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概念隐喻作为一种形象思维手段,理所当然成为一种称谓科学概念、命名科学现象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在具有认知功能和语义功能的概念隐喻的作用下,科技词汇如雨后春笋纷纷诞生。本文通过分析科学技术领域新词的产生过程,旨在说明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也是人类为客观事物命名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科技新词;产生理据;概念隐喻
1.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表达科技领域新概念、新事物、新现象的新词汇大量涌现。例如:计算机领域的概念有port (端口)、menu (菜单)、command language (命令语言)等;电学范围的事物包括electronic smog (电子雾)、power source(电源)、microwave (微波)等;医学现象heart transplant (心脏移植)等。这些科技新词产生的理据是什么?
隐喻在我们的思维中无处不在。人类思维具有隐喻性,即人类往往借助一个已知的认知域去类比、认识和理解一个全新的认知域。因此,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以人类的物质经验为基础,隐喻帮助我们思维,处理新的抽象概念。
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更是无所不有。据统计,自然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与隐喻有关 (张敏, 1998: 90)。隐喻能够使语言结构化,具有极大的语言生成力,所以说隐喻具有语义功能。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隐喻被纳入思维和认知的研究范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或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类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方法。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科技新词产生的理据。
2.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所在的历史时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该研究相继经历了“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三个时期。1980年莱可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的出版,将隐喻研究提升到新高度。“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胡壮麟,2004:71)。
莱可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称“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达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Lakoff et al, 1980:3-6)。换句话说,“概念隐喻”的机制是两个概念域——喻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 间的映射,即用喻源域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中的一个概念。
80年代后期,基泰 (Kittay) 在《隐喻的认知力及其语言结构》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一书中进一步指出:隐喻有其认知意义(cognitive significance),正是隐喻为认知活动转化为语言提供了可能。不仅语言,隐喻还存在于舞蹈、绘画、音乐、电影或其他意义表达手段中 (Kittay, 1987:14)。总之,隐喻在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中无所不在。
隐喻在人类的语言中更是无所不有。福勒 (Fowler) 从“隐喻对语言的影响”角度出发进而指出:词一旦脱离它原来所属的范畴,而用于新的语境,隐喻便出现了。在这一意义上,几乎所有的词当不表示一种具体的意义时,就可以表现出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Fowler, 1993: 209-210)。
综上所述,隐喻具有认知功能和语义功能。因此,隐喻无疑是人类给客观事物命名的主要方法,也是语言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
3. 科技词汇中的概念隐喻
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主要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手段,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当科学研究过程与结果需要由语言文字记录保存时,隐喻便随之成为主要的语言词汇构建手段之一。
3.1 科学概念隐喻科学概念
二○世纪,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了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科研过程和结果,科学家们必然要使用语言词汇去称谓诞生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但是,他们并不是为其“发明”一个新词项,却通常利用原有的词项为科学概念命名。因此,众多科技新词的生成往往借助于旧词新用或新旧组合。这些科技新词的“诞生”过程就是科学家们借助“概念隐喻”思维的造词过程,即:用喻源域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中的一个概念,或可以理解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类比。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一领域的“新鲜”词语也接踵问世。面对这些“新鲜”的计算机术语,我们并不完全陌生。如下表:
1.architecture 统指“计算机结构”;该词是从建筑学隐喻而来。2. memory 汉译作“存储器”,是指存放指令和数据的计算机部件;此概念来自心理学。3. resource management 的意思是“资源管理”,即操作系统对许多大型的多道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负有的责任;其中management概念是从管理学领域类比而来。4. input译为“输入端”,指输入信号进入计算机系统的位置、终端或终点站;其喻源域是电学。5.“电脑病毒” virus概念以及“反馈”feedback概念均来自生物学。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术语的产生过程是旧词项被赋予新词义的过程;而这种词汇构建的过程就是隐喻认知的结果。
