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武帝时,张骞两次通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朝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张骞;历史意义
张骞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其所处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具有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正是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将及时反击匈奴侵扰、从根本上解除北方边患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欲联合大月氏国合击匈奴,其先后到达居其先后到达居、大宛、大夏和大月氏国。此次远征,虽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但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张骞首通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未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朝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把古代中国与西域广大地区的民间交流提高至官方外交的高度。张骞两通西域,扩大了两千年前中国人的视野,把中国人的地理地域概念,由中原地区拓展到了广大辽阔的西域地区,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他把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的政治、社会、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介绍到国内,使中原开始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了了解。张骞通西域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从汉武帝起,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成为西汉王朝的疆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当时运往中亚、欧洲的产物,有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等,西方的良马、香料、葡萄、胡瓜等也传入中国。
其次,使汉朝在对付西北匈奴边患的策略上,开辟了远交近攻的政治外交道路。西汉建国时,其北面即面临匈奴的威胁,由于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只好采取和亲、馈赠等消极防御政策。张骞通西域,正值匈奴与大月氏矛盾极为尖锐之时,于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张骞绕过匈奴,与大月氏联手对付匈奴,这为后来军事打击匈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朝在政治和外交上取了重大成功,据《后汉书》记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 …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西域广大区域内原先的三十六国,后来分化成五十余国,都与汉朝建立外交关系,与汉朝往来通使。
再次,完成了对匈奴及西域诸国的军事考察,为汉军顺利进击匈奴创造了条件。张骞首通西域,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对匈奴乃至西域广大地区的地理、习性及军情等都有所掌握。他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国的许多情况。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是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最后,张骞通西域,使汉朝的威势和影响播及西域,也使汉朝对西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为后来汉王朝管辖西域奠定了基础。《汉书》记载:“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总之,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是多元而丰富的。就当时而言,恢复了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联系,使匈奴失去了西域后方的援助和支持,客观上帮助汉朝反击了匈奴;加强了汉朝對西域的了解和控制,为汉王朝对西域广大地区 实施管辖权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张骞;历史意义
张骞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其所处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具有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正是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将及时反击匈奴侵扰、从根本上解除北方边患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欲联合大月氏国合击匈奴,其先后到达居其先后到达居、大宛、大夏和大月氏国。此次远征,虽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但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张骞首通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未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构建了汉朝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把古代中国与西域广大地区的民间交流提高至官方外交的高度。张骞两通西域,扩大了两千年前中国人的视野,把中国人的地理地域概念,由中原地区拓展到了广大辽阔的西域地区,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他把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的政治、社会、地理、物产、风俗等情况介绍到国内,使中原开始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了了解。张骞通西域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从汉武帝起,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成为西汉王朝的疆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当时运往中亚、欧洲的产物,有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等,西方的良马、香料、葡萄、胡瓜等也传入中国。
其次,使汉朝在对付西北匈奴边患的策略上,开辟了远交近攻的政治外交道路。西汉建国时,其北面即面临匈奴的威胁,由于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只好采取和亲、馈赠等消极防御政策。张骞通西域,正值匈奴与大月氏矛盾极为尖锐之时,于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张骞绕过匈奴,与大月氏联手对付匈奴,这为后来军事打击匈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朝在政治和外交上取了重大成功,据《后汉书》记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 …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西域广大区域内原先的三十六国,后来分化成五十余国,都与汉朝建立外交关系,与汉朝往来通使。
再次,完成了对匈奴及西域诸国的军事考察,为汉军顺利进击匈奴创造了条件。张骞首通西域,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对匈奴乃至西域广大地区的地理、习性及军情等都有所掌握。他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国的许多情况。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是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最后,张骞通西域,使汉朝的威势和影响播及西域,也使汉朝对西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为后来汉王朝管辖西域奠定了基础。《汉书》记载:“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总之,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是多元而丰富的。就当时而言,恢复了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联系,使匈奴失去了西域后方的援助和支持,客观上帮助汉朝反击了匈奴;加强了汉朝對西域的了解和控制,为汉王朝对西域广大地区 实施管辖权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