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就像是我的氧气”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独奏家而言,手中经常演奏的乐器就好似他们最亲密的朋友,知己知彼,才能共同创造出最完美的乐章。对于德国小提琴家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Frank Peter Zimmermann)而言,这点毋庸置疑。
  最近,齐默尔曼被迫与跟随自己多年的“密友”挥手道别的新闻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随着租约到期以及原来赞助银行宣布破产,齐默尔曼不得不将一把自己已经演奏了十四年的1711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归还给接受银行业务的“新主人”。这把名为“因基夫人”(Lady Inchiqun)的小提琴曾属于奥地利小提琴大师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她就好像我身体的一部分,”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齐默尔曼说道,“她有十分独特的音色,性格复杂而敏感,不容易驾驭。”虽然很想把这把琴买下来,但高达四百五十万英镑的估价,不得不让他望而却步。
  2015年10月,齐默尔曼即将与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在指挥尤卡-佩卡·萨拉斯特的带领下赴中国巡演。届时,他将使用同样具有古老高贵“血统”的瓜内利小提琴为中国的听众带来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齐默尔曼

  成功基于拼命练习、计划长远
  性格低调的齐默尔曼是纽约爱乐乐团2012年的驻团艺术家,虽不及安妮-索菲·穆特等艺术家知名,但他扎实精准、富有深度的音乐演奏让不少知名指挥成为了他的忠实支持者。齐默尔曼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他成功的音乐事业得益于同行的认可和推荐。热爱演出并做到最好是齐默尔曼最关心的事,“我不是热衷于获得关注度的人”,他说道。
  齐默尔曼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母亲演奏小提琴,父亲演奏大提琴。“小时候,每个周日早晨,我们都会用演奏室内乐或是在家听音乐代替去教堂。一开始,我不太认真,只是觉得很好玩。我的父母说,如果我可以成为乐团的领导者,他们会非常开心。在我的一生中,每一天都有音乐的伴随,音乐就像是我的氧气,它是我存在的理由。”齐默尔曼曾在俄罗斯学习小提琴,他音乐生涯的转折点发生在十五六岁时,他的一位朋友将他录制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转交给了马泽尔、萨瓦利施(Sawallisch)以及巴伦博伊姆等指挥大师。“他们都很喜欢我的演奏,于是我开始有机会与他们合作。”
  齐默尔曼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大量的练习。“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会拼命地练习,包括雅沙·海菲兹。你必须知道自己的极限,而且要小心地规划自己的曲目库和巡演日程。像米尔斯坦以及海菲兹都懂得做长远的计划。要懂得有节制的生活,休息和做正确的判断也同样重要。”
  尊重传统,但不做传统的奴隶
  齐默尔曼的音乐品位得益于他父亲丰富的音乐会录音珍藏。科冈是他小时候的英雄,直到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取代了科冈的地位。之后便是内森·米尔斯坦和亚瑟·格鲁米欧。十三岁时,齐默尔曼有机会演奏贝多芬的曲目给米尔斯坦听。“他生气极了,因为我用了肩垫。他当即把肩垫给扔了。”齐默尔曼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大笑起来。后来,当米尔斯坦家族有意出售一把米尔斯坦使用过的、1716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时,齐默尔曼曾想买下来。“我用那把琴演奏了几场音乐会,在一次排练的时候,有一位指挥问道,‘这把是米尔斯坦的小提琴吗?’演奏那把小提琴需要用巧力。当时我几乎已经肯定要买下它了,结果最后米尔斯坦家族决定不卖了,我只得将琴归还。这真是让人伤心,那把琴的音色美极了,让我上瘾。”
  齐默尔曼坦言,过去的小提琴大师们对他的演奏影响深远,他们让他对音乐有了不同的理解。“我是三种小提琴传统的混合:俄罗斯、匈牙利以及荷兰-比利时。这就好像是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向导将你带到了某个高度,接下来的就要靠自己了。”
  除了演奏传统曲目以外,齐默尔曼对室内乐以及新作品也充满了热情。“室内乐是古典音乐的皇冠,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拥有自己的室内乐团。一部协奏曲就好似一个大型的室内乐作品,沟通是关键。对于奏鸣曲而言,我常常觉得钢琴犹如大的海浪,而小提琴就好像是冲浪者,钢琴是最主要的。”