由以上实例不难看出,隐喻就是由一个认知域 (喻源域) 类推到另一个认知域 (目标域);将这一模式应用到解释科技新词产生的过程,即:科学家们用原有的科学概念去喻指另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并用原有相关或相似词项为全新科学现象立名,从而使原有词项具有了新词义。
物理学家I. Newton通过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建立了光学理论,最后模仿sound wave (声波) 的造词模式,将其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物理现象冠以light wave (光波) 之名。sound wave(声波) 源自wave (水“波”),Newton又通过与sound wave (声波) 进行概念类比,即隐喻思维,从而“诞生”了light wave (光波) 这个新词组。在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由wave一词引发的科技新词比比皆是,如radio wave (无线电波)、electromagnetic wave (电磁波)、microwave (微波) 以及ultra-sonic wave (超声波) 等。这些词汇的建构都参照同一模式,即都基于同一喻源域概念,隐喻是贯穿其中的红线。由此,隐喻在科技新词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便可见一斑。
3.2生活概念隐喻科学概念
3.1部分所罗列的科技新词的喻源域均为科技领域,即某一科技领域的科学家从其他科技领域借用术语来喻指自己的目标概念,从而产生新词。事实上,还有很多科技词汇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科学家用普通的日常生活概念去谈论、表达科学概念的事例俯拾皆是。用生活概念类比科学概念将有利于使深奥难懂的科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来源于日常生活概念的科技词汇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仍然以计算机领域的新词为例。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不少专业名词都源自普通词汇,其中都包涵形象生动的隐喻,此类词汇包括 (见下表):
1. channel在日常生活中是指“水渠或渠道”;计算机领域借用channel喻指“把I/O设备和辅助存储器联入计算机系统中的设备”。2. 众所周知,library的日常含义是“图书馆”;科学家将library应用到计算机领域喻指 “相关文件或程序的集合”,一般译作“库”。3. queuing 是“排队”queue的动名词形式;计算机领域把“将应用程序排序,然后依次装入主存”的过程称作queuing。4. port 在计算机领域是指“通信线路进入计算机系统的端口”,其源域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港口”。5. interpreter 在计算机范围的意义是“解释程序”,即该程序能够读出源语句并译成机器语言,并能过执行这些机器指令;“解释程序”源于interpreter 的日常原意——口译者。此外还有zip (压缩文件格式)、user (用户)、register (寄存器)、motherboard (底板)、local (本地终端)、command language (命令语言)、data flow (数据流程)、snail mail (蜗牛邮件,即传统邮件) 等。
电学专业的相关专业术语有track (磁道)、line (线路)、electronic smog (电子雾)、electron cloud (电子云)、rabbit ears (V形电视天线)、power source (电源);生物学中的airway (气管)、colony (菌群)、conception (怀孕)、cross-breeding (杂交);动力设备功率单位称horse power (马力),这显然由“horse (马儿)”类推而来;海洋学中的jet streams (西风急流) 显然借喻了jet (喷气机)的“迅捷”之意……以上实例说明:许多科技词汇的产生源泉是日常生活的物质经验,其间的援引关系正是以“概念隐喻”思维为纽带的。
4.结束语
通过隐喻来派生新词是人类认知能力、认知策略和思维特性在语言中的自然反映, 这既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认识世界的结果。隐喻的本质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人们熟悉、了解的现象和事情来表现本来不熟悉的现象和行为。
本文遵循“概念隐喻”理论内涵,从两方面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词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这两方面包括:一是科技新概念、新词汇由科技领域隐喻而来;一是科技新概念、新词汇由日常生活隐喻而来。文章旨在说明概念隐喻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即人类总是将某一个概念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之上,从而通过前者来理解后者。在概念隐喻思维的强大作用下,科技新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生成,不仅帮助人类关注科技动态、认识科技现象、理解科技概念,而且也客观上丰富了人类语言。从词汇学角度看,许多语言新词的产生过程都是喻源概念域的旧词项被赋予新含义的过程。
总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浅析“概念隐喻”理论精髓,旨在说明科学技术领域新词产生的理据,同时希望本文分析结果能够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提高理解、记忆科技新词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Boyd, R. ‘Metaphor and Theory Change: What is “Metaphor” a Metaphor for? In Metaphor and Thought’ [A]. (ed. By A.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Orto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Fowler, H. W. King’s English [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3.
