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如何立足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开展合作性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81-02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现阶段,合作学习在小学和初中实践较多,有些教师总觉得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理科班,面对高考压力,不太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010年,笔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开始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福田中学高一(18)班进行较为系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尝试,并将合作学习与班级精细化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在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构建化学优质课堂和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这两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了一些收获与感悟。2011年,成为深圳市张玉彬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一员,通过总结上一年实践中的经验,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相关做法的基础上,在文理分科后继续担任班主任的理科班高二(18)班,继续推行以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在班级管理中也继续实行小组合作模式的班级精细化管理。
在已经进行的实践过程中,实验班与普通班、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笔者计划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可推广的操作模式,并通过追踪、总结、对比,将对实验班与普通班、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班级情况、取得成绩、学生发展情况等形成详细的对比分析。
二、构建合作小组
通常一个4~6人的小组在活动的有效性与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以6人为一个小组,个别小组根据班级具体人数进行微调。小组成员在构成上采取异质构成(又名混合编组),即将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为好、中、差的三类学生组成小组。异质小组的构建,说来简单,其实要想真正了解掌握学生的能力水平,并非朝夕之力就能完成。因此,在班级组建之初的第一学期只是单纯进行以个人为单位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待到第二学期,在上一学期对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有了较为全面的评定依据后,再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在个人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小组的评价,并且,考虑到小组的长期稳定性,还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融入了双向选择。具体做法如下:将全班同学按上学期的成绩和操行评定等级进行第一轮资格确认(期中期末考试年级排名前30%,班级综合考评优),选出符合条件的同学作为种子选手(两年均为15人),进入第二轮民主推选,选出8位组长,然后8位组长先从剩余种子选手中选择一位搭档,进而按综合排名每8人一组,组长按排名“S”型对其他同学进行选择,最后微调男女比例。每组6人的异质小组确定后,除每人依旧实行量化分外,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量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初步建立起合作小组竞争模式。有了班级合作小组为依托,在化学课堂上,积极尝试展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使合作、自主不仅体现在课堂活动中,更落实到班级管理中的小组评价中。
三、创建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共同体
1.复习。在每节课的复习回顾阶段,或复习课中,实行小组限定抢答,即每组4、5、6号同学(每组同学编号依据为本人本月总得分)方有答题资格,此举意在给基础较弱的同学更多展示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各组基础薄弱的同学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有了为本组做贡献的机会,坚持下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而且发现,这是查漏补缺的一个好机会。
2.化学探究活动。如果本节课有探究活动,则依据探究任务的类型和数量,实行小组必选,各小组在活动前先选定本组探究任务,既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也避免了同一小组完成多个任务时间不足,既保证每一个任务都有小组进行深入探究,也为组间合作奠定基础。根据探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进行组间合作讨论。各小组将本组成果进行展示,再汇总、点评、分析,对于他们,这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与肯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也有了翔实的依据。而且,通过组间同学的合作讨论及相互启发,同学们能很好地从自己的探究结果中归纳出相关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伴学习,让学习优秀学生告知一般学生,学生更能接受。从而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常规章节专题学习。常规课中,鼓励各组排号靠前的同学,尤其是组长,积极发言、展示汇报。但这些同学若能指导本组组号靠后的同学在探究讨论、类比归纳、数据分析、汇报成果的过程中,教会他们,让他们代表本组上台,则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真正的合作学习,真正的自主发展,真正的全面提高!这样,虽然每个组上台的同学表达能力可能不是最好的,表现力也不是最强的,但这是他们之间有合作、有传授、有鼓励、有勇气的表现,这是我们期待的、也是最重要的收获!如何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不同内容的难度要求,设计问题,为更多的同学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要不断思考并践行的问题。
四、评价管理
在合作学习、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新课程还提倡教学评价要实现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及班级管理也应秉承此理念,故无论是科任老师的哪一节课,还是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也应努力实现“过程性”和“多元化”,稳定的合作小组的构建,是实现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良好载体,若能达到理想状态,则能与各任课教师的课堂评价实现完美对接,将以前分开进行的课堂评价、学科评价、考试评价与班级管理评价、德育评价等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将学科考核分数纳入班级管理体系,个人、小组的得分与期末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各项评优评先挂钩。这样,学生个人的一切行为、活动表现,除了代表自己,还关系到本小组的评价结果,这样,能够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科任老师评价、同学间的评价、单元测试、模块考试成绩等进行量化评比,为自主发展、合作学习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体系,使自主与合作的评价有最终的落脚点,使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有坚实的基础,而不再是简单的口号,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随意性。真正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通过稳定的小组构建,实现真正的、全面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管理。