  齐默尔曼也演奏了不少当代作品,特别是利盖蒂的作品。“利盖蒂非常睿智,他的兴趣广泛,对各个领域都颇为精通。我的太太是韩国人,他可以跟我的太太聊韩国文化。他是一位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要求的人。”
  无论是传统曲目还是当代曲目,齐默尔曼学习作品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会仔细地研究乐谱,并找来作曲家的自传阅读。他说,作曲家的自传能让他真实、深入地了解作曲家,从而更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有些作品,在演奏到一定程度后,你就想先与它保持一点距离,”齐默尔曼说道,“但不是那些经典作品。关键是,不要过度重复相同的曲目。听众一下子就能听出你对这首曲子已经没有新鲜感了,这是很危险的。”
  唯一的例外,是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我已经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两百次了,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诠释。二十三岁时,我第一次录制这首曲子,当时是十分浪漫的,如今越来越精粹了。除了这首作品以外,任何其他作品,包括勃拉姆斯,在连续演奏超过十次后,我都会觉得有点像吃了太多的蛋糕。”


齐默尔曼

  勃拉姆斯小协,独奏家与乐团的抗衡
  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是齐默尔曼与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在中国巡演时即将演出的作品。这首曲子,他已经演奏了上百次,但每一次都会间隔一段时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齐默尔曼感觉如果演奏太多遍这首曲子,会像“吃了太多的蛋糕”?是否正如指挥汉斯·冯·彪罗所说,这首作品不是“为小提琴创作的”,而是为“对抗小提琴而创作的”?或者说,相比为小提琴作曲,勃拉姆斯对为乐团创作一首协奏曲更感兴趣?
  “它的乐团部分创作得太丰富了,小提琴很难与乐团抗衡,”齐默尔曼说道,“这首作品真是独奏家与乐团的比赛,但这不影响它成为一首伟大的作品。勃拉姆斯是少数几位率先将独奏小提琴用恰当的方式融入发展声部的,当时其他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声部的旋律线条都很简单,或只是依赖华彩段。”
  同时,齐默尔曼也坦陈道,由于勃拉姆斯不是演奏小提琴出身,所以这部作品并不是最适合小提琴来演奏。有趣的是,勃拉姆斯当时得到了传奇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帮助。“也许作品中一半的独奏部分都受到了约阿希姆的影响,甚至就是约阿希姆本人创作的,”齐默尔曼说道,“但小提琴部分并不如门德尔松或是贝多芬的协奏曲那般完美,这也许也是这部作品直到1920、1930年代才成为常规曲目的原因。”
  “我并不想显得傲慢,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只是跟贝多芬的小协相比,它并未达到顶峰。就勃拉姆斯本人而言,也未达到他《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水平,那部作品是完美的。勃拉姆斯的一些室内乐作品也是让人无法抗拒的。”
  然而,这并不影响齐默尔曼重拾这部作品。“我发现演奏这部作品的关键在于制造出正确的声音。”相信凭借齐默尔曼扎实的功底以及对作曲家和作品深入的研究,在指挥萨拉斯特的带领下,他与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出不会让中国的乐迷失望。
其他文献
蛰居伦敦的日子与“2015 BBC逍遥音乐节”的演出档期基本重叠,我当然喜不自胜。尽管五场的聆乐纪录笃定只能忝列极品乐迷衣冠之末,却因超近距离现场感受了马友友版的一次性全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以下简称“大无”)而暗自庆幸,此番经历成了我化不开的“大无”情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我看来,这亦属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2015BBC逍遥音乐节节目单  在位于查令十字路与丹麦街11号交汇的丁字路口那家名为“
期刊
喜爱俄罗斯音乐的乐迷们有福了,中国台湾爱乐即将来沪演出,距离上次巡演已三年有余。时过境迁,这一群海峡对岸的音乐家对俄罗斯音乐的热情有增无减。三年前,他们为上海乐迷献上了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及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一次,他们带来的是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  不少爱乐者可能会问:这么传统的作品,既不是马勒那样的大部头,又不是新鲜的当代音乐,既不属于西贝柳斯年的范
