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辞源》解释为“激发鼓励”。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激励的概念属于组织行为科学的范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小学结合本校实际,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时期激励策略的运用,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实践新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从而加速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
营造教师自我发展的氛围
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对教师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推动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学校注重激励环境的创设,让良好氛围感染和凝聚教师,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机,让每位教师始终处于一个有真正生命力的工作环境。
驱动观念转变,营造发奋向上的氛围 观念的转变,会让人产生行为改变的勇气和力量。学校从唤起教师的危机意识、激发教师的进取意识、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三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锐意改革、无私奉献的专业精神。
打造学习型团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加强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积极开展以新课程为内容的学习活动;大兴学习之风,激励教师自主学习;为教师创造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等等。总之,学校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以和谐发展、勤奋好学的集体感染影响学校每一位教师。
开展校本教研,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学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园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励教师在研究中努力实践新课程,提高专业水平。
满足教师的多元需要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多元化,既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也有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或者说,既有业务拔尖的骨干教师,也有踏实工作的、平凡的普通教师。这些不同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业务能力的教师居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学校管理者应深入了解教师的各种需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恰当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使他们在课改中都能发挥各自的潜能和智慧,在各自的层面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引领发展,满足青年教师成长需要 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蕴藏着很大的专业发展潜力。学校以培训等多种方式为青年教师开道引路,满足他们的职业发展需要。
搭建平台,满足骨干教师的成就需要 骨干教师有极其强烈的成就需要即自我发展需要。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对教育成果有着较为强烈的追求。学校积极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引领他们逐渐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挖掘优势,满足老教师自尊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变革,不可否认,许多老教师受旧有观念的影响、旧教学行为的桎梏,精力的限制,在这场改革中有点力不从心,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步子可能会缓慢一些。正因如此,学校以多种方式关注充分理解、尊重、信任、支持学校的老教师,以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动力系统的支持,而这个动力就是教师的参与感、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精神需要。校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激励因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精神激励的力度,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
建立目标激励机制 目标激励是学校实现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制订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时,多方征询意见,尽量体现全体教师的意愿。这样做不仅及时展示学校的发展前景,还能使学校目标成为一种导向,成为一种激励,从而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此外,学校激励教师建立与学校有共同愿景的自我激励目标,鼓励并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引导教师将学校目标、个人目标协调一致。
建立发展性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为目的,建立自评、互评与考评相结合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坚持全员、全面、全体参与的评价方式,对每个教师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面、教学效果、教学风格、教学能力乃至个人素质等方面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的反馈采用自我反省策略、诊断策略和无奖惩策略。
建立成就激励机制 学校积极开展各种评优评先活动,激发教师奋力进取。每学期都开展优秀年级组、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鼓励教师争创优秀年级组、教研组等,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此外,学校还利用政策导向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产生成才成名的欲望,推动教师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近几年来,学校创造性地运用激励理论去探索教师的激励策略,通过多种激励渠道渗透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努力培植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采用丰富多样的激励手段,激活教师的思想和智慧,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使教师不断超越、不断创造、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焕发事业生命的活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区内一所薄弱学校跃升为市一级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近三年,学校有65人次获国家级课题,省、市、区各类论文,教学设计奖;有十多位教师的文章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还有一位教师课例获得全国百节优质课例评比一等奖。如今,学校正以稳健发展的态势向优秀教育的快车道上迈进。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小学)
营造教师自我发展的氛围
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对教师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推动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学校注重激励环境的创设,让良好氛围感染和凝聚教师,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机,让每位教师始终处于一个有真正生命力的工作环境。
驱动观念转变,营造发奋向上的氛围 观念的转变,会让人产生行为改变的勇气和力量。学校从唤起教师的危机意识、激发教师的进取意识、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三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锐意改革、无私奉献的专业精神。
打造学习型团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加强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积极开展以新课程为内容的学习活动;大兴学习之风,激励教师自主学习;为教师创造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等等。总之,学校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以和谐发展、勤奋好学的集体感染影响学校每一位教师。
开展校本教研,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学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园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励教师在研究中努力实践新课程,提高专业水平。
满足教师的多元需要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多元化,既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也有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或者说,既有业务拔尖的骨干教师,也有踏实工作的、平凡的普通教师。这些不同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业务能力的教师居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学校管理者应深入了解教师的各种需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恰当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提高他们的满意度,使他们在课改中都能发挥各自的潜能和智慧,在各自的层面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引领发展,满足青年教师成长需要 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蕴藏着很大的专业发展潜力。学校以培训等多种方式为青年教师开道引路,满足他们的职业发展需要。
搭建平台,满足骨干教师的成就需要 骨干教师有极其强烈的成就需要即自我发展需要。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对教育成果有着较为强烈的追求。学校积极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引领他们逐渐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挖掘优势,满足老教师自尊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变革,不可否认,许多老教师受旧有观念的影响、旧教学行为的桎梏,精力的限制,在这场改革中有点力不从心,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步子可能会缓慢一些。正因如此,学校以多种方式关注充分理解、尊重、信任、支持学校的老教师,以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动力系统的支持,而这个动力就是教师的参与感、自我实现感、成就感等精神需要。校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激励因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精神激励的力度,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
建立目标激励机制 目标激励是学校实现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制订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时,多方征询意见,尽量体现全体教师的意愿。这样做不仅及时展示学校的发展前景,还能使学校目标成为一种导向,成为一种激励,从而转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此外,学校激励教师建立与学校有共同愿景的自我激励目标,鼓励并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引导教师将学校目标、个人目标协调一致。
建立发展性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为目的,建立自评、互评与考评相结合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坚持全员、全面、全体参与的评价方式,对每个教师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面、教学效果、教学风格、教学能力乃至个人素质等方面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的反馈采用自我反省策略、诊断策略和无奖惩策略。
建立成就激励机制 学校积极开展各种评优评先活动,激发教师奋力进取。每学期都开展优秀年级组、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鼓励教师争创优秀年级组、教研组等,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此外,学校还利用政策导向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产生成才成名的欲望,推动教师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近几年来,学校创造性地运用激励理论去探索教师的激励策略,通过多种激励渠道渗透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努力培植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采用丰富多样的激励手段,激活教师的思想和智慧,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使教师不断超越、不断创造、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焕发事业生命的活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区内一所薄弱学校跃升为市一级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近三年,学校有65人次获国家级课题,省、市、区各类论文,教学设计奖;有十多位教师的文章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还有一位教师课例获得全国百节优质课例评比一等奖。如今,学校正以稳健发展的态势向优秀教育的快车道上迈进。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