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入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集社会美、自然美、心灵美于一体,是展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画廊,是经得起历史风吹雨打的艺术精品。在教学时,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审美。
一、感受美
1.创设审美意境,营造审美氛围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
在阅读伊始,教师可以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意境,或引导学生共同构建一种审美意境,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开启学生的审美情感,诱导学生对作品中美的向往和追求。可以以诗导入、以画导入、以音乐导入或以身边的人事景物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文中的美好意境。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出戏《游园》曾选入高中语文读本,此文细腻地刻画了杜丽娘幽居深闺的落寞和痛惜自己青春被埋没的伤感之情。为了让学生迅速入戏,先播放古筝曲《闺中怨》,伴着音乐,教师吟诵文本,用乐曲、诗句、朗读创设审美意境,感染学生。学生在音乐、诗句、阅读遐想中走进了杜丽娘的情感世界,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然后带着这种深沉情感兴味盎然地自觉进入审美的天地。
2.反复诵读,初步感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要进入文章,首先要阅读文字。诵读是学生对作品直接的感受,是引起共鸣的良好手段。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和受它的感染。所以,语文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学生一步步带到文学作品的美好情境中去,就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
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再别康桥》等诗歌散文可以美读:教师范读、学生配乐读,带着情感去读,披文以入情,把文章的语言美和对学生的文学熏陶、审美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
二、理解美
阅读中的审美,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感受或作品情感的初步体会上,应该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个性风格等因素,深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发掘其内在的美点,了解文章的内涵,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次的审美情趣。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项脊轩志》一文,围绕着“项脊轩”记事抒情,表达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可是学生读来却感觉文章琐琐细细、平淡无味。这时,教师要交代背景:归有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家道中落、科考失意……可以说人生的不幸几乎全部遭遇了,而百年老屋项脊轩就是这几世变迁的见证。作者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不幸,写自己最亲爱的人一一离去。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深刻体会文中琐细之处蕴涵的深情和悲情,就能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境界中去了,从而获得深层的审美体验。
三、鉴赏美
鉴赏美是较高级的审美活动,是感受美和理解美的深化。鉴赏美时,审美主体或与审美对象形成共鸣,或积极联想为作品补白,或展开审美想象进行再创造,或比较分析、中肯评价等。
1.共鸣
欣赏一篇文章,不能只循着文本逐段解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投入自己的情感,争取与作品形成共鸣。教学
《项脊轩志》怀念祖母一段,应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会老祖母“以手阂门”的细节,在这个轻轻关门的动作里包含着长者深沉的爱和期待。有了这层体验,学生就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
2.补白
艺术欣赏活动不仅是艺术作品潜在功能得以实现的过程,也是欣赏者用审美经验对作品留下的空白加以想象补充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可以多角度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3.再创造
审美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再创造。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要引导学生走出作者的小圈圈,自觉能动地创造美,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创造能力。学习《林黛玉進贾府》,学生在周记上创作了现代版林黛玉进贾府,幽默睿智;诵读《邶风
一、感受美
1.创设审美意境,营造审美氛围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
在阅读伊始,教师可以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意境,或引导学生共同构建一种审美意境,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开启学生的审美情感,诱导学生对作品中美的向往和追求。可以以诗导入、以画导入、以音乐导入或以身边的人事景物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文中的美好意境。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出戏《游园》曾选入高中语文读本,此文细腻地刻画了杜丽娘幽居深闺的落寞和痛惜自己青春被埋没的伤感之情。为了让学生迅速入戏,先播放古筝曲《闺中怨》,伴着音乐,教师吟诵文本,用乐曲、诗句、朗读创设审美意境,感染学生。学生在音乐、诗句、阅读遐想中走进了杜丽娘的情感世界,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然后带着这种深沉情感兴味盎然地自觉进入审美的天地。
2.反复诵读,初步感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要进入文章,首先要阅读文字。诵读是学生对作品直接的感受,是引起共鸣的良好手段。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和受它的感染。所以,语文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学生一步步带到文学作品的美好情境中去,就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
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再别康桥》等诗歌散文可以美读:教师范读、学生配乐读,带着情感去读,披文以入情,把文章的语言美和对学生的文学熏陶、审美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
二、理解美
阅读中的审美,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感受或作品情感的初步体会上,应该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个性风格等因素,深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发掘其内在的美点,了解文章的内涵,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次的审美情趣。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项脊轩志》一文,围绕着“项脊轩”记事抒情,表达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可是学生读来却感觉文章琐琐细细、平淡无味。这时,教师要交代背景:归有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家道中落、科考失意……可以说人生的不幸几乎全部遭遇了,而百年老屋项脊轩就是这几世变迁的见证。作者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不幸,写自己最亲爱的人一一离去。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深刻体会文中琐细之处蕴涵的深情和悲情,就能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境界中去了,从而获得深层的审美体验。
三、鉴赏美
鉴赏美是较高级的审美活动,是感受美和理解美的深化。鉴赏美时,审美主体或与审美对象形成共鸣,或积极联想为作品补白,或展开审美想象进行再创造,或比较分析、中肯评价等。
1.共鸣
欣赏一篇文章,不能只循着文本逐段解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投入自己的情感,争取与作品形成共鸣。教学
《项脊轩志》怀念祖母一段,应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会老祖母“以手阂门”的细节,在这个轻轻关门的动作里包含着长者深沉的爱和期待。有了这层体验,学生就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
2.补白
艺术欣赏活动不仅是艺术作品潜在功能得以实现的过程,也是欣赏者用审美经验对作品留下的空白加以想象补充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可以多角度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3.再创造
审美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再创造。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要引导学生走出作者的小圈圈,自觉能动地创造美,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创造能力。学习《林黛玉進贾府》,学生在周记上创作了现代版林黛玉进贾府,幽默睿智;诵读《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