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与文化意识:林徽因《夜莺与玫瑰》中的语言文化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林徽因《夜莺与玫瑰》译文为例,试图通过译者的“代偿”语言与其所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对比结合,来探究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内容与语言对比的有效衔接途径及功能。
  关键词:代偿;文化意识;林徽因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99-03
  一、代偿与文化意识的关系
  代偿与文化意识的关系,并非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而是功能性行为与区间过程的相互填补关系。这种填补关系是一种对实践目的的建构。
  人类思维是极为喜欢寻找联系和对应的,这种联系和对应就知识而言,是寻求和建立结构体系。当译者无法在已知的“理论”中找到解释时,便会试图重新联系其他事物以填补以往所理解的现象。“代偿”,作为一个功能性概念,在双语转换中词汇手段与形态手段相互代替[1]。这是一种联系的产生结果,是一种填补理解空白的行为。当这种行为在实践中找到解释时,译者便会在冲突和矛盾中得到先验知识。然而,缺少材料结构,则无法理解和记住新材料,更无法整合至先验知识中。文化意识相当于大脑中的材料结构,是填补空白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消化,是一种联系的本能反映。从行为的结果与材料结构的联系,可以获得自我消化的技能,以弥补先验知识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了解代偿与文化意识的关系,此处以特殊时代背景下非专业译者译作为例,解释行为结果与材料结构的相互联系是本能反应,而翻译学习者可以从冲突和矛盾中弥补先验知识的不足。
  二、代偿与文化意识相互体现
  “代偿”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语义与语法层面的代偿将语言与其所联系的文化联系起来,体现其功能性概念。以下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及宗教文化意识四方面对语言与文化的互现性做一个阐述。
  1.“代偿”重述历史文化意识。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演变所积淀的人类文明[2]。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使得历史文化也千差万别。代偿手段的使用正是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文化隔膜或冲突时所做出的弥补。以汉语为例,作为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中产生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在“五四”时期产生的特殊文学翻译则带有鲜明的时代转型特色。例如,林徽因翻译中使用的语义代偿手段,将“I have read all that the wise men have written”译为“古圣贤书”,将“the hair of the mermaiden”译为“人鱼神的头发”,“chariot of pearl”译为“白珠辇”,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在这一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汉民族的生活礼仪、价值观念和文化教育。在语法代偿层面的使用上,更可见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表达出的语言具有特有的艺术气质和文艺形式。“……如……过”的使用便是一例。
  林徽因在结构上使用“如”、“过”对原文中的比喻与对比进行了语法层面的代偿,运用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植物、动物与人物将情景以排比结构富有美感的呈现。忠实具有美感的传达意境,体现了“五四”时期由于对人的发现使得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体现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碰撞,整个世界都是自我的表现,传达的是一种整合后的主观感觉。“五四”时期,许多人既是文学家又是翻译家。翻译带有借译介外国文学以创造中国新文学的明确目的,文学翻译中的文学审美功能是翻译介绍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另外,翻译作品符合主流文学。“五四”时期输入的外国文学,其主流是“为人生”的文学,文艺理论思潮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3]。林徽因的译文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为题材的译介文学,就语言对比及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
  2.“代偿”诠释地域文化意识。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2]。以林徽因在对动植物名称的代偿手段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为例。译文中,林徽因将“a little Green Lizard”译为“绿色的小壁虎”,这表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王尔德在文章中所提的“lizard”应该是英国最为通用的“sand lizard”(沙蜥蜴),而特别强调“green”是因为沙蜥蜴的体色会随着地理群族的分布、年龄及性别有所不同。在欧洲境内,成熟的雄性蜥蜴体侧通常为亮绿色,繁殖时期雄性体测的绿色更为显眼;而雌性蜥蜴全身与四肢是淡褐色的,散布着黑色与白色的斑点。对于“green”的使用,是一个颜色的区别,也是性别的一种界定。而壁虎是蜥蜴的一种,它与沙蜥蜴的最大相似之处便是同属爬行动物,从外形上看,体背腹扁平,指、趾端扩展,有黏附能力。对产生同一现象的动物用不同语言表达正是源于不同的地域文化。
  除动物外,林徽因对植物的表述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下产生的生物存在着差异性。例如,林徽因在翻译“hyacinth-blossom”时,直接翻译为“风信子花”,这种翻译是极为忠实的,但如果从整句来看,“his hair is dark as the hyacinth-blossom”,也就是“他的头发黑如风信子花”,就似乎难以理解了。风信子花在国外确实是有一种紫色的品种,而且这种紫色会随着花期而慢慢加深颜色,直至紫的发黑。原产于南欧、非洲南部和亚西亚一带的风信子颜色多样。就紫黑色风信子而言,在国内是很难找到这个品种的。林徽因忠实的翻译,让读者能较好地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植物的多样性,产生虽未曾目见,却也耳闻之效。这种将汉英意义“糅合”或“浓缩”的“融合”代偿手段的使用,既能传达客观事实,又符合审美要求。这恰恰是一种出于对变通规律的感悟。
  3.“代偿”体现习俗文化意识。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民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下所呈现的生活礼仪、文化教育和婚姻庆典等都是相当独特的。
  以下表为例,分析代偿手段中的习俗文化意识体现。   正如朱德发先生所述,“任何时代也没有像‘五四’时期的作家那样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借鉴外国文学视为中国文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几乎无一个新文学者不是借外国文学特别是欧洲文学或革新文学观念以创建新文学理论体系,或以外国文学为范本来创造各种新文体的具有现代色彩的文学作品。”[4]可见,运用替代、转换和引申等代偿策略下翻译的词语,传达了词的概念意义和词义的习俗文化内涵。
  4.“代偿”反映宗教文化意识。宗教文化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语言交际。在一些词语上常带有原文宗教的色彩。例如:“as the shadow of a rose in a mirror of silver,as the shadow of a rose in a water-pool,so was the rose that blossomed on the topmost spray of the Tree.”译文:那枝上玫瑰蕾就像映在银镜里的玫瑰影子或是照在池塘的玫瑰化身。
  此句中,林徽因为了避免“shadow”释义的重复性,使用替换的代偿方式来增加句子的美感及生动性,故将第二个“shadow”理解为“化身”。就“化身”二字,就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意义。通常,化身指的是神或者精灵等超自然力量。此处的使用,林徽因是将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植物的形态,实体化出现在人类世界。在宗教文献中,神明由天堂来到人间,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现,出现在人间的并非本体,而是本体的投射或变化。“照在池塘的玫瑰化身”形象地描述了池塘里的并非本体这一自然现象。
  三、代偿与文化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
