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10日,云大附中星耀校区,树木仍算葱茏,阳光还算和煦。本应宁静的午间管理时间,被穿梭在走廊与初中部办公室之间的高中生们弄得热闹起来。此时,我在初三(2)班门口倾听一位将语文考试及格作为目标的学生背诵《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看望老师的2015届4班学生队伍从此经过,相逢了。我将他们带到原来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办公室,我回到办公室,靠在椅背上缩在抱枕上睡着了,下午还有3节课。
2015年9月10日,注定是天下师者在朋友圈秀人气、秀自豪、秀满足的合法日子,我也不能免俗,照下并不“丰盛”和“热闹”的图片——鲜花、卡片和有清秀字体的书信,我写下一句话:唯有爱和责任不能辜负。
2015年9月10日,暮色已至,在即将离开办公室收整办公桌的时候发现了一封信,信上的最后一句话是“相信初三(4)班的所有人,现在想起你来,都会感激你和怀念你。”这个曾经被原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迷得五体投地,爱到唯其独尊的班集体,时过境迁有这样的表达令人暖心。有什么可怀念和感激的呢?信上写“回想起初三最艰苦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没时间吃饭,午休也在刷题;而你比我们还来得早,比我们辛苦,和我们一起奋斗,就顿时觉得没有一天不值得感慨和怀念。”我做过这些么?我未能记起,没有察觉,即便记得什么,或许也只是某个寒意逼人的早晨就茕茕出门的灯下影,某个燥热的午间缩在办公室午睡后双腿发麻的“酸爽”味,某个有皎洁月色的夜晚身体发软摔在操场上的笨拙。这些零散不值一提的瞬间都不能成为《我的教育故事》的主体情节,因为它没有引人入胜的开端,波澜起伏的发展、高潮和意味隽永的结局,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为生计工作的老师对于这份职业的本能反应和琐碎记忆。“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于学生爱的回馈,我既不苛求也不期盼回报,我平静而坦荡,因为唯有爱与责任不能辜负。
在我的教育故事中,要感谢孩子们青春期特有的叛逆执拗、敏感脆弱、调皮反抗;感谢那些个性非凡、魅力十足、博学笃志的前辈和同行们,以此激励自我、反省自我,迫使自己寻找最恰当最易接受,且最带有个人烙印最有效果的爱——不是一厢情愿地“为你们好”,而是尊重、与理解;不是“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太没良心。”的道德绑架和感恩施舍,而是信任与引领。因为唯有爱和责任不能辜负。
2015年的盛夏,班里的某位同学找到我,“韩老师,我小三科估分全通过了,还七八十分呢!”,想到这个起初只有30多分的孩子一路复习走来最终取得了这样的进步,我的心里乐开了花,但我不动声色。此时他忽然问我:“你开心么?”学生这样询问一个整日盯着他背书的陪伴者,并如此渴求我的肯定与认同,“我从心里为你感到骄傲和开心!”,师生两人以一个自然而然的拥抱结束对话,看着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无法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我觉得这是师生间爱的良好循坏,是不可辜负的爱和责任所酝酿出来的极美瞬间。
过往复习的高强度和高标准,让曾经像他一样的孩子“原形毕露”,唉声叹气抱怨不止,消极殆尽拒绝跟上任何统一的复习节奏,我严厉地训斥过他们,强迫让他们完成我布置的复习任务,效果都只是一时的,已经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直到有一天我无意表扬其中一位孩子:“记忆力真强,短短的时间就能背诵这么多,太厉害了!”时,他眼神中迸发出来的满足感,以及“我在家从来不背诵给父母听”的不屑与无所谓的态度中,我也终究发现怒发冲冠地焦灼无济于事,我决定换一种不辜负责任和爱的方式。我带着四个孩子放学后一起吃晚饭,未谈及复习考试的任何一词,只是聊聊他们喜爱的游戏、篮球。晚自习时间回到教室我告诉他们:“我们来场记忆力大比拼,我愿意做你们的倾听者和裁判员,30分钟为限,我看谁背诵的生物复习提纲又多又准确。”四个人一改往日无精打采和敷衍了事,安稳地坐下来热火朝天地背诵复习提纲,背诵竞赛的结果不分上下,最重要的收获是让他们懂得专注带来成果,成果带来自信,自信带来动力。
