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它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调控课堂的进程,调节学生的参与度,更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1.提问内容要
1.1 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童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很难相象,当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2 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提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1.3 具有悬念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提问。因为,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就必须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悬念,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心理,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便能积极投入。
1.4 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而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巧妙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从而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化,
1.5 具有循序渐进性和认知性。循序渐进是学生认知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如果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得知学生思维断层,提问就毫无效果。
2.提问时机要准确把握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的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教师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3.提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须有学生回答。不同的答问对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答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 把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形式要多种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a)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b)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c)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d)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
5.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6.提问态度要自然亲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际距离,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做到问中有导。如果学生回答有错,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纠正错误或请别的同学进行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自己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7.提问结果要有效处理
在提问时,教师要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强调学生观的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见解;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不仅表明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持以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有失偏颇,也应努力去发现其中的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注失时机的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提问内容要
1.1 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童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很难相象,当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2 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提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1.3 具有悬念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提问。因为,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就必须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悬念,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心理,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便能积极投入。
1.4 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而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巧妙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从而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化,
1.5 具有循序渐进性和认知性。循序渐进是学生认知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如果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得知学生思维断层,提问就毫无效果。
2.提问时机要准确把握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的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教师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3.提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须有学生回答。不同的答问对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或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答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 把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形式要多种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a)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b)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c)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d)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
5.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6.提问态度要自然亲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际距离,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做到问中有导。如果学生回答有错,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纠正错误或请别的同学进行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自己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7.提问结果要有效处理
在提问时,教师要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强调学生观的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见解;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不仅表明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持以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有失偏颇,也应努力去发现其中的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注失时机的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