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促“教”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自我行为表现的“异位”解析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一节好课,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为例,由“表”及“里”,从课堂教学设计及数学思想内涵两方面谈反思促教学。
  一、创造“显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第一次设计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教学环节时,笔者根据教材安排,从“求路程”导入,出示3道题:①小丽每分钟能跑180米,跑了3分钟,小明每分钟跑200米,跑了2分钟,谁跑得更远?②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40千米,一辆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几小时能从甲地到乙地?③学校距离少年宫300米,小明从学校到少年宫走了5分钟,小明每分钟走多远?分别通过求路程、求时间、求速度,归纳出何为“路程”“时间”与“速度”,重点教学什么是速度及速度的复合单位,再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这节课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但一节新课却上出了练习课的味道,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对于机械式地练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显得枯燥乏味。
  通过第一次执教,笔者产生了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①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②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③如何在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情况下,还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对教材进行重组、改造,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从而实现高效课堂。为此笔者对该课的教学做了调整,从“比速度”引入,将教学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出示三人同时行走的路程,提出让学生比快慢,学生发现只有路程无法比较,还需要时间。根据学生的需求,再出示三人行走的时间(表格按需分步出现),学生在激烈争论后得出结论: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时间都不一样的时候要通过求速度比快慢,从而自然地引入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2. 巧设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更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在教学速度的复合单位时设计练习:鲍威尔10秒跑了100米,平均每秒跑几米?蜗牛3小时爬30米,平均每小时爬几米?计算结果都是10米。如果只看结果会误以为二者速度都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同样是10米表示的速度却不一样,一个是鲍威尔每秒跑10米,另一个是蜗牛每小时爬10米,如何能一眼看出二者的区别?这样通过练习,学生能感受到使用速度复合单位的必要性。
  3.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生归纳整理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后,可引导学生将其用于解决生活中“旅游赶飞机”的实际问题,即为避免误机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信息自主设计出发去机场的时间。这种较开放的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渗透“隐性思想”,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显性的数学知识是一节课的基础,隐性的数学思想是一节课的灵魂,它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显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解题的情况能够较容易检测,隐性思想却是内在的。因此,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思考:本节课蕴含着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该如何渗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哪些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将显性的数学知识与隐性的數学思想方法完美结合?
  思想是上位的,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本节课,笔者发现本节课是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形成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考,再次执教时,笔者有意识地将“归纳思想→模型思想”作为本节课的“隐线”融入教学中,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渗透归纳思想。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有目的地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学生在完成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渗透归纳的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不完全归纳法。
  2. 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学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总结得到运算公式后,教师应渗透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将公式模型用于解决接下来的实际问题“旅游赶飞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明确条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学会选择适当的公式模型解决问题。
  一节好课要求教师要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学,要有一定思想与深度。在课上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将思考实践落实于课堂,实现明暗交融和谐统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黄彧修 陈本煌)
其他文献
作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显性线索,语文要素是贯穿新教材的主线与明线。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精准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用好教科书,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中落地。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语文要素的提取、使用与落地的策略。  一、着眼变化,提取语文要素  1. 聚焦“新要求”,从课后练习中提炼。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除《古诗二首》外,另外三篇课文的课后
期刊
去年岁末,中国文联出版社的朱庆社长给我打电话,希望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一本教育图书写序。  近些年来,我通常只为新教育同仁作序,所以婉言谢绝了。但他说:“你看了书稿以后再决定好吗?”然后,就派人把书稿送了过来。看得出,他对这本书很有信心。  书的名字很熟悉,与夏丏尊先生翻译的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同名。看来,要么是作者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要么是心气很高想挑战原著,要么是他心怀
期刊
一、基于交际需求的语境创设  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提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应试,也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应该是为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生命成长本身’。”这提醒我们,习作教学应削弱功利性,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基于学生的真实交际需求,创设真实语境,促使学生真实地表现自我。  笔者曾在区级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中开设过一节习作教学,主题是“礼物”,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写好
期刊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热爱读书的兴趣,并指导他们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年来,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精选几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从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走向学生独立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跳出阅读舒适区,让阅读能力快速生长  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
期刊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潜心、精心、静心研究适合小学阶段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方法、策略,为学生架设起一座通向心灵的幸福桥梁。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  一、抓住关键,凸显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准确性  1. 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衔接点。人教版教材是按照人文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每单元的导语点明了该单元的主题内容。因此,教学时,教
期刊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从数学整体视角来看,任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多条对角线来将图形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因此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便可以解决多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  关于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教材中的一致思路就是:通过将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这个方法是最为简单的,学生们理解起来也非常直观。根据这一思路,在教学中笔者试着逐
期刊
语文教学根深枝茂,其中词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第一学段中的字词教学备受瞩目。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教学的重点逐渐向句、段、篇转移,字词教学也从师生的视野中淡出。但其实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任务还是挺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基于这
期刊
《乌塔》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盛新凤老师根据文本中对话描写比较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活动化的设计、板块化的框架结构扩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吸收教材和课堂中的“营养”,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本文截取“训练反驳”部分的教学实录片段,进行赏析,探究其教学奥秘。  板块一:初识反驳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求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这些培养要求落实到位,并将其发展积淀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情境创设,从具体到抽象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小学阶段主要是
期刊
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已经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平均数。课标版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更加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其统计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平均数的必要性  在上课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男女生三分钟投篮PK赛”,我们现场收集了比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