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專题复习教学是对新知教学的有益补充,如何设计专题复习教学、梳理知识点进行有效安排,是教师复习教学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 专题;复习;焦点三角形;数学;圆锥曲线
众所周知,复习教学是对新知教学有益的补充. 从复习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演绎好复习教学并不是容易的事. 从常态复习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对复习教学采用了试题堆砌、反复训练冲刺的模式,这样的复习教学缺少针对性、高效性、引导性.特级教师陈雷鸣对复习教学有独到的见解:有效的复习教学首先必须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梳理,在梳理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整合才能使复习教学更为高效,这种针对性整合是建立在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以提升复习教学有效性为设计视角,以圆锥曲线中椭圆的焦点三角形为载体进行专题复习教学的设计,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 知识背景
圆锥曲线是中学数学的难点和重点,以椭圆、双曲线为背景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难点. 在学习解析几何初步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一个经典的基本知识:即焦点三角形的相关问题.从学生学习的新知来看,对于焦点三角形涉及的知识可以进行专题复习教学的设计. 焦点三角形指的是以椭圆、双曲线的焦点为三角形的两顶点,第三个点出现在椭圆或双曲线上,由这三个点组成的三角形称之为焦点三角形.其重要的作用在于:其一圆锥曲线第一定义(感官定义)在焦点三角形中的体现;其二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相关知识与解析几何知识的交汇、整合;其三直线和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结合. 因此这是解析几何初步交汇中比较重要的知识.
[?] 专题设计
1. 定义切入
焦点三角形因为涉及椭圆、双曲线的两个顶点,所以势必与圆锥曲线第一定义紧密相连. 专题复习教学必须从相关的基础出发,以定义为背景设计相关问题,这是专题设计的起点.
问题1:如果椭圆 =1上一点P到左焦点F1的距离是它到右焦点F2的距离的4倍,则P到左焦点的距离是______.
分析:(用椭圆第一定义)设点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r1,到右焦点距离为r2,则由题意得:r1 r2=10,
r1=4r2,解得r1=8,
r2=2.
变式1:在上例中条件不变,求点P到右准线的距离及点P的坐标.
分析:由椭圆第二定义,设点P到右准线的距离为d,则=e=,所以d=. 椭圆的右准线方程为x=. 设P(x,y),则-x=,解得x=,从而y=±. 所以P
,±
.
变式2:椭圆 =1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F1⊥PF2,若存在,求出P的坐标,并求
PF1
-
PF2
的值.
分析:假设存在点P(x,y)满足题意,则
=1,
x2 y2=16,解得
x=±,
y=±.所以存在点P1
,
,P2
,-
,P3
-,
,P4
-,-
.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PF1
PF2
=×8×,即
PF1
PF2
=18,所以有
PF1
-
PF2
===2.
说明:PF1,PF2能否垂直,取决于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有无公共点. b>c时,无公共点,不存在满足题意的点P;b=c时,有两个公共点(为短轴端点),即点P的位置;b 2. 链接面积
焦点三角形是圆锥曲线中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受到其几何图形的影响,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考点往往出现在焦点三角形中.这里的复习设计体现了知识的整合性.
问题2:已知AB是椭圆 =1过中心的弦,则△ABF2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分析:由椭圆的性质知道,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S△AF1O=S△BF2O. 设A(x,y),则S△ABF2=S△AF1F2=×8×y≤×8×3=12.
变式3:设P是椭圆 =1上一点,作△F1PF2. (1)若∠F1PF2=60°,求△F1PF2的面积;(2)若∠PF1F2=60°,求△F1PF2的面积.
分析:①∠F1PF2=60°,由余弦定理
PF1
2
PF2
2-
PF1
PF2
=
F1F2
2,即 100-3
PF1
PF2
=64,所以
PF1
PF2
=12,S△PF1F2=×12×=3.
②若∠PF1F2=60°,由余弦定理
PF1
2
F1F2
2-
PF1
F1F2
=
PF2
2,
即
PF1
2 64-8
PF1
=
PF2
2,即10·(
PF1
-
PF2
)-8
PF1
64=0, PF1
-5
PF2
32=0.
又
PF1
=3,
PF2
=7,所以S△PF1F2=×3×8×=6.
