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是创造力开发的差距。”这是联合国近来的新论断。对于个人的成才来说,什么是人才,人才不仅仅是学历与职称,学历与职称只是成才的基础条件之一,离开了创造,则无任何人才而言。应该说,具有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欲兴旺发达、有所作为,都离不开创造。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上升到适应科技进步,推动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那么,物理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头戏和主渠道,应怎样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呢?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教师观念的陈旧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教师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从根本上有悖于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与创新精神,让学生由教的对象,变为学的主体、创新的主力。在物理中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放在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上,而不仅仅是老师讲明白知识,学生听懂了知识。为此,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可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路子,不是先由教师介绍实验方法,然后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最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进行构思然后学生设计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当学生设计出来以后,我们不由得为学生的创造能力之强而叹服,学生的创造潜力确实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开发。
二、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兴趣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摧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和探究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激发兴趣是铸造创新的阶梯,是设计和建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立交桥。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乐”学境界,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意愿。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的情景,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的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三、 从实验现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仅我们的教师完全适应了越俎代疱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更加习惯了“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实验教学中,则更令人痛心。这样,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它应该具有“新颖”、“有趣”的特点,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新颖”并不是无原则的新,而是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有趣”即要有趣味性,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例如,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除按课本上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外,教师可引导:若题目中不具备电压表或电流表中的任意一个,而是给出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同学们能不能测出小灯泡的功率呢?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当学生完成这两步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假如已知电源电压,而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怎样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呢?”这样步步引导,逐渐深入,利用新颖、有趣的实验设计,激活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即先学事物发展的规律、原理、定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开展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探索来获得结论,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们不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探索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六、重视实验方法的总结,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多观察,勤归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对实物、模型、实验现象的观察,不仅可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知,而且也是进行理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归纳则是把分散的知识形成网络,使其规律化,系统化,便于掌握。
2.多联系,多运用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大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相应结论,然后运用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书上的理论和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并与生产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理论知识。
当然,学生的素质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提高起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只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就一定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上去。总之,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功能,作为物理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教师观念的陈旧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教师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从根本上有悖于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与创新精神,让学生由教的对象,变为学的主体、创新的主力。在物理中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放在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上,而不仅仅是老师讲明白知识,学生听懂了知识。为此,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可以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路子,不是先由教师介绍实验方法,然后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最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进行构思然后学生设计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当学生设计出来以后,我们不由得为学生的创造能力之强而叹服,学生的创造潜力确实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开发。
二、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兴趣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摧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和探究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激发兴趣是铸造创新的阶梯,是设计和建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立交桥。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乐”学境界,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意愿。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的情景,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的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三、 从实验现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仅我们的教师完全适应了越俎代疱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更加习惯了“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实验教学中,则更令人痛心。这样,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它应该具有“新颖”、“有趣”的特点,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新颖”并不是无原则的新,而是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有趣”即要有趣味性,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例如,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除按课本上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外,教师可引导:若题目中不具备电压表或电流表中的任意一个,而是给出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同学们能不能测出小灯泡的功率呢?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当学生完成这两步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假如已知电源电压,而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怎样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呢?”这样步步引导,逐渐深入,利用新颖、有趣的实验设计,激活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即先学事物发展的规律、原理、定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开展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探索来获得结论,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们不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探索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六、重视实验方法的总结,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多观察,勤归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对实物、模型、实验现象的观察,不仅可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知,而且也是进行理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归纳则是把分散的知识形成网络,使其规律化,系统化,便于掌握。
2.多联系,多运用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大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相应结论,然后运用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书上的理论和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并与生产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理论知识。
当然,学生的素质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提高起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只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实验的作用,就一定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上去。总之,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功能,作为物理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