  代偿与文化意识的关系讨论,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翻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上。对于翻译初学者,学习者并未形成扎实的翻译所需的先验知识基础,这种先验知识的缺乏,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或是对学科怀有错误的想法和定式[5];或是对核心概念和原则不具有鉴别能力[6];又或是毫无目标地迷茫于知识的海洋,摘取和记忆可能重要或不重要的事实和术语,采取试错法解决和回答问题[7]。此处功能性概念的介绍,则是为了从概念层面解决分类和处理实践中已存在的系列断片,从而从文化意识层面去认识和理解,进而达到构建先验知识的目的。代偿与文化意识培养的探讨,不仅是翻译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讨,更是功能性概念与翻译过程在构建中先行阶段的探讨。这种探讨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整理与联系现象,填补认知空白,进而从本质上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正如心理学家威廉·G·佩里提出的大学生心智和伦理发展阶段理论中阐述的那样,学生往往带着二元论的观点开始大学生活[8]。要想引导他们脱离二元性思维模式过渡到多重知识概念阶段,那便是能够理解不确定性。代偿与文化意识关系的解释,基于促使理解知识本质的合理和内在表现关系的动机,以一定特殊背景下产生的译作进行可行的解释范畴。当学习者能认识到具体相关事物中的特殊性,在相对性中提出某种观点并进行检验时,学习者的所得又将会远远超出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所到的知识,而是陪伴其一生的明智与开明。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宋志平.翻译研究:从教学到译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1.
  [3]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5]Svinicki,M.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in the postsecondary classroom [M]. Bolton,MA:Anker,2004.
  [6]Kozma,R.B. Russell,J.,Jones,T,Marx,N.,
其他文献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利于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化。自2002年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不少高校纷纷效仿。本文以A学校英语专业为个案,通过分析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导师制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试图为地方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参考,并试图为这一育人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地方院校;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摘要:本文结论建立在一项测试性研究基础之上,测试对象为德语系大三学生,本实验对这些学生进行汉译德测试,在翻译测试评分中对抽样试卷分别使用机械法和印象法进行评分,旨在测试不同评分方法对评分结果的影响。其结论为:对于篇章类翻译来说印象评分法的信度相对较低,不同评分员之间评分差距较大;而机械评分法相对来说信度较高,不同评分员之间的评分差距相对较小。  关键词:翻译测试;信度;机械评分法;印象评分法  中
摘要:高等数学是医药高校学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本文从医药高校中学生的客观特点出发,为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意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适当的辅导答疑。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协同努力,就能顺利达成
摘要:自2007年始,国家相继出台措施大幅调整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建立了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下,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出现了积极和消极的双向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贫困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理念与方式,提高高校贫困生帮扶及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贫困生;思想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的音乐学科,是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奠基石。视唱的音准问题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础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学好视唱练耳这门音乐学科。在视唱练耳具体教学实践中,变化音的出现又增加了视唱曲的难度,加大了学生把握音准的难度。本文以变化音体系为立足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视唱中音准问题展开教学法的分析与研究,旨在提高学生把握音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变化音;音准;音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然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现实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教育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本文将以环境保护问题为例,通过中日环境保护的对比,对环境问题与教育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育;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认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01-02  一、教育的起源与定义  “教育”出自《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
摘要:在分析《计量技术基础》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高校本科生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成绩考评等六个方面的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专业素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10-
摘要:本文旨在探明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以期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及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学术科技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40-02  一、绪论  在欧美等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据调查
摘要:基于高职教育的行、企、校对接背景,调查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自身需求,构建“基础EGP—职业EOP—行业ESP”的3E分类教学体系宏观创建基于学生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行业视界统合建构的教学模式;微观因材施教,探讨高职公共英语师生协同协同的动态建构模式,通过各种实践,构建与工作过程相协调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实现英语综合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协同
摘要:审美兴趣和能力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具有深层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审美的含义切入,引出当代大学生审美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提高问题。随着多元的艺术文化涌入我们的生活,对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对于探索大学生艺术审美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提供了新的素材。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分析了大学生艺术审美兴趣和能力缺失的原因,进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