[3] Kittay, E. F.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M].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87.
[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
[6] 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关键词:科技新词;产生理据;概念隐喻
1.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表达科技领域新概念、新事物、新现象的新词汇大量涌现。例如:计算机领域的概念有port (端口)、menu (菜单)、command language (命令语言)等;电学范围的事物包括electronic smog (电子雾)、power source(电源)、microwave (微波)等;医学现象heart transplant (心脏移植)等。这些科技新词产生的理据是什么?
隐喻在我们的思维中无处不在。人类思维具有隐喻性,即人类往往借助一个已知的认知域去类比、认识和理解一个全新的认知域。因此,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以人类的物质经验为基础,隐喻帮助我们思维,处理新的抽象概念。
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更是无所不有。据统计,自然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与隐喻有关 (张敏, 1998: 90)。隐喻能够使语言结构化,具有极大的语言生成力,所以说隐喻具有语义功能。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隐喻被纳入思维和认知的研究范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或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类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方法。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科技新词产生的理据。
2.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所在的历史时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该研究相继经历了“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三个时期。1980年莱可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的出版,将隐喻研究提升到新高度。“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胡壮麟,2004:71)。
莱可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称“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达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Lakoff et al, 1980:3-6)。换句话说,“概念隐喻”的机制是两个概念域——喻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 间的映射,即用喻源域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中的一个概念。
80年代后期,基泰 (Kittay) 在《隐喻的认知力及其语言结构》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一书中进一步指出:隐喻有其认知意义(cognitive significance),正是隐喻为认知活动转化为语言提供了可能。不仅语言,隐喻还存在于舞蹈、绘画、音乐、电影或其他意义表达手段中 (Kittay, 1987:14)。总之,隐喻在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中无所不在。
隐喻在人类的语言中更是无所不有。福勒 (Fowler) 从“隐喻对语言的影响”角度出发进而指出:词一旦脱离它原来所属的范畴,而用于新的语境,隐喻便出现了。在这一意义上,几乎所有的词当不表示一种具体的意义时,就可以表现出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Fowler, 1993: 209-210)。
综上所述,隐喻具有认知功能和语义功能。因此,隐喻无疑是人类给客观事物命名的主要方法,也是语言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
3. 科技词汇中的概念隐喻
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主要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手段,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当科学研究过程与结果需要由语言文字记录保存时,隐喻便随之成为主要的语言词汇构建手段之一。
3.1 科学概念隐喻科学概念
二○世纪,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了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科研过程和结果,科学家们必然要使用语言词汇去称谓诞生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但是,他们并不是为其“发明”一个新词项,却通常利用原有的词项为科学概念命名。因此,众多科技新词的生成往往借助于旧词新用或新旧组合。这些科技新词的“诞生”过程就是科学家们借助“概念隐喻”思维的造词过程,即:用喻源域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中的一个概念,或可以理解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类比。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一领域的“新鲜”词语也接踵问世。面对这些“新鲜”的计算机术语,我们并不完全陌生。如下表:
1.architecture 统指“计算机结构”;该词是从建筑学隐喻而来。2. memory 汉译作“存储器”,是指存放指令和数据的计算机部件;此概念来自心理学。3. resource management 的意思是“资源管理”,即操作系统对许多大型的多道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负有的责任;其中management概念是从管理学领域类比而来。4. input译为“输入端”,指输入信号进入计算机系统的位置、终端或终点站;其喻源域是电学。5.“电脑病毒” virus概念以及“反馈”feedback概念均来自生物学。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术语的产生过程是旧词项被赋予新词义的过程;而这种词汇构建的过程就是隐喻认知的结果。
