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听过,我会忘记;我看见,我会记得 ;我参与,我会理解;我理解,我能创造。科学课上,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就自然会创造新的事物。这也符合了科学《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低年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爱说好动,自控能力差,给科学实验课中的分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课堂容易出现混乱失控。因此,本人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低年段;科学实验;分组实验
一、实验设计需要有层次性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低年段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科学,加上年龄小,科学知识有限,安排学生自己独立实验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时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特别设计,设计时还需要抓住实验的重难点,需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和浅入深的原则进行设计,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及时指导。我在讲授三年级下《我们周围的空气》时,我安排4个实验,先演示再分组进行实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实验顺序由易到难,最后讲解空气的作用时,老师先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自然得出了空气的特性。
二、实验设计需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师在开展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目标,我们要知道通过这个实验,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获得什么知识和掌握怎么样的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的目标,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也无形的调控了课堂,预防了学生“凑热闹”的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例,发现都有这样的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验开展得热热闹闹,但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不易看出有的学生只是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甚的是有些同学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在盲目地模仿着其它同学的做法,没有方向,没有重点。我看到过一位老师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时,揭示课题之后立即让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对比。作为同行的老师也不知道执教者的意图,更何况是低年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如果只揭示实验对象水和食用油后,就马上让学生自己去实验的话,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学生没有目标,没有递进,一节课来活动实验设计得太急进了,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本节课,只需要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是: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水和油的不同特点。由于课上一开始授课老师没有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学生们即使开展了实验,参与了活动,也不会有实验结果,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取得有效的课堂。所以,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效率,老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减少实验教学的盲目性。
三、实验设计分工需要明确
低年段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课堂,对于实验课尤为感兴趣,实验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大部分学生很兴奋,热衷于动手,不停地在做,甚至会在实验中争抢实验材料,有些人霸着干,老师要求汇报还会停不下实验,但也有个别极端的不喜欢参与等。针对这些情况,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分工要明确,做好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明确每一位同学的职责,有负责取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材料员,有负责记录和汇报的记录员,有动手操作的操作员,还有负责计时和监督实验结果的监督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就能制止一些好动的孩子无事生事,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会出现课堂混乱问题。分组实验教学,还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对于那些不感兴趣动手实验,课堂上一动不动的学生也有做和说的机会。而且这些分工过一段时间应调换,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设计时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时间、学生能力等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所有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演示实验,教师预设的步骤和讲述也非常重要,通过强调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白知道做什么,怎样做,有什么现象,为分组实验打下基础,然后再分组进行实验,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失控或混乱的现象。我认为一个教师课前预设的东西越多,就等于课堂的调控能力越强。
其次,课前老师也要反复实验,考虑种种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实验结果改变的原因很多,所以即使你以前做过这个实验,也要再做一遍,更不能觉得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就不去试做。记得在一次教研中,在讲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在过滤时没有根据低年段学生情况和实验重点引导学生,以致实验时间过长,得不出时间结果,如果教师在课前多做多试多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五、分组实验结束,学生需要养成自觉整理好实验器材的习惯
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必须把实验器材放回原位,这是对于低年段的学生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做完实验,就随意把器材乱扔,这样不但不整洁,而且有时会损坏实验仪器,所以这个环节不容忽视。而且通过整理这个环节不但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还能方便教师为下一个班下一节课做更好的准备。在每次分组实验结束后,老师都需反复提醒学生整理器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这些习惯养成起始者,我们要让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分组实验在我们科学课上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学生,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低年段学生对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不要让我们的分组实验成为一种表面形式,只是热闹好玩。只有经过教师精细指导,认真组织,才能使我们的实验产生有效性,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郝京华著.《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美)兰本达著. 《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关键词:低年段;科学实验;分组实验
一、实验设计需要有层次性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低年段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科学,加上年龄小,科学知识有限,安排学生自己独立实验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时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特别设计,设计时还需要抓住实验的重难点,需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和浅入深的原则进行设计,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及时指导。我在讲授三年级下《我们周围的空气》时,我安排4个实验,先演示再分组进行实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实验顺序由易到难,最后讲解空气的作用时,老师先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自然得出了空气的特性。
二、实验设计需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师在开展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目标,我们要知道通过这个实验,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获得什么知识和掌握怎么样的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的目标,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也无形的调控了课堂,预防了学生“凑热闹”的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例,发现都有这样的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验开展得热热闹闹,但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不易看出有的学生只是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甚的是有些同学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在盲目地模仿着其它同学的做法,没有方向,没有重点。我看到过一位老师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时,揭示课题之后立即让把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对比。作为同行的老师也不知道执教者的意图,更何况是低年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如果只揭示实验对象水和食用油后,就马上让学生自己去实验的话,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学生没有目标,没有递进,一节课来活动实验设计得太急进了,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本节课,只需要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是: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水和油的不同特点。由于课上一开始授课老师没有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学生们即使开展了实验,参与了活动,也不会有实验结果,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取得有效的课堂。所以,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效率,老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减少实验教学的盲目性。
三、实验设计分工需要明确
低年段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课堂,对于实验课尤为感兴趣,实验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大部分学生很兴奋,热衷于动手,不停地在做,甚至会在实验中争抢实验材料,有些人霸着干,老师要求汇报还会停不下实验,但也有个别极端的不喜欢参与等。针对这些情况,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分工要明确,做好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明确每一位同学的职责,有负责取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材料员,有负责记录和汇报的记录员,有动手操作的操作员,还有负责计时和监督实验结果的监督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就能制止一些好动的孩子无事生事,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会出现课堂混乱问题。分组实验教学,还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对于那些不感兴趣动手实验,课堂上一动不动的学生也有做和说的机会。而且这些分工过一段时间应调换,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设计时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时间、学生能力等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所有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演示实验,教师预设的步骤和讲述也非常重要,通过强调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白知道做什么,怎样做,有什么现象,为分组实验打下基础,然后再分组进行实验,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失控或混乱的现象。我认为一个教师课前预设的东西越多,就等于课堂的调控能力越强。
其次,课前老师也要反复实验,考虑种种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实验结果改变的原因很多,所以即使你以前做过这个实验,也要再做一遍,更不能觉得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就不去试做。记得在一次教研中,在讲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在过滤时没有根据低年段学生情况和实验重点引导学生,以致实验时间过长,得不出时间结果,如果教师在课前多做多试多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五、分组实验结束,学生需要养成自觉整理好实验器材的习惯
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必须把实验器材放回原位,这是对于低年段的学生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做完实验,就随意把器材乱扔,这样不但不整洁,而且有时会损坏实验仪器,所以这个环节不容忽视。而且通过整理这个环节不但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还能方便教师为下一个班下一节课做更好的准备。在每次分组实验结束后,老师都需反复提醒学生整理器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这些习惯养成起始者,我们要让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分组实验在我们科学课上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学生,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低年段学生对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不要让我们的分组实验成为一种表面形式,只是热闹好玩。只有经过教师精细指导,认真组织,才能使我们的实验产生有效性,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郝京华著.《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美)兰本达著. 《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