即便是曾经那些迟到受罚却顶撞老师“凭什么都是你说了算!”的“挑衅分子”,还是那些逃避学期最后一次班会去打球回来仍理直气壮“反正就是说假期注意安全嘛”的不可理喻等等,我都意识到不必再硬碰硬地互相伤害,不必再笨拙地“挽救”,青春期的他们用傲慢无礼掩饰敏感和渴求,用叛逆挑衅招引关注和帮助。我们想获得的必先去给予,我们所给予的必将带来回馈。当然不是一味退让和将就,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是教师学问和品德的底线秉持和责任落实,宽是爱恰当的表达与容纳。
“青丝熬成白发时,仍有桂香阵阵,在老师眼前,来了三年,又去了三年;送了百人,又来了百人。而在我们眼中,三年间,只有一个人。讲台上的谁,或长发飘逸,或一本正经,又嬉笑怒斥,又沉着冷静。长袖一挥,拂过三千白尘,只余几行娟书,衬着碧色,授人以渔。回眸,走下讲台,侃侃而谈,带着世上最独特的温情,成了莘莘学子心中最飒爽的英姿。”
这是学生在教师节展板写下的一段话,不论文采,我的学生是对的,老师没有具体的面孔,无数个人组成了一个温情的“人”,一个飒爽的姿态。我们只需要陪伴他们,引导他们走过一段岁月,我们不需刻意留下个人的痕迹,他们岁月的美好和繁茂就在爱和责任下孕育。
后记:2016屆初三家长在群里分享了《远行》平台上我写给2013届毕业生的一封信,群里的家长似乎怀揣强烈期盼想让我在这届孩子们毕业前留言,我能告诉他们什么呢,总是绕不过师者的嘱咐和对孩子的不舍。我虽然职业为师,却不愿“好为人师”。我不需要那么多技巧让孩子们可以记得我普通平庸的师者形象。我就总在想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真正需要什么我切身遗憾什么,于是我在毕业典礼送给他们的话是:“人生的路很长,我只能陪你们到这里了,我没有遗憾和愧疚,因为唯有爱和责任不可辜负。”自己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两年来我秉持着这个理念,所言所行所想就是送给他们的毕业礼物。
作者简介:
韩露(1983—),女,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人,职称中一,学位文学学士,主要研究反向:初中语文教学
2015年9月10日,注定是天下师者在朋友圈秀人气、秀自豪、秀满足的合法日子,我也不能免俗,照下并不“丰盛”和“热闹”的图片——鲜花、卡片和有清秀字体的书信,我写下一句话:唯有爱和责任不能辜负。
2015年9月10日,暮色已至,在即将离开办公室收整办公桌的时候发现了一封信,信上的最后一句话是“相信初三(4)班的所有人,现在想起你来,都会感激你和怀念你。”这个曾经被原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迷得五体投地,爱到唯其独尊的班集体,时过境迁有这样的表达令人暖心。有什么可怀念和感激的呢?信上写“回想起初三最艰苦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没时间吃饭,午休也在刷题;而你比我们还来得早,比我们辛苦,和我们一起奋斗,就顿时觉得没有一天不值得感慨和怀念。”我做过这些么?我未能记起,没有察觉,即便记得什么,或许也只是某个寒意逼人的早晨就茕茕出门的灯下影,某个燥热的午间缩在办公室午睡后双腿发麻的“酸爽”味,某个有皎洁月色的夜晚身体发软摔在操场上的笨拙。这些零散不值一提的瞬间都不能成为《我的教育故事》的主体情节,因为它没有引人入胜的开端,波澜起伏的发展、高潮和意味隽永的结局,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为生计工作的老师对于这份职业的本能反应和琐碎记忆。“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于学生爱的回馈,我既不苛求也不期盼回报,我平静而坦荡,因为唯有爱与责任不能辜负。