由以上实例不难看出,隐喻就是由一个认知域 (喻源域) 类推到另一个认知域 (目标域);将这一模式应用到解释科技新词产生的过程,即:科学家们用原有的科学概念去喻指另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并用原有相关或相似词项为全新科学现象立名,从而使原有词项具有了新词义。
物理学家I. Newton通过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建立了光学理论,最后模仿sound wave (声波) 的造词模式,将其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物理现象冠以light wave (光波) 之名。sound wave(声波) 源自wave (水“波”),Newton又通过与sound wave (声波) 进行概念类比,即隐喻思维,从而“诞生”了light wave (光波) 这个新词组。在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由wave一词引发的科技新词比比皆是,如radio wave (无线电波)、electromagnetic wave (电磁波)、microwave (微波) 以及ultra-sonic wave (超声波) 等。这些词汇的建构都参照同一模式,即都基于同一喻源域概念,隐喻是贯穿其中的红线。由此,隐喻在科技新词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便可见一斑。
3.2生活概念隐喻科学概念
3.1部分所罗列的科技新词的喻源域均为科技领域,即某一科技领域的科学家从其他科技领域借用术语来喻指自己的目标概念,从而产生新词。事实上,还有很多科技词汇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科学家用普通的日常生活概念去谈论、表达科学概念的事例俯拾皆是。用生活概念类比科学概念将有利于使深奥难懂的科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来源于日常生活概念的科技词汇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仍然以计算机领域的新词为例。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不少专业名词都源自普通词汇,其中都包涵形象生动的隐喻,此类词汇包括 (见下表):
1. channel在日常生活中是指“水渠或渠道”;计算机领域借用channel喻指“把I/O设备和辅助存储器联入计算机系统中的设备”。2. 众所周知,library的日常含义是“图书馆”;科学家将library应用到计算机领域喻指 “相关文件或程序的集合”,一般译作“库”。3. queuing 是“排队”queue的动名词形式;计算机领域把“将应用程序排序,然后依次装入主存”的过程称作queuing。4. port 在计算机领域是指“通信线路进入计算机系统的端口”,其源域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港口”。5. interpreter 在计算机范围的意义是“解释程序”,即该程序能够读出源语句并译成机器语言,并能过执行这些机器指令;“解释程序”源于interpreter 的日常原意——口译者。此外还有zip (压缩文件格式)、user (用户)、register (寄存器)、motherboard (底板)、local (本地终端)、command language (命令语言)、data flow (数据流程)、snail mail (蜗牛邮件,即传统邮件) 等。
电学专业的相关专业术语有track (磁道)、line (线路)、electronic smog (电子雾)、electron cloud (电子云)、rabbit ears (V形电视天线)、power source (电源);生物学中的airway (气管)、colony (菌群)、conception (怀孕)、cross-breeding (杂交);动力设备功率单位称horse power (马力),这显然由“horse (马儿)”类推而来;海洋学中的jet streams (西风急流) 显然借喻了jet (喷气机)的“迅捷”之意……以上实例说明:许多科技词汇的产生源泉是日常生活的物质经验,其间的援引关系正是以“概念隐喻”思维为纽带的。
4.结束语
通过隐喻来派生新词是人类认知能力、认知策略和思维特性在语言中的自然反映, 这既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认识世界的结果。隐喻的本质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人们熟悉、了解的现象和事情来表现本来不熟悉的现象和行为。
本文遵循“概念隐喻”理论内涵,从两方面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词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这两方面包括:一是科技新概念、新词汇由科技领域隐喻而来;一是科技新概念、新词汇由日常生活隐喻而来。文章旨在说明概念隐喻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即人类总是将某一个概念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之上,从而通过前者来理解后者。在概念隐喻思维的强大作用下,科技新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生成,不仅帮助人类关注科技动态、认识科技现象、理解科技概念,而且也客观上丰富了人类语言。从词汇学角度看,许多语言新词的产生过程都是喻源概念域的旧词项被赋予新含义的过程。
总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浅析“概念隐喻”理论精髓,旨在说明科学技术领域新词产生的理据,同时希望本文分析结果能够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提高理解、记忆科技新词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Boyd, R. ‘Metaphor and Theory Change: What is “Metaphor” a Metaphor for? In Metaphor and Thought’ [A]. (ed. By A.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Orto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Fowler, H. W. King’s English [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3.
[3] Kittay, E. F.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M].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87.
[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
[6] 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