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务院在“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工作中频频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就是本届政府将着力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其目的是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定位各级管理部门“放管治”的职能,把有限的行政管理资源有效地运用到维护规范、有效、健康的市场经济运营环境上来,其实现方式就是完善法律法规,在简政放权中提升行政监管能力,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防止监管缺位。
[关键词]进口商品;检验
当前,我国外经贸形势复杂多变,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疫病疫情跨境传播形势严峻,贸易便利化呼声越来越大,风险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国内法检目录调整,检验检疫面临重大发展挑战,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将检验检疫工作重点转移到安全、卫生、健康、环保、防止欺诈上来。这一轮改革中,就“管检分离”的法检制度改革而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以批次管理为主的微观检验执法的工作方式势必被宏观质量安全管理所取代,我们在逐步摈弃原有对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方式,要在“管检分离”的总体改革思路下,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外贸发展态势,尽快确立起以风险预警管理为核心的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逐步从目前的“普遍检验”为主体的批次管理方式向以“合格假定”为主体的风险管控方式转变,将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模式从“重检验、轻监管”向“检验与监管并重”转变。因此,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进口商品检验管理体系,对于检验监管模式自我完善,改善和促进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1 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新模式的构建
1.1 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办法
以进口商品风险等级为主的分类监管机制,结合风险分级、检验监管方式差别化的核心理念,建立相应的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新模式,在传统的监管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和机制的创新。其基本思想是:遵循“ 科学、合理、高效”的基本原则,依据商品风险等级确定检验监管方式,按照风险可控、便利进口的原则,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进口商品综合运用合格评定程序实行不同的检验监管方式;明确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履行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对除涉及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健康安全、消费安全、经济安全等高风险的商品,实施“合格假定、事中事后追溯监管” 等处置措施,实现“有效监管,便捷进口”的目标;根据进口商品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和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对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方式、检验项目、抽批率等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形成“风险评估,定级分类,优宽劣严,动态管理”的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新模式。
1.2 风险等级评估
以进口商品风险信息监测采集的风险信息为基础,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依据,采用数据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对商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对进口商品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定期对进口商品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审批、调整和发布。进口商品的风险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三个等级。未确定风险等级的商品按较高风险等级管理。
1.3 差别化的检验监管方式
对高风险进口商品采用逐批检验监管方式,逐批检验进口商品采用“逐批检验+事后监管”的检验监管模式。
对较高风险进口商品采用抽批检验监管方式,抽批检验监管进口商品,被电子监管等系统抽中需查验或抽检的报检批采用“符合性声明+抽批检验+事后监管”的检验监管模式;未被抽中的报检批采用“符合性声明+事后监管”的检验监管模式。
对一般风险进口商品采用合格保证监管方式。合格保证监管进口商品采用“符合性声明+事后监管”的检验监管模式,除进行必要的检疫外,由收货人自行组织验收。
对抽批检验监管和合格保证监管进口商品,增加事后监管的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安全信息跟踪和收集、不合格处置、风险预警、质量分析等。构建以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环节,以“合格假定”核心的口岸通关便利化为主旨,是调整、理顺、转变我们检验监管职能的心由之路,是改革当前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然之举。
1.4 检验监管目录
根据进口商品风险分析的评估结果,发布《检验监管目录》,《检验监管目录》包括了商品名称及其所属商品大类、对应的CIQ品目和HS编码、检验监管方式、检验项目、抽批率、抽样和合格评定标准依据、各检验监管流程节点时限等。此举进一步细化完善了法检目录,进一步规范检验监管做法,统一把关尺度;方便一线的具体执行操作。
2 新模式的创新点
“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办法”有几个创新点:一是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综合运用产品技术法规、产品本身特性和不合格风险信息等风险因子,对产品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和分级,建立商品风险等级和监管类别的对应关系。二是引入业务流程管理,对业务流程时限、抽批规则、检验标准、检测项目、合格模式等关键环节梳理进行流程再造。三是引入企业主体责任,强调事中事后监管,三种检验监管方式都对事后监管的监督验收和信息跟踪、事后追溯、风险预警、业务分析等工作做细致的规定。四是对进口商品实施清单式监管。将各类进口商品抽批规则、检验标准、检测项目、合格评定模式以及业务流程时限等关键环节集中在一个目录表上,实现清单式管理。
3 现实意义
“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办法”对于推动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制度的自我完善,面向“五大发展”发挥质检作用,至少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迫切需要。第一,是推進“放管服”改革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正面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只有先下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先手棋”,才能走活检验监管事业发展“整盘棋”。第二,是促进检验监管模式自我完善的有力举措。“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办法”有利地实现了进口商品从普遍检验监管到重点检验监管。该办法以自主改革的方法,推动检验监管制度的自我完善,取得了一些突破。第三,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进口商品检验监管目录》,对三种检验监管方式、对每种商品的检验监管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可保证检验机构对相同商品检验监管的一致性,对促进进口商品检验监管依法行政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清松,方宇.出口食品分级分类检验监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检验检疫,2011,09.
