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拿来主义”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m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汉语教学与传统观念遭遇网络语言的冲击,我们是该保持现代汉语的“纯洁性”呢,还是让网络语言的青春血液沸腾?本文引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观点,肯定网络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结晶,认为现代汉语教学不应该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由于网络语言客观上的不足,应该对其持宽容态度,并善加引导。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 网络语言 拿来主义
  
  引言
  在语言学家眼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哲学家眼里,语言是客观事物反映于人类思维及表达的手段;在作家眼中,语言是心灵挣扎的外衣;在科学家的眼里,语言是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与沟通的手段,而网络语言则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广大网民中出现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许多人参与创作出来的,是网络公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非发表用文字,网络语言是网民对本我的一种追求,也是对其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
  
  一、网络语言所引发的问题
  
  然而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追求与宣泄,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一种语言污染,在这些人看来,网络语言“必将引起语言文字系统的紊乱”,并“对汉语言文字整个系统的完整性、科学性造成损害,进而损害中华文化”。
  根据上海市2006年3月1日起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面对传统语言文化,网络语言被判死刑。
  笔者由此想起了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中的几段话:“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鲁迅先生不赞成一味抵制,而是主张“拿来主义”,他对“拿来主义”是这样评价的:“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传统文化对于网络文化,难道就不能有点“拿来主义”精神吗?
  
  二、网络语言与汉语教学
  
  中国当代的汉语教学以传统文字为基础,面对网络语言,传统文字无论从用词还是句法方面,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专心写”在网络语言中叫做“造砖”;“个人主页”被称为“烘焙鸡”;说某人“正在生气”则说成“郁闷ing”……它们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写,或是从外来语言的变形。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总体来说,网络语言,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新创语
  创造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网络的出现为个人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自由的空间,网民们能够在网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传统的书面作品不同,网络作品由于减少了外界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主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在行为上更为灵活,也更能够反映出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斑竹”“黑客”“闪客”“博客”等词都是采用同音假借之法创造出来的。应当说,这样的创造既实用又文雅,这些词极有可能在汉语中登堂入室。再如“偶系穷银,木油米”,行外人乍一听都不懂,问题就出在它是杂揉南北方言,同时以“米”代钱的一种创新,是委婉、谐趣的特定表达方式,即“我是穷人,没有钱”。
  2.扩展语
  扩展语源于指称和表达的需要。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有相应的新词新语的产生,同时也会在原意的基础上赋予许多旧词旧语以新的内容,互联网当然也不例外。
  “大虾”是“大侠”之义,源自中国武侠小说中对武艺高强者的尊称。在网络语言中,它表示对电脑高手的尊崇,也指长期玩电脑不顾身体健康,弯腰弓背,瘦如大虾者。“恐龙”本是二亿二千万年前三叠纪中期出现在地球上的一种形态丑陋、体形巨大的爬行类动物。在网络语言中,该词被用于指代丑女,是借用恐龙之形象,尤取“恐龙”之“恐”义,表示丑得令人恐怖。再如“灌水”指在网上胡乱留言的行为;“蛋白质”指笨蛋、白痴加神经质。这些词都是在原词原意的基础上赋以新意构成的。其构词之妙、用语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3.缩略语
  网络交流是一种实时交流活动,交流双方或多方必须及时地接受和发送信息才能使交流不断继续。因此用语简洁从而提高输入速度是网络交流的必然要求。
  缩略语以首字母缩写以及数字缩略为主:如“BF”——男朋友,“GF”——女朋友,分别来自英语“Boy Friend”与“Girl Friend”的首字母缩写。“DD”指弟弟,“PMP”指拍马屁,都是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数字缩略中的065——原谅我;1314——一生一世;51357——我要上网去;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等属数字谐音缩略。这类数字语言生动风趣,简洁通俗,易写易记,既能提高输入速度,又诙谐风趣。
  4.符号语
  网络语言中的符号大都是用键盘上现成的符号。如:“~、#、()、:、!、?”等组成复杂图形,借助于形似而联想出新意,如“(-_-)”表示神秘笑容、“^- ^”表示咪着眼睛笑、“|-P”表示捧腹大笑、“@ -@”(表示戴眼镜的人)、“:-)”表示(最基本的美)、“(:<)”表示(吹牛大王)、“I-)”表示(笑起来看不到眼睛)等。这些用标点或字母的组合表达面部表情和喜怒哀乐心理的符号,是网民之间的一种“眉目传情”。面对冰冷的机器,在沉默的网络中,正是这些“眉目传情”的符号语言给网民带来了一丝温暖和一点人情味。
  
