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D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315-01
大学生的就业面临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形成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改善社会支持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措施。
1.问题的提出
研究指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倾向。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作用,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就业压力的来源,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主要资源,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减轻大学生心理负担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2.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
2.1 内在因素
(1)就业动机不合适。一般现实中有两种表现:一是择业动机過强,对工作要求很高,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签约,一旦不能如愿在心理上就形成一定压力。另一种是不乐意参加工作的,有的毕业生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少有接触的,他们认为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踏出这块净土,失去了它的荫护,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所谓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
(2)就业心态。由于大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整体认识不够成熟,容易陷入困惑与迷茫,加之多元价值观社会的不良思潮又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些大学生形成功力、享乐的价值观,追求舒适生活而不愿付出艰苦努力,對基层岗位、艰苦地区避之唯恐不及,另一些学生则属于性格不够完善,在待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束手无策,对于自己在集体或社会的定位不明确,易走极端,要么自大骄傲,要么过于自卑,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导心境悲观灰暗,做事易冲动,遇到困难时心理脆弱易动摇。
2.2 外在因素
(1)社会环境:持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正在威胁着原本就压力重重地我国就业。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安排的体制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就业中结构性矛盾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2)学校环境。尽管近年来高校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但涉及到就业压力缓解的具体问题还在不断完善中。高校应该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3)家庭环境。家庭压力对毕业生的压力也非常大,家长往往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找不到使家长或者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自然会认为对不住父母,产生心理压力。高昂的教育费用使得家长常常会有一种较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而毕业生也会有一种较为强烈的对家庭的负疚感。由此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压力增大。
2 就业压力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和特长的岗位,担心自己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等。可以说,中等强度的焦虑不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但焦虑水平过高,就会使人萎靡不振,影响职业的选择,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抑郁心理
个别大学生因为在求职过程中求职无门,屡遭挫折,导致情绪低落,陷于择业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感到前途渺茫,终日郁郁寡欢,严重抑郁者求职意向下降,甚至自杀。
3.自卑心理
自卑是大学毕业生求职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难免会有面试失败的经历,难免会在工作中遭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产生退缩行为。
4.恐惧心理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就业难的现状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就业恐惧心理。过度的恐惧会导致人精神萎靡不振、社会功能受损,对自我失去信心。
3.通过社会支持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1 政府政策方面
政府已认识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严峻就业形势,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第一、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二、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根据研究,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事业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现在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
3.2 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设计安排专业学科时要考虑市场的需要,不能盲目跟风设置专业。第二,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设计职业生涯,如学校学工处可以在大学生入学后聘请教育、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举办讲座,然后解答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及能力特长的可以特别对待。第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邀请一些单位来学校举行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就会,还可以通过学校的一些社会资源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第四,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在学习和就业的过程中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及消除障碍的计划,并实施行动。第五,加强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让学生在遭受就业压力时有地方排解压力。
3.3 家庭方面
家长要力戒不切合实际的高期望,要主动,积极的关心子女就业时的心理状况,鼓励子女面对现实,应对挑战,从家庭角度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关心,使子女形成一种健康的就业心态。
3.4 构建虚拟社会支持系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上虚拟社会已经初步形成,它同现实社会一起,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社会,成为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在求职期,大学生即离开了家庭又离开了学校,身边也可能没熟悉的同学和投机的朋友,但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处于求职期的大学生提供感情支持。
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特别是要及时消除自身的认识误区和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这样才会为自己多创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就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玉文,孙梅.大学生心理健康[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6).
[2] 车文博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3] 魏世梅.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择业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赵波,陆晓花.大学生压力应对与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7).
大学生的就业面临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形成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改善社会支持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措施。
1.问题的提出
研究指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倾向。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作用,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就业压力的来源,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主要资源,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减轻大学生心理负担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2.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
2.1 内在因素
(1)就业动机不合适。一般现实中有两种表现:一是择业动机過强,对工作要求很高,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签约,一旦不能如愿在心理上就形成一定压力。另一种是不乐意参加工作的,有的毕业生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少有接触的,他们认为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踏出这块净土,失去了它的荫护,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所谓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
(2)就业心态。由于大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整体认识不够成熟,容易陷入困惑与迷茫,加之多元价值观社会的不良思潮又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些大学生形成功力、享乐的价值观,追求舒适生活而不愿付出艰苦努力,對基层岗位、艰苦地区避之唯恐不及,另一些学生则属于性格不够完善,在待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束手无策,对于自己在集体或社会的定位不明确,易走极端,要么自大骄傲,要么过于自卑,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导心境悲观灰暗,做事易冲动,遇到困难时心理脆弱易动摇。
2.2 外在因素
(1)社会环境:持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正在威胁着原本就压力重重地我国就业。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安排的体制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就业中结构性矛盾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2)学校环境。尽管近年来高校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但涉及到就业压力缓解的具体问题还在不断完善中。高校应该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3)家庭环境。家庭压力对毕业生的压力也非常大,家长往往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找不到使家长或者自己感到满意的工作,自然会认为对不住父母,产生心理压力。高昂的教育费用使得家长常常会有一种较强烈的投资回报预期,而毕业生也会有一种较为强烈的对家庭的负疚感。由此导致毕业生在求职时的心理压力增大。
2 就业压力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消极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例如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和特长的岗位,担心自己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等。可以说,中等强度的焦虑不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但焦虑水平过高,就会使人萎靡不振,影响职业的选择,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抑郁心理
个别大学生因为在求职过程中求职无门,屡遭挫折,导致情绪低落,陷于择业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感到前途渺茫,终日郁郁寡欢,严重抑郁者求职意向下降,甚至自杀。
3.自卑心理
自卑是大学毕业生求职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难免会有面试失败的经历,难免会在工作中遭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产生退缩行为。
4.恐惧心理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就业难的现状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就业恐惧心理。过度的恐惧会导致人精神萎靡不振、社会功能受损,对自我失去信心。
3.通过社会支持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1 政府政策方面
政府已认识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严峻就业形势,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第一、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二、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根据研究,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事业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现在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
3.2 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设计安排专业学科时要考虑市场的需要,不能盲目跟风设置专业。第二,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设计职业生涯,如学校学工处可以在大学生入学后聘请教育、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举办讲座,然后解答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及能力特长的可以特别对待。第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邀请一些单位来学校举行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就会,还可以通过学校的一些社会资源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第四,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在学习和就业的过程中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及消除障碍的计划,并实施行动。第五,加强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让学生在遭受就业压力时有地方排解压力。
3.3 家庭方面
家长要力戒不切合实际的高期望,要主动,积极的关心子女就业时的心理状况,鼓励子女面对现实,应对挑战,从家庭角度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关心,使子女形成一种健康的就业心态。
3.4 构建虚拟社会支持系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上虚拟社会已经初步形成,它同现实社会一起,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社会,成为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在求职期,大学生即离开了家庭又离开了学校,身边也可能没熟悉的同学和投机的朋友,但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处于求职期的大学生提供感情支持。
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特别是要及时消除自身的认识误区和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这样才会为自己多创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就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玉文,孙梅.大学生心理健康[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6).
[2] 车文博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3] 魏世梅.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择业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赵波,陆晓花.大学生压力应对与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