[2]汤晓燕.论执行力在检验监管模式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2.
[关键词]进口商品;检验
当前,我国外经贸形势复杂多变,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疫病疫情跨境传播形势严峻,贸易便利化呼声越来越大,风险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国内法检目录调整,检验检疫面临重大发展挑战,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将检验检疫工作重点转移到安全、卫生、健康、环保、防止欺诈上来。这一轮改革中,就“管检分离”的法检制度改革而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以批次管理为主的微观检验执法的工作方式势必被宏观质量安全管理所取代,我们在逐步摈弃原有对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方式,要在“管检分离”的总体改革思路下,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外贸发展态势,尽快确立起以风险预警管理为核心的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逐步从目前的“普遍检验”为主体的批次管理方式向以“合格假定”为主体的风险管控方式转变,将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模式从“重检验、轻监管”向“检验与监管并重”转变。因此,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进口商品检验管理体系,对于检验监管模式自我完善,改善和促进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1 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新模式的构建
1.1 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办法
以进口商品风险等级为主的分类监管机制,结合风险分级、检验监管方式差别化的核心理念,建立相应的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新模式,在传统的监管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和机制的创新。其基本思想是:遵循“ 科学、合理、高效”的基本原则,依据商品风险等级确定检验监管方式,按照风险可控、便利进口的原则,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进口商品综合运用合格评定程序实行不同的检验监管方式;明确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履行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对除涉及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健康安全、消费安全、经济安全等高风险的商品,实施“合格假定、事中事后追溯监管” 等处置措施,实现“有效监管,便捷进口”的目标;根据进口商品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和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对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方式、检验项目、抽批率等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形成“风险评估,定级分类,优宽劣严,动态管理”的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新模式。
1.2 风险等级评估
以进口商品风险信息监测采集的风险信息为基础,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依据,采用数据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对商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对进口商品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定期对进口商品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审批、调整和发布。进口商品的风险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三个等级。未确定风险等级的商品按较高风险等级管理。
1.3 差别化的检验监管方式
对高风险进口商品采用逐批检验监管方式,逐批检验进口商品采用“逐批检验+事后监管”的检验监管模式。
对较高风险进口商品采用抽批检验监管方式,抽批检验监管进口商品,被电子监管等系统抽中需查验或抽检的报检批采用“符合性声明+抽批检验+事后监管”的检验监管模式;未被抽中的报检批采用“符合性声明+事后监管”的检验监管模式。
对一般风险进口商品采用合格保证监管方式。合格保证监管进口商品采用“符合性声明+事后监管”的检验监管模式,除进行必要的检疫外,由收货人自行组织验收。
对抽批检验监管和合格保证监管进口商品,增加事后监管的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安全信息跟踪和收集、不合格处置、风险预警、质量分析等。构建以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环节,以“合格假定”核心的口岸通关便利化为主旨,是调整、理顺、转变我们检验监管职能的心由之路,是改革当前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然之举。
1.4 检验监管目录
根据进口商品风险分析的评估结果,发布《检验监管目录》,《检验监管目录》包括了商品名称及其所属商品大类、对应的CIQ品目和HS编码、检验监管方式、检验项目、抽批率、抽样和合格评定标准依据、各检验监管流程节点时限等。此举进一步细化完善了法检目录,进一步规范检验监管做法,统一把关尺度;方便一线的具体执行操作。
2 新模式的创新点
“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办法”有几个创新点:一是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综合运用产品技术法规、产品本身特性和不合格风险信息等风险因子,对产品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和分级,建立商品风险等级和监管类别的对应关系。二是引入业务流程管理,对业务流程时限、抽批规则、检验标准、检测项目、合格模式等关键环节梳理进行流程再造。三是引入企业主体责任,强调事中事后监管,三种检验监管方式都对事后监管的监督验收和信息跟踪、事后追溯、风险预警、业务分析等工作做细致的规定。四是对进口商品实施清单式监管。将各类进口商品抽批规则、检验标准、检测项目、合格评定模式以及业务流程时限等关键环节集中在一个目录表上,实现清单式管理。
3 现实意义
“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办法”对于推动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制度的自我完善,面向“五大发展”发挥质检作用,至少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迫切需要。第一,是推進“放管服”改革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正面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只有先下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先手棋”,才能走活检验监管事业发展“整盘棋”。第二,是促进检验监管模式自我完善的有力举措。“进口商品检验监管办法”有利地实现了进口商品从普遍检验监管到重点检验监管。该办法以自主改革的方法,推动检验监管制度的自我完善,取得了一些突破。第三,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进口商品检验监管目录》,对三种检验监管方式、对每种商品的检验监管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可保证检验机构对相同商品检验监管的一致性,对促进进口商品检验监管依法行政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清松,方宇.出口食品分级分类检验监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检验检疫,2011,09.
[2]汤晓燕.论执行力在检验监管模式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