布,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不同情况作了分析,解释了各自的原因。下面来讨论与“还”、“再”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即通过“还”、“再”与“又”的对比分析找出“还”和“再”在时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2、“还”、“再”与“又”
现代汉语副词“又”的用法也很多,其中与“还”、“再”相关的一个义项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或情况的重复、连续或更进一步”\+④。“表示前一动作或情况的重复”\+①。“表示相继,与时间有关。\+②”各家的说法不大相同,但是意见是基本一致的,即副词“又”有表示动作或情况的重复,与时间相关这层意思。这与“还”、“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义或连续义是相似的。
对于这三个副词在同一语法意义上的差别,前人也有论述。“当所连接的事件/情景相同时,‘又’和‘再’的意思接近,都表示重复;当事件/情景不同时,这三个副词的意思都不一样;从义务情态的角度看,只有重读的'还'或'又'可以表示该句中的事件/情景对于说话人是不合意的。“用”再“的”动作和行为都是未实现的——有的是将要发生的,有的是假想的。对于已实现的动作或行为,只能用‘又’,不能用‘再’”。“‘'还’和‘又’都可以表示动作的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再’和‘又’表示动作重复或连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⑤。
这样看来,“还”、“再”、“又”这三个都可以表示动作的连续或重复的副词,最大的区别就在它们各自所表示的连续或重复的动作所属时态的不同了。“还”和“再”二者在时态意义这个层面上有细微的差异,“还”和“再”都可以表示将来的,“又”只能表示过去的或说已实现的动作。“再”限制于表示动作在将来时态中的重复或连续,而“还”除了“主要”表示将来的,还可以表示动作在过去时态中的重复或连续。这个结论是如何得来的呢?下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先看这样几个句子:
⑥ 他又去美国了。→ 他还去的美国。
→﹡他再去的美国。
⑦ 今天上午我们又去樱园。→ 今天上午我们还去的樱园。
→﹡今天上午我们再去的樱园。
⑧ 改天我们再来拜访。→ 改天我们还来拜访。
⑨ 小张说他要再做一遍这个题。→ 小张说他还要做一遍这个题。
“又”只能表示动作在过去的重复或连续,只修饰已实现的动作,而“再”与之正好相反,只能修饰将来的重复或连续性动作,这两个结论是没有疑义的,从上面例句所呈现的语言事实也能验证。关键在“还”。前人在论及“还”修饰表示将来时间动作的重复时,用的都是一个定语——“主要”。这个“主要”一词包含的一种含义就是,“还”的主要功能或说优先功能是表示将来时态的,与之相对应的就有一个“次要”的或说“候补”的功能,这一功能就是可以表示过去时态中动作的重复或连续。
如例句⑧⑨,“再”和“还”都用以表示动作的将来时态,“拜访”和“做一遍这个题”都是动作发出者会在将来的某一时间进行的重复性的动作。而在例句⑥⑦中,很明显,在箭头前的句子里用了副词“又”,标识的是“去美国”、“去樱园”这些动作都是在过去时间段,如“今天上午”,进行的重复,而箭头后,“他还去的美国”、“今天上午我们还去的樱园”可以说,“他再去的美国”、“今天上午我们再去的樱园”却不能说,“还”和“再”的区别就显露了出来。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用“还”表示过去时态中动作的重复或连续时,为了不改变原意,我们将“又”句中的“了”一律换成了“的”。这是不是意味着“还”表示过去时的时候受到时态助词的限制?“又”句中的“了”是表示动作完成的时态助词,少了这个“了”,整个句子就是不完整的,必须有后续句,如“他又去美国﹡他不是才从美国回来吗﹡”“还”句中的“的”是个语气助词,表示已经发生,显然这个“的”帮助了“还”表示过去时间,这从不加“的”的“他还去美国”、“今天上午我们还去樱园”都表示将来时态,可见一斑。“他还去美国”和“他还去的美国”,形式上加了一个“的”,意义就从将来的变为了实现的,可见时态义不在“还”上,而在“的”上。“还”只是表示动作的重复。但不论如何,“的”或“了”都没有成全“再”表示过去或已实现的重复性动作。所以我们认为,“还”表示已实现动作的重复,首先是可以的,即使这个“过去时态义”是加在“的”上的,其次是有条件的,因为必须用“的”才能附加“过去时态义”,注意,这个“的”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语气助词“的”了,而是表示强调和肯定意义,带有时态助词的意义。
综上所述,“还”与“再”都修饰表示将来时间里的动作重复性的动词,区别在“还”还可以修饰表示过去时间里的动作重复性的动词,原因就在“还”可以用助词“的”附着一种过去时意义,“再”则不能。另外,所谓“还”、“再”和“又”用于将来时态或过去时态,这些时态义都不是副词“还”、“再”、“又”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助词如“了”、“的”之类赋予整个句子的,我们说“可以用于”, 指的是“兼容性”,“还”与过去时态是兼容的,“再”是不兼容的,这并非“还”和“再”本身在意义上存在差别。
3、结语
现代汉语副词“还”和“再”的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引起的讨论和争议不少,前人通过研究得到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结论。本文不是重新论证前人的观点或质疑前人的结论,而是只取两个角度,即“还”和“再”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与能愿动词的不同位置,及“还”和“再”与相关副词“又”的比较中凸显出的与不同时态意义的兼容性,分析“还”和“再”这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副词,不易被察觉的一些异同,希望对学习者,尤其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这两个词的掌握,和教学者对这两个词的解释,有所帮助。
[注释]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②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③注:这个句子可以成立的时候,并不表示重复,所以不在讨论范围内。
④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编写组 《现代汉语虚词》,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⑤屈承熹著,潘文国等译 《汉语篇章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编写组,现代汉语虚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3]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陆俭明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7]屈承熹著 潘文国等译,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