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一门培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品德教育学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基础公共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然中等职业学校因为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普遍存有厌学情绪,再加不是专业课,所以不被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德育教师在教学中探讨和摸索教学改革新模式。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共榷。
一、教学实践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
首先,课堂上教师要完整准确地、科学无误地讲解知识,讲清知识的来源和发生发展过程,要让学生“知然,且知其所以然”;还要努力让学生掌握每门德育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要有效地发挥情感因素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抓好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和感染;意志训练方面,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参加一些有意义实践活动进行意志养成训练;以行为训练为根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利用活动课,通过行为规范和常规管理让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二、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现在,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扮演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角色,体验生活,学习知识。在讲“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参与式的教法,学生可以从许多实际的例子中找到如何立业为人的道理,主动地去思索人生的答案。此外,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评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在一些内容较浅的章节,教师可指导学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找出结构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开阔视野,编写提纲,这种 “体验性学习”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
三、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变单一性教学观为多样性教学观
单一性教学观过于强调统一,以单一的标准、内容、方法去统一个性多样的学生。这种教学就只能是“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课堂就摆脱不了“闷气”和“ 匠气”,就会演绎成“赶鸭子”、“填鸭子”的沉闷课堂。如果让辩论、知识竞赛、故事、情景剧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走进中职德育课堂,让课程在寓教于乐、学趣并重的氛围中进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学习“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尤其对一些很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讨论或辩论。再如路边遇一老人摔倒,是直接去搀扶起来,还是先打120或报警等警察医生来处理,如何协调助人为乐与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也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班级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评选、看一些有意义的影片等活动,以此来活跃中职学校德育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愿意学、并且可以有收获。
(二)开拓视野,课外延伸
传统教学观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观,它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教学这个狭小的天地里,禁锢在课本、作业之中,与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隔绝,与实践相隔绝,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使学生自我封闭,造成视野狭窄、思路闭塞,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课堂的45分钟,对于中职德育课来说,时间远远不够,因为德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能够保证学生在社会中做一个具备高尚道德品质、有修养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将课堂进行延伸,可以利用一些业余时间,让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特殊学校等地方,进行助人为乐的活动,做志愿者、义务劳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社会中找到立足点,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课的魅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提升思想。
(三)转变教材观念更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教材观认为,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 2009版中职德育课教材的编写明确突出了“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的特点,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所采用的案例、情景都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与接受能力来授课。比如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财政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国家大事,跟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没什么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周围的事情,比如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事例,并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一些包括:你在本校学习期间每年的学费是多少?国家每年给你的补贴是多少?现在物价在涨,燃油、工资都在涨,而公交车车票漲了没有,变化是什么样的?学生获取答案以后,教师进一步解释:这些事情都来自于国家对民生的大力关心,这就是对政府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最好解释;学生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周围的点点滴滴都与中财政收入与支出紧密相连。教学实践也证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案例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 德育教学要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必须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各年级特点,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长教长新。
一、教学实践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
首先,课堂上教师要完整准确地、科学无误地讲解知识,讲清知识的来源和发生发展过程,要让学生“知然,且知其所以然”;还要努力让学生掌握每门德育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要有效地发挥情感因素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抓好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和感染;意志训练方面,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参加一些有意义实践活动进行意志养成训练;以行为训练为根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利用活动课,通过行为规范和常规管理让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二、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现在,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扮演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角色,体验生活,学习知识。在讲“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参与式的教法,学生可以从许多实际的例子中找到如何立业为人的道理,主动地去思索人生的答案。此外,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评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在一些内容较浅的章节,教师可指导学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找出结构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开阔视野,编写提纲,这种 “体验性学习”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及生活中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功能。
三、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变单一性教学观为多样性教学观
单一性教学观过于强调统一,以单一的标准、内容、方法去统一个性多样的学生。这种教学就只能是“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课堂就摆脱不了“闷气”和“ 匠气”,就会演绎成“赶鸭子”、“填鸭子”的沉闷课堂。如果让辩论、知识竞赛、故事、情景剧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走进中职德育课堂,让课程在寓教于乐、学趣并重的氛围中进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学习“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尤其对一些很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讨论或辩论。再如路边遇一老人摔倒,是直接去搀扶起来,还是先打120或报警等警察医生来处理,如何协调助人为乐与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也可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班级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评选、看一些有意义的影片等活动,以此来活跃中职学校德育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愿意学、并且可以有收获。
(二)开拓视野,课外延伸
传统教学观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观,它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教学这个狭小的天地里,禁锢在课本、作业之中,与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隔绝,与实践相隔绝,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使学生自我封闭,造成视野狭窄、思路闭塞,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课堂的45分钟,对于中职德育课来说,时间远远不够,因为德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能够保证学生在社会中做一个具备高尚道德品质、有修养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将课堂进行延伸,可以利用一些业余时间,让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特殊学校等地方,进行助人为乐的活动,做志愿者、义务劳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社会中找到立足点,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课的魅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提升思想。
(三)转变教材观念更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教材观认为,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 2009版中职德育课教材的编写明确突出了“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职业”的特点,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所采用的案例、情景都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与接受能力来授课。比如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财政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国家大事,跟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没什么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周围的事情,比如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事例,并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一些包括:你在本校学习期间每年的学费是多少?国家每年给你的补贴是多少?现在物价在涨,燃油、工资都在涨,而公交车车票漲了没有,变化是什么样的?学生获取答案以后,教师进一步解释:这些事情都来自于国家对民生的大力关心,这就是对政府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最好解释;学生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周围的点点滴滴都与中财政收入与支出紧密相连。教学实践也证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案例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 德育教学要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必须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各年级特点,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长教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