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81-02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现阶段,合作学习在小学和初中实践较多,有些教师总觉得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理科班,面对高考压力,不太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010年,笔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开始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福田中学高一(18)班进行较为系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尝试,并将合作学习与班级精细化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在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构建化学优质课堂和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这两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了一些收获与感悟。2011年,成为深圳市张玉彬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一员,通过总结上一年实践中的经验,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相关做法的基础上,在文理分科后继续担任班主任的理科班高二(18)班,继续推行以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在班级管理中也继续实行小组合作模式的班级精细化管理。
在已经进行的实践过程中,实验班与普通班、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笔者计划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可推广的操作模式,并通过追踪、总结、对比,将对实验班与普通班、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班级情况、取得成绩、学生发展情况等形成详细的对比分析。
二、构建合作小组
通常一个4~6人的小组在活动的有效性与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以6人为一个小组,个别小组根据班级具体人数进行微调。小组成员在构成上采取异质构成(又名混合编组),即将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为好、中、差的三类学生组成小组。异质小组的构建,说来简单,其实要想真正了解掌握学生的能力水平,并非朝夕之力就能完成。因此,在班级组建之初的第一学期只是单纯进行以个人为单位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待到第二学期,在上一学期对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有了较为全面的评定依据后,再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在个人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小组的评价,并且,考虑到小组的长期稳定性,还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融入了双向选择。具体做法如下:将全班同学按上学期的成绩和操行评定等级进行第一轮资格确认(期中期末考试年级排名前30%,班级综合考评优),选出符合条件的同学作为种子选手(两年均为15人),进入第二轮民主推选,选出8位组长,然后8位组长先从剩余种子选手中选择一位搭档,进而按综合排名每8人一组,组长按排名“S”型对其他同学进行选择,最后微调男女比例。每组6人的异质小组确定后,除每人依旧实行量化分外,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量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初步建立起合作小组竞争模式。有了班级合作小组为依托,在化学课堂上,积极尝试展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使合作、自主不仅体现在课堂活动中,更落实到班级管理中的小组评价中。
三、创建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共同体
1.复习。在每节课的复习回顾阶段,或复习课中,实行小组限定抢答,即每组4、5、6号同学(每组同学编号依据为本人本月总得分)方有答题资格,此举意在给基础较弱的同学更多展示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各组基础薄弱的同学有了压力、有了动力,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有了为本组做贡献的机会,坚持下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而且发现,这是查漏补缺的一个好机会。
2.化学探究活动。如果本节课有探究活动,则依据探究任务的类型和数量,实行小组必选,各小组在活动前先选定本组探究任务,既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也避免了同一小组完成多个任务时间不足,既保证每一个任务都有小组进行深入探究,也为组间合作奠定基础。根据探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进行组间合作讨论。各小组将本组成果进行展示,再汇总、点评、分析,对于他们,这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与肯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也有了翔实的依据。而且,通过组间同学的合作讨论及相互启发,同学们能很好地从自己的探究结果中归纳出相关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伴学习,让学习优秀学生告知一般学生,学生更能接受。从而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常规章节专题学习。常规课中,鼓励各组排号靠前的同学,尤其是组长,积极发言、展示汇报。但这些同学若能指导本组组号靠后的同学在探究讨论、类比归纳、数据分析、汇报成果的过程中,教会他们,让他们代表本组上台,则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真正的合作学习,真正的自主发展,真正的全面提高!这样,虽然每个组上台的同学表达能力可能不是最好的,表现力也不是最强的,但这是他们之间有合作、有传授、有鼓励、有勇气的表现,这是我们期待的、也是最重要的收获!如何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不同内容的难度要求,设计问题,为更多的同学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要不断思考并践行的问题。
四、评价管理
在合作学习、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新课程还提倡教学评价要实现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及班级管理也应秉承此理念,故无论是科任老师的哪一节课,还是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也应努力实现“过程性”和“多元化”,稳定的合作小组的构建,是实现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良好载体,若能达到理想状态,则能与各任课教师的课堂评价实现完美对接,将以前分开进行的课堂评价、学科评价、考试评价与班级管理评价、德育评价等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将学科考核分数纳入班级管理体系,个人、小组的得分与期末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各项评优评先挂钩。这样,学生个人的一切行为、活动表现,除了代表自己,还关系到本小组的评价结果,这样,能够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科任老师评价、同学间的评价、单元测试、模块考试成绩等进行量化评比,为自主发展、合作学习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体系,使自主与合作的评价有最终的落脚点,使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有坚实的基础,而不再是简单的口号,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随意性。真正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通过稳定的小组构建,实现真正的、全面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