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前不久,从电视上看到一则社会新闻:南京市的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学生小毛经常小偷小摸,常有人到学校来告状。一天,又有人到学校反映小毛的小偷行为,班主任就找来小毛批评教育了几句。中午,小毛回家便喝农药自杀了。
看了这则新闻,我为小毛深感惋惜,但更多的是震惊,小小的年纪为何走上自杀的绝路呢?心理为何如此脆弱呢?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一、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种因素
1、学校因素
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于是学生的压力大,有一部分学生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2、家庭因素
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其二,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某校一学生因家庭贫困,整天沉溺于如何赚大钱的幻想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导致精神幻想症。
3、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外于转型期社会,在转型期中,由于存在着许多规章制度上的漏洞,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4、自身因素
中学生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所在的学校是郊区,农村的学生由于周围环境、家庭条件、父母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除了上述的种种现象之外,还有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学习无目标,遇事爱打骂,好事不分享,坏事总推脱,有事全逃跑,没事爱闲聊。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班主任,我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在实践工作中,我摸索出了以下几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有41.0%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我在班级里开设了男女心理课堂,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专题黑板报,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我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人格的探讨,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我们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3、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跑步、篮球赛、拔河、乒乓球赛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以人为本”教育
创设师生交流的良好氛围。中学生急需的也许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倾诉的环境和对象,把心中的想法、烦恼全部倾吐出来。无人倾诉,成了学生最大的遗憾。因此,我不仅平时找学生谈心,还通过日记簿与他们真诚地交流,一年下来,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同时也交了许多朋友。
此外,强化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也很重要。“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然离不开生命教育这重要的一环。生命是最伟大的,离开了生命,什么都谈不上,每个人都应该珍爱生命,而不可随意地抛弃生命。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切 ,要努力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如此,他们才不会一碰到挫折就轻易地付出生命这一惨重的代价。
5、创设良好的氛围,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进行矫治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氛围,尤其是要有团结友好的人际氛围,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绝不可歧视,更不能挖苦打击,那样是绝对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有创设良好的氛围,让个别学生在心理上觉得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使他们敞开心扉,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当这些学生犯了过错的时候,要格外慎重,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切不可粗暴简单。要承认学生犯错是正常现象,是成长中的问题,要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切不可一棍子打死,促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可能导致心理的失常,引发悲剧。同时还需要全社会都能关爱这些学生,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利于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全社会都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类似小毛的悲剧、马加爵事件就不会重演!我愿尽我的一份薄力,只要我的工作仍在继续,我的热情也将继续。
看了这则新闻,我为小毛深感惋惜,但更多的是震惊,小小的年纪为何走上自杀的绝路呢?心理为何如此脆弱呢?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一、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种因素
1、学校因素
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于是学生的压力大,有一部分学生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2、家庭因素
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其二,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某校一学生因家庭贫困,整天沉溺于如何赚大钱的幻想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导致精神幻想症。
3、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外于转型期社会,在转型期中,由于存在着许多规章制度上的漏洞,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让人喜欢让人忧的网络迅速普及,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4、自身因素
中学生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所在的学校是郊区,农村的学生由于周围环境、家庭条件、父母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除了上述的种种现象之外,还有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学习无目标,遇事爱打骂,好事不分享,坏事总推脱,有事全逃跑,没事爱闲聊。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班主任,我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在实践工作中,我摸索出了以下几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有41.0%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我在班级里开设了男女心理课堂,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专题黑板报,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我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人格的探讨,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我们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3、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跑步、篮球赛、拔河、乒乓球赛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以人为本”教育
创设师生交流的良好氛围。中学生急需的也许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倾诉的环境和对象,把心中的想法、烦恼全部倾吐出来。无人倾诉,成了学生最大的遗憾。因此,我不仅平时找学生谈心,还通过日记簿与他们真诚地交流,一年下来,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同时也交了许多朋友。
此外,强化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也很重要。“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然离不开生命教育这重要的一环。生命是最伟大的,离开了生命,什么都谈不上,每个人都应该珍爱生命,而不可随意地抛弃生命。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切 ,要努力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如此,他们才不会一碰到挫折就轻易地付出生命这一惨重的代价。
5、创设良好的氛围,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进行矫治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氛围,尤其是要有团结友好的人际氛围,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绝不可歧视,更不能挖苦打击,那样是绝对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有创设良好的氛围,让个别学生在心理上觉得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使他们敞开心扉,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当这些学生犯了过错的时候,要格外慎重,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切不可粗暴简单。要承认学生犯错是正常现象,是成长中的问题,要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切不可一棍子打死,促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可能导致心理的失常,引发悲剧。同时还需要全社会都能关爱这些学生,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利于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全社会都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类似小毛的悲剧、马加爵事件就不会重演!我愿尽我的一份薄力,只要我的工作仍在继续,我的热情也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