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课堂,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这与教师事先辛辛苦苦准备的教案格格不入,于是只好生硬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装不懂”。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起点的分析,课前预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不相吻合,而教师又缺乏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教师时时关注的应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非教案的限制。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在生成的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必定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们想法、看法、见解给予辩证地评价,并根据进程适时改变节奏,千万不能只顾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课堂的“生成资源”。某节课的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在教学过程中,在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中,老师注意了节奏的把握,适时改变节奏,那么我们的教学必将会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执教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動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教师准备讲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一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朴朴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老师知道他们的魂被雪勾去了。他灵机一动,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荷塘的阴凉呢,于是,干脆放下莲花,组织学生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置作业围绕雪作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雪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虽说预设的目标(讲读《爱莲说》)没有实现,但由于生成的目标比预设的目标同样有价值甚至更有价值,老师完全可以不顾预设的目标。即使预设的目标也很有价值,老师也完全可以先把眼前的课时让给生成,以后再完成预设。比如说上文提到的《爱莲说》一课可以下堂课再学。
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教师时时关注的应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非教案的限制。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在生成的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必定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们想法、看法、见解给予辩证地评价,并根据进程适时改变节奏,千万不能只顾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课堂的“生成资源”。某节课的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在教学过程中,在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中,老师注意了节奏的把握,适时改变节奏,那么我们的教学必将会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执教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動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教师准备讲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一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朴朴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老师知道他们的魂被雪勾去了。他灵机一动,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荷塘的阴凉呢,于是,干脆放下莲花,组织学生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描写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置作业围绕雪作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雪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出奇地好。虽说预设的目标(讲读《爱莲说》)没有实现,但由于生成的目标比预设的目标同样有价值甚至更有价值,老师完全可以不顾预设的目标。即使预设的目标也很有价值,老师也完全可以先把眼前的课时让给生成,以后再完成预设。比如说上文提到的《爱莲说》一课可以下堂课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