说明:求焦点三角形面积时,先观察△F1PF2是否为特殊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若不然,或用余弦定理结合椭圆第一定义求出PF1·PF2,或求出PF1,PF2的具体值,进而得解.
3. 最值求解
因为焦点三角形只有一个顶点为动点,因此与其相关的最值问题层出不穷. 中学数学研究的单动点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了焦点三角形中,其各种相关焦半径问题、面积问题成为复习需要总结的.
问题3:椭圆 =1中,作△F1PF2,(1)求cos∠F1PF2的最小值;(2)求
PF1
·
PF2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分析:(1)由余弦定理,有cos∠F1PF2==-1,而
PF1
PF2
≤
=25,所以cos∠F1PF2≥ -. 故cos∠F1PF2的最小值为-.
(2)设P(x,y),由焦半径公式,有
PF1
PF2
=(a ex0)(a-ex0)=a2-e2x=25-x,而0≤x≤25,所以9≤25-x≤25,即9≤
PF1
PF2
≤25.
说明:涉及焦点三角形求角的取值范围时,往往用正余弦定理;涉及求线段和、差、积的(最)值时,往往用椭圆焦半径公式.
4. 核心思考
焦点三角形最核心的问题与圆锥曲线中的离心率休戚相关,教师在专题复习设计中若能将离心率相关问题融合到焦点三角形中,则能让学生对知识最核心的考查点有更深的理解.
问题4:设椭圆 =1(a>b>0)的两焦点分别为F1,F2,若在椭圆上存在一点P,·=0,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分析:设P(acosθ,bsinθ)(0<θ<2π且θ≠π),因为·=0,所以⊥. 又O为F1F2中点,所以PO=
F1F2
=c. 于是a2cos2θ b2sin2θ=c2,即a2=c2(1 sin2θ),所以e==,而θ∈(0,2π),且θ≠π,0 ,1
.
说明:通过对以上问題的探求,让学生对椭圆焦点三角形问题及应对策略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从而为类比双曲线中的焦点三角形问题的解决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
总之,专题复习教学的设计需要有层次性,本例较好地体现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层次性.既关注了知识的基础层面,又从更高的知识整合性角度、考查热点离心率角度做出了复习教学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这种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是有效的.
[关键词] 专题;复习;焦点三角形;数学;圆锥曲线
众所周知,复习教学是对新知教学有益的补充. 从复习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演绎好复习教学并不是容易的事. 从常态复习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对复习教学采用了试题堆砌、反复训练冲刺的模式,这样的复习教学缺少针对性、高效性、引导性.特级教师陈雷鸣对复习教学有独到的见解:有效的复习教学首先必须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梳理,在梳理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整合才能使复习教学更为高效,这种针对性整合是建立在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以提升复习教学有效性为设计视角,以圆锥曲线中椭圆的焦点三角形为载体进行专题复习教学的设计,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 知识背景
圆锥曲线是中学数学的难点和重点,以椭圆、双曲线为背景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难点. 在学习解析几何初步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一个经典的基本知识:即焦点三角形的相关问题.从学生学习的新知来看,对于焦点三角形涉及的知识可以进行专题复习教学的设计. 焦点三角形指的是以椭圆、双曲线的焦点为三角形的两顶点,第三个点出现在椭圆或双曲线上,由这三个点组成的三角形称之为焦点三角形.其重要的作用在于:其一圆锥曲线第一定义(感官定义)在焦点三角形中的体现;其二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相关知识与解析几何知识的交汇、整合;其三直线和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结合. 因此这是解析几何初步交汇中比较重要的知识.
[?] 专题设计
1. 定义切入
焦点三角形因为涉及椭圆、双曲线的两个顶点,所以势必与圆锥曲线第一定义紧密相连. 专题复习教学必须从相关的基础出发,以定义为背景设计相关问题,这是专题设计的起点.
问题1:如果椭圆 =1上一点P到左焦点F1的距离是它到右焦点F2的距离的4倍,则P到左焦点的距离是______.
分析:(用椭圆第一定义)设点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r1,到右焦点距离为r2,则由题意得:r1 r2=10,
r1=4r2,解得r1=8,
r2=2.
变式1:在上例中条件不变,求点P到右准线的距离及点P的坐标.