  三、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网络语言本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交流速度,追求特定的审美情趣,在现行汉语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调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储备,而摸索创造出的一种输入相对快捷的符号体系。但由于网络语言的传递是直接从发出者到接受者,没有中间环节的编辑,难免有疏漏或欠缺之处。因此,网络上常常出现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诸如“很受伤”“好拒绝”“很风景”等等。“寝室物语”表示“发生在寝室的故事”,中外夹杂。把“恋爱”说成“兼容”,“谈恋爱”说成是“启动程序”等等有些牵强附会,真可谓花样迭出,不可穷尽。还有一些网语趋于粗俗,如称请客为“吃大户”,称班主任为“老班”,称女士为“卫生纸”“卫生巾”。由于汉字是方块字,比起英语等拼音文字来,汉语的输入要复杂得多。广大网民在输入汉字时多采用拼音输入法。该输入法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如重码字多,加上网民本人的普通话可能不够标准,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他们根本无暇修改,于是出现了大批人为的“通假字”,确切地说是错别字。如偶(我)、泥(你)、大点化(打电话)等等。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特点也使得上网人的身份、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得到隐匿和篡改,网络成了谎言、不负责任的谩骂、发布虚假信息的温床。在一些BBS站点或一些网站的讨论区里甚至经常出现一些语言污染或语言暴力。针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有责任维护汉语的健康和纯洁。语言工作部门要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大力倡导规范用语、反对垃圾语言,对网络语言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大众传播媒介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积极宣传,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民.网络语言审美透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2]张 玲.网络语言须善待[J].语文教学之友,2006,(11).
  [3]罗英侠.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J].安徽文学,2007,(1).
  [4]覃兆侠.试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11).
  [5]李心荃,刘 皓.浅析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撞击[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6]尤仁.媒体不应任由“网络语言”泛滥[J].新闻三昧,2005,(1).
  [7]孙彩惠.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2007,(2).
  [8]鲁迅.鲁迅杂文选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
  [9]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贺继联,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提 要:本文以“的确”一词为考察对象,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副词化过程,认为词义的主观化、句位的改变和分界消失是导致“的确”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分析了“的确”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在历时演化和共时平面上都体现了主观化的印记。  关键词:“的确” 副词化 主观化 历时 共时    本文使用的语料大部分出自北大语料库,转引的个别语料将另作说明。    一、“的确”一词的发展轨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参考郭锐给动词进行时间意义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刚才”一词的语义要求,分析了出现在“刚才+V+了”格式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是〔+瞬间/短时,+时点,+完成/开始〕;与此相关的另一格式“刚才+在+V”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持续,+短时,—瞬时〕。  关键词:“刚才V+了” 动词 语义特征    一、引言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说出以下句子:  (1)*我刚才睡觉了。  (2)*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三维语法理论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V1多少,(就)V2多少……”句式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在句法层面上,“多少”在该格式中可以做定语和宾语,并且前后两个“多少”有同指和不同指两种情况。在语义层面上,分析了进入该格式的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语义性质以及动词的配价问题等。最后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也能进入该格式的原因,并且提出“多少”的表达功能也有两种:任指和虚指
期刊
摘要:“换位”是语流音变的表现之一,本文在分析众多“换位”例子的基础上,提出“换位”具有四个特征,即一维性、以本音作为参照系、双向性、发生在一个音节内片或两个相邻的音节之间;最后文章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张树铮举的例子进行解释。  关键词:换位张树铮 词汇扩散理论 波浪理论     张树铮先生在《多音节词的语音换位一例》(《中国语文》1991)认为他们在调查山东方言的时候,发现了两个换位的例子[1]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韩日留学生书面作文中“了”的使用偏误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他们的习得规律,以期对当前的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韩日 “了” 习得 偏误    一、研究背景    (一)“了”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有人认为根据教材中语法注释给学生讲解这个语法,告诉学生“了”的语法意义、否定疑问形式、动词带宾语的一些限制条件,提醒不能用“了”的情况,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事实上,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了元语用意识面向社会生活实践的应用价值,尝试性地提供了一个时政文本分析。  关键词:元语用意识 文本分析    一、元语用意识用于文本分析的可能性    元语用意识,也就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选择行为的自返意识,必然体现在对语言不同程度的操纵、包装上。当交流双方背景一致,操纵、包装的影响则非常有限。可是当语言使用者是不同权力或意识形态的代表时,这种元语用层面上的操纵和包装就会先于语言表达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汉语“上\下”和英语“up\down”两组方位作空间隐喻研究,在时间、数量、程度、状态、地位和范围六个概念域内,解读汉英双语在认知模式上的共性。  关键词:空间隐喻 上\下 共性 对比研究    一、综述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隐喻不仅被看作语言现象,而且也被认为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Lakoff指出,隐喻的本质是以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经验为物质基础,把一个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计量统计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从数量、等级分布、形义区别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大纲》中的同素异序词。揭示了汉日同素异序词形式意义对应关系的复杂性,并指出了对日汉语教学应该以此为基础,根据日本学习者的特点,对这类词进行有效地教学。  关键词:汉日 同素异序词 对比分析    一、引言    由于地缘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汉日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根据芝田稔(1991)、李泉(1991)、曲维(1
期刊
摘要:S+V+ O直+O间是湖南湘语比较普遍的一种句式,具有极强的制约性和句式义。进入该结构的动词有条件限制的,以“给予”义动词为常见。来源上,可能是古语的遗留和语用的结果。  关键词:S+V+ O直+O间 “给予”义 语用经济    双及物结构是一种普遍性的语法结构,即由双及物(三价)动词构成的、在主语以外带一个客体和与事的结构。张伯江(1999)提出把双及物的句式义定义为“施事者有意的把受事转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从大的思想背景来看,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从小的修辞学背景来看,是与当代修辞现象的特殊性分不开的。本文以2007年6月7日《南方周末》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整期32版中涉及的修辞现象,从修辞数量之多、比喻格的偏离与创新,其民族性与特殊的时代性等方面评析了当代修辞现象的积极性,最后指出了存在的消极现象。  关键词:修辞现象 《南方周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