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校网络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师生上网愈加普及,网络平台日益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一、校园网络平台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校园网络平台将显著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使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
第一,校园网络平台具有网络交流的平等性,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使思政工作者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有利于师生心灵沟通。
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们往往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并大胆地与其他网友进行沟通交流。这种平等自由性还较大表现在校园网络平台的去中心化上,校园网络平台的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很多思想和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并有助于指明思政教育的方向。高校老师由此可以“对症下药”,答疑解惑,将收到比面对面直接交谈更好的沟通效果。
第二,校园网络交流具有交流信息的可复制性和共享性,使全体网络用户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做不到的。
网络所具有实时传输性和共享性,会使学生发布的思想观点在较短时间内汇集成为舆情的焦点,可为“民情沸腾”。根据网络平台上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在网上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为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集中力量唱响网上主旋律,主动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把握着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三,校园网络平台所呈现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往往是学生真切关注、互相共鸣的,使思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们思想脉搏的真正所在,有利于开展相关工作。
校园网络平台用户多数为在校师生和校友,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在校生活经历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共同的话题,其中有欢欣喜悦的,也有困惑懊恼的。发布的信息多数与高校相关,较为可信且较易验证。在校园网络平台里,讨论的内容大多与学生自身实际的学习、生活有关,如专业学习、情感交流、休闲娱乐以及某些事件的动态发展等。平台成为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学生们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直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阐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这些校园“热点”和“焦点”实时体现了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其中不乏睿智见解、当然也会有一些偏激甚至荒谬和危险的观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通过平台上的言论和文章,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声。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如果能及时敏锐地观察到暴露出来的“非正常”现象,并根据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和疏解,那么有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就完全有可能会被避免。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对于网络可能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思政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
第一,给大学生带来“网络社交依赖症”的威胁。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存在,会与现实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差异,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同时,学生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的冷冰冰的键盘操作方式来对待整个人类,而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人格分裂症状和人际交往障碍。对网络平台的过度依赖,使一些大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社交无法自拔,完全忽视或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网上的内容很难做到非常严格的审查,致使大量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反动、色情、暴力等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造成了一些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同时,占据网络信息资源优势的发达国家能够通过网络向全球大众不断地传递他们的文化信息,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努力淡化发展中国家青年的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试图使青年学生进一步形成“西化”的倾向。而这些不良信息一旦在校园网络平台中传播,将会更直接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导致一些警惕意识淡薄、辨别能力薄弱的学生受到误导,形成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大量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信息将会造成干扰,并占用校园网络平台的资源,浪费平台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校园网络平台所传播的内容大多由用户自己创造,用户产生的任何数据行为都会被网络自动记录下来,并通过搜索引擎等网络工具将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成为庞大的信息库。平台用户的个体信息多偏重娱乐消遣,多围绕着生活琐事或个人琐碎情感展开,缺乏有份量的内容,大量信息传播价值不高,甚至毫无传播价值。
其次,网络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形式,其基础相对传统思政工作较为薄弱,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验。
第一,高校创建维护校园网络平台受资金、人才和硬件等方面约束。在高校创建网络社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来建设和维护所需的硬件设备,资金的不足,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技术功能的拓展受到影响;网络思政人才的缺乏使平台在网络技术上的实现、网站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对广大学生网上动态的及时了解和引导等受到影响。
第二,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对思政工作方法、形式和手段提出新要求。随着大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使思政工作形象生动起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全新挑战。目前高校党建工作者中具备多年思政经验、实践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不能熟练运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网上教育。而大部分青年辅导员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但思政经验尚还不足,个人辨别力及政治洞察力不强,因此,他们虽然能及时更新网络平台信息,但所更新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此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历来强调单项“灌输论”,大学生通常是被动受教育,在交互性十分突出的互联网上就很难适应。互联网要求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采取根本性革新。
三、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建立“思政教师+朋辈学生”相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体制,对校园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用户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辅导格局。
培养网络思政教师团队,把网络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面对网络新环境,我们的思政工作者必须是既懂得掌握新技术应用又能够熟悉网络传播特点的人。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选出一批已掌握了网络技术的教师,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成立由负责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的队伍,专门负责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并对全校思政工作者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培训,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正确利用好校园网络平台,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组织保证。
开展朋辈教育,通过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朋辈学生队伍,协助思政工作者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校园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用户群体由于彼此年龄和经历的相似性,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动性高、认同感强,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可以减少学生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防范心理。其中的网络“意见领袖”对群体中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在校园网络平台中对大学生进行朋辈教育最理想的人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去发现、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对问题有自己独立见解、号召力强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充分发挥这些“意见领袖”在校园网络平台中的影响力,用学生感染学生,用学生教育学生,用学生引导学生。