分析:由椭圆第二定义,设点P到右准线的距离为d,则=e=,所以d=. 椭圆的右准线方程为x=. 设P(x,y),则-x=,解得x=,从而y=±. 所以P
,±
.
变式2:椭圆 =1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F1⊥PF2,若存在,求出P的坐标,并求
PF1
-
PF2
的值.
分析:假设存在点P(x,y)满足题意,则
=1,
x2 y2=16,解得
x=±,
y=±.所以存在点P1
,
,P2
,-
,P3
-,
,P4
-,-
.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PF1
PF2
=×8×,即
PF1
PF2
=18,所以有
PF1
-
PF2
===2.
说明:PF1,PF2能否垂直,取决于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有无公共点. b>c时,无公共点,不存在满足题意的点P;b=c时,有两个公共点(为短轴端点),即点P的位置;b
焦点三角形是圆锥曲线中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受到其几何图形的影响,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考点往往出现在焦点三角形中.这里的复习设计体现了知识的整合性.
问题2:已知AB是椭圆 =1过中心的弦,则△ABF2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分析:由椭圆的性质知道,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S△AF1O=S△BF2O. 设A(x,y),则S△ABF2=S△AF1F2=×8×y≤×8×3=12.
变式3:设P是椭圆 =1上一点,作△F1PF2. (1)若∠F1PF2=60°,求△F1PF2的面积;(2)若∠PF1F2=60°,求△F1PF2的面积.
分析:①∠F1PF2=60°,由余弦定理
PF1
2
PF2
2-
PF1
PF2
=
F1F2
2,即 100-3
PF1
PF2
=64,所以
PF1
PF2
=12,S△PF1F2=×12×=3.
②若∠PF1F2=60°,由余弦定理
PF1
2
F1F2
2-
PF1
F1F2
=
PF2
2,
即
PF1
2 64-8
PF1
=
PF2
2,即10·(
PF1
-
PF2
)-8
PF1
64=0, PF1
-5
PF2
32=0.
又
PF1
=3,
PF2
=7,所以S△PF1F2=×3×8×=6.
说明:求焦点三角形面积时,先观察△F1PF2是否为特殊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若不然,或用余弦定理结合椭圆第一定义求出PF1·PF2,或求出PF1,PF2的具体值,进而得解.
3. 最值求解
因为焦点三角形只有一个顶点为动点,因此与其相关的最值问题层出不穷. 中学数学研究的单动点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了焦点三角形中,其各种相关焦半径问题、面积问题成为复习需要总结的.
问题3:椭圆 =1中,作△F1PF2,(1)求cos∠F1PF2的最小值;(2)求
PF1
·
PF2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分析:(1)由余弦定理,有cos∠F1PF2==-1,而
PF1
PF2
≤
=25,所以cos∠F1PF2≥ -. 故cos∠F1PF2的最小值为-.
(2)设P(x,y),由焦半径公式,有
PF1
PF2
=(a ex0)(a-ex0)=a2-e2x=25-x,而0≤x≤25,所以9≤25-x≤25,即9≤
PF1
PF2
≤25.
说明:涉及焦点三角形求角的取值范围时,往往用正余弦定理;涉及求线段和、差、积的(最)值时,往往用椭圆焦半径公式.
4. 核心思考
焦点三角形最核心的问题与圆锥曲线中的离心率休戚相关,教师在专题复习设计中若能将离心率相关问题融合到焦点三角形中,则能让学生对知识最核心的考查点有更深的理解.
问题4:设椭圆 =1(a>b>0)的两焦点分别为F1,F2,若在椭圆上存在一点P,·=0,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分析:设P(acosθ,bsinθ)(0<θ<2π且θ≠π),因为·=0,所以⊥. 又O为F1F2中点,所以PO=
F1F2
=c. 于是a2cos2θ b2sin2θ=c2,即a2=c2(1 sin2θ),所以e==,而θ∈(0,2π),且θ≠π,0
.
说明:通过对以上问題的探求,让学生对椭圆焦点三角形问题及应对策略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从而为类比双曲线中的焦点三角形问题的解决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
总之,专题复习教学的设计需要有层次性,本例较好地体现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层次性.既关注了知识的基础层面,又从更高的知识整合性角度、考查热点离心率角度做出了复习教学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这种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