期刊
2015年11月7日,德国托尔策童声合唱团(T?elzer Knabenchor)将第三次登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为观众奉上他们纯美的歌声与精彩的表演。  此次托尔策童声合唱团十一月的演出仍保持三十位童声与十位左右成年男声搭配的阵容。现场聆听过他们演唱的观众应该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四十人左右的童声合唱团仿若一支百人的合唱——荡气回肠,震撼人心。他们演绎的音乐作品难度之高,风格把握之精准,男童们
期刊
还记得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剧目《一江春水》么?首演后,歌剧中的“月圆二重唱”及“月光三重唱”在圈内可谓是风靡一时。2015年,歌剧《一江春水》的作曲家郝维亚带来了他的另一部歌剧——《大汉苏武》,该原创歌剧将于11月11日作为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在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  可以说,由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自2013年8月18
期刊
她,是中国第一个进入音乐学院主修古典吉他的学生,在她考进中央音乐学院之前,学校甚至还没有古典吉他专业;她,是中国第一个以全额奖学金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的古典吉他学生,并获得了学院每年仅授予一人的“院长奖”;她,曾经在西班牙传奇作曲家罗德里戈的面前演奏过,大师说“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年轻人的演奏”。她,就是杨雪霏,古典吉他的“中国传播大使”。  杨雪霏比我想象的更为热情洋溢,一坐下就
期刊
《歌唱的历史》  (A History of Singing)  作者:约翰·波特(John Potter)、奈尔·索雷尔(Neil Sorrell)  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我们为什么要歌唱?促使人类第一批歌者打开喉舌的驱动力又是什么?这本有趣的著作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依次登场的重要人物有:发明五线谱的阿雷佐的圭多修士(Guido of Arezzo);拥有惊人音色的阉人歌手法
期刊
秋天娴静、轻盈的阳光下,满是诗意。在这收获与相思的季节里,沪上即将再一次迎来每年十月的文化盛宴——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此次参演的节目中,“八音合”爱沙尼亚钢琴音乐会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们很少有机会欣赏到这种独特的钢琴“乐队”的演出形式,这对于沪上的乐迷来说,正是领略别样钢琴魅力的好机会。  爱沙尼亚钢琴乐队  爱沙尼亚钢琴乐队(The Estonian Piano Orchestra)是一个非常有“个
期刊
翘首盼望,2015上海国际艺术节又将在金秋十月拉开序幕。本次艺术盛会在音乐部分共安排有十四场包括交响乐、歌剧、室内乐、合唱、独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会。其中,在弦乐室内乐方面,成立于波兰的著名弦乐四重奏——齐玛诺夫斯基弦乐四重奏(Szymanowski Quartet)将首度亮相沪上音乐舞台。这支在“新生代”弦乐四重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团体今年刚好迎来了自己的二十周年华诞。他们曾于2009年及2011年
期刊
当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列奥尼德·柯岗两位大师相继辞世后,人们开始期待能够肩负与发扬“俄罗斯小提琴学派”伟大传统的青年演奏人才的出现。正当这时,年仅十一岁、刚在波兰卢布林举行的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折冠的瓦汀·列宾(Vadim Repin),进入了公众的视线。此后数十年间,这位小提琴家没有辜负公众寄予他的厚望,也以自己的不断努力验证了这份成功绝非偶然。如今四十开外的他,早已成为这一时代琴
期刊
“德累斯顿”与郑明勋重返上海了。上一次他们的联袂演出还是在九年以前的2006年,呈献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让沪上乐迷无比折服。而这一次,他们带来了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与马勒《第四交响曲》。  九年的时间,对于爱乐者如我辈,是一段不短的人生时光;对于指挥家来说,或许仅仅是艺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如“德累斯顿”一般超过四百五十年的乐团,则是漫漫长河中之一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