一、校园网络平台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校园网络平台将显著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使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
第一,校园网络平台具有网络交流的平等性,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使思政工作者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有利于师生心灵沟通。
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们往往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并大胆地与其他网友进行沟通交流。这种平等自由性还较大表现在校园网络平台的去中心化上,校园网络平台的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很多思想和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并有助于指明思政教育的方向。高校老师由此可以“对症下药”,答疑解惑,将收到比面对面直接交谈更好的沟通效果。
第二,校园网络交流具有交流信息的可复制性和共享性,使全体网络用户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做不到的。
网络所具有实时传输性和共享性,会使学生发布的思想观点在较短时间内汇集成为舆情的焦点,可为“民情沸腾”。根据网络平台上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在网上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为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集中力量唱响网上主旋律,主动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把握着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三,校园网络平台所呈现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往往是学生真切关注、互相共鸣的,使思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们思想脉搏的真正所在,有利于开展相关工作。
校园网络平台用户多数为在校师生和校友,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在校生活经历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共同的话题,其中有欢欣喜悦的,也有困惑懊恼的。发布的信息多数与高校相关,较为可信且较易验证。在校园网络平台里,讨论的内容大多与学生自身实际的学习、生活有关,如专业学习、情感交流、休闲娱乐以及某些事件的动态发展等。平台成为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学生们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直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阐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这些校园“热点”和“焦点”实时体现了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其中不乏睿智见解、当然也会有一些偏激甚至荒谬和危险的观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通过平台上的言论和文章,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声。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如果能及时敏锐地观察到暴露出来的“非正常”现象,并根据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和疏解,那么有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就完全有可能会被避免。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对于网络可能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思政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
第一,给大学生带来“网络社交依赖症”的威胁。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存在,会与现实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差异,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同时,学生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的冷冰冰的键盘操作方式来对待整个人类,而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人格分裂症状和人际交往障碍。对网络平台的过度依赖,使一些大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社交无法自拔,完全忽视或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网上的内容很难做到非常严格的审查,致使大量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反动、色情、暴力等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造成了一些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同时,占据网络信息资源优势的发达国家能够通过网络向全球大众不断地传递他们的文化信息,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努力淡化发展中国家青年的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试图使青年学生进一步形成“西化”的倾向。而这些不良信息一旦在校园网络平台中传播,将会更直接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导致一些警惕意识淡薄、辨别能力薄弱的学生受到误导,形成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大量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信息将会造成干扰,并占用校园网络平台的资源,浪费平台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校园网络平台所传播的内容大多由用户自己创造,用户产生的任何数据行为都会被网络自动记录下来,并通过搜索引擎等网络工具将分散的信息汇集起来,成为庞大的信息库。平台用户的个体信息多偏重娱乐消遣,多围绕着生活琐事或个人琐碎情感展开,缺乏有份量的内容,大量信息传播价值不高,甚至毫无传播价值。
其次,网络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形式,其基础相对传统思政工作较为薄弱,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验。
第一,高校创建维护校园网络平台受资金、人才和硬件等方面约束。在高校创建网络社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来建设和维护所需的硬件设备,资金的不足,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技术功能的拓展受到影响;网络思政人才的缺乏使平台在网络技术上的实现、网站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对广大学生网上动态的及时了解和引导等受到影响。
第二,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对思政工作方法、形式和手段提出新要求。随着大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使思政工作形象生动起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全新挑战。目前高校党建工作者中具备多年思政经验、实践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不能熟练运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网上教育。而大部分青年辅导员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但思政经验尚还不足,个人辨别力及政治洞察力不强,因此,他们虽然能及时更新网络平台信息,但所更新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此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历来强调单项“灌输论”,大学生通常是被动受教育,在交互性十分突出的互联网上就很难适应。互联网要求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采取根本性革新。
三、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建立“思政教师+朋辈学生”相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体制,对校园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用户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辅导格局。
培养网络思政教师团队,把网络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面对网络新环境,我们的思政工作者必须是既懂得掌握新技术应用又能够熟悉网络传播特点的人。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选出一批已掌握了网络技术的教师,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成立由负责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的队伍,专门负责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并对全校思政工作者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培训,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正确利用好校园网络平台,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组织保证。
开展朋辈教育,通过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朋辈学生队伍,协助思政工作者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校园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用户群体由于彼此年龄和经历的相似性,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动性高、认同感强,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可以减少学生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防范心理。其中的网络“意见领袖”对群体中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在校园网络平台中对大学生进行朋辈教育最理想的人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去发现、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对问题有自己独立见解、号召力强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充分发挥这些“意见领袖”在校园网络平台中的影响力,用学生感染学生,用学生教育学生,用学生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