在我的教育故事中,要感谢孩子们青春期特有的叛逆执拗、敏感脆弱、调皮反抗;感谢那些个性非凡、魅力十足、博学笃志的前辈和同行们,以此激励自我、反省自我,迫使自己寻找最恰当最易接受,且最带有个人烙印最有效果的爱——不是一厢情愿地“为你们好”,而是尊重、与理解;不是“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太没良心。”的道德绑架和感恩施舍,而是信任与引领。因为唯有爱和责任不能辜负。
2015年的盛夏,班里的某位同学找到我,“韩老师,我小三科估分全通过了,还七八十分呢!”,想到这个起初只有30多分的孩子一路复习走来最终取得了这样的进步,我的心里乐开了花,但我不动声色。此时他忽然问我:“你开心么?”学生这样询问一个整日盯着他背书的陪伴者,并如此渴求我的肯定与认同,“我从心里为你感到骄傲和开心!”,师生两人以一个自然而然的拥抱结束对话,看着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无法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我觉得这是师生间爱的良好循坏,是不可辜负的爱和责任所酝酿出来的极美瞬间。
过往复习的高强度和高标准,让曾经像他一样的孩子“原形毕露”,唉声叹气抱怨不止,消极殆尽拒绝跟上任何统一的复习节奏,我严厉地训斥过他们,强迫让他们完成我布置的复习任务,效果都只是一时的,已经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直到有一天我无意表扬其中一位孩子:“记忆力真强,短短的时间就能背诵这么多,太厉害了!”时,他眼神中迸发出来的满足感,以及“我在家从来不背诵给父母听”的不屑与无所谓的态度中,我也终究发现怒发冲冠地焦灼无济于事,我决定换一种不辜负责任和爱的方式。我带着四个孩子放学后一起吃晚饭,未谈及复习考试的任何一词,只是聊聊他们喜爱的游戏、篮球。晚自习时间回到教室我告诉他们:“我们来场记忆力大比拼,我愿意做你们的倾听者和裁判员,30分钟为限,我看谁背诵的生物复习提纲又多又准确。”四个人一改往日无精打采和敷衍了事,安稳地坐下来热火朝天地背诵复习提纲,背诵竞赛的结果不分上下,最重要的收获是让他们懂得专注带来成果,成果带来自信,自信带来动力。
即便是曾经那些迟到受罚却顶撞老师“凭什么都是你说了算!”的“挑衅分子”,还是那些逃避学期最后一次班会去打球回来仍理直气壮“反正就是说假期注意安全嘛”的不可理喻等等,我都意识到不必再硬碰硬地互相伤害,不必再笨拙地“挽救”,青春期的他们用傲慢无礼掩饰敏感和渴求,用叛逆挑衅招引关注和帮助。我们想获得的必先去给予,我们所给予的必将带来回馈。当然不是一味退让和将就,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是教师学问和品德的底线秉持和责任落实,宽是爱恰当的表达与容纳。
“青丝熬成白发时,仍有桂香阵阵,在老师眼前,来了三年,又去了三年;送了百人,又来了百人。而在我们眼中,三年间,只有一个人。讲台上的谁,或长发飘逸,或一本正经,又嬉笑怒斥,又沉着冷静。长袖一挥,拂过三千白尘,只余几行娟书,衬着碧色,授人以渔。回眸,走下讲台,侃侃而谈,带着世上最独特的温情,成了莘莘学子心中最飒爽的英姿。”
这是学生在教师节展板写下的一段话,不论文采,我的学生是对的,老师没有具体的面孔,无数个人组成了一个温情的“人”,一个飒爽的姿态。我们只需要陪伴他们,引导他们走过一段岁月,我们不需刻意留下个人的痕迹,他们岁月的美好和繁茂就在爱和责任下孕育。
后记:2016屆初三家长在群里分享了《远行》平台上我写给2013届毕业生的一封信,群里的家长似乎怀揣强烈期盼想让我在这届孩子们毕业前留言,我能告诉他们什么呢,总是绕不过师者的嘱咐和对孩子的不舍。我虽然职业为师,却不愿“好为人师”。我不需要那么多技巧让孩子们可以记得我普通平庸的师者形象。我就总在想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真正需要什么我切身遗憾什么,于是我在毕业典礼送给他们的话是:“人生的路很长,我只能陪你们到这里了,我没有遗憾和愧疚,因为唯有爱和责任不可辜负。”自己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两年来我秉持着这个理念,所言所行所想就是送给他们的毕业礼物。
作者简介:
韩露(1983—),女,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人,职称中一,学位文学学士,主要研究反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