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酒店业竞争的加剧,酒店员工管理也逐渐成为制约酒店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那些在酒店核心业务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员工,其去留问题关系到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员工激励问题是目前酒店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激励的企业文化构建
在酒店企业文化构建中应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心指导原则,充分考虑酒店员工的特征和需求,创建能让员工满意的文化氛围。
(l)确立“创新为荣,服务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酒店业繁荣的同时也将酒店推入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屹立不倒,仅靠现有服务的维持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创新服务一次次的成功为酒店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因此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应在酒店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动力,酒店也应顺应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为企业找到合适的能鼓励创新的价值观。我们都知道酒店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企业,其出售的产品就是服务,顾客在酒店中享受的是服务,购买的也是服务,服务质量基本上决定了酒店的“生死存亡”。因此,只有让服务至上的观念渗透到酒店日常经营中的各个方面,才能让酒店的服务质量日渐提升,得到更多顾客的青睐。另外,将创新提升为酒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提升员工在酒店中的地位,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酒店的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做出贡献。
(2)实施能强化价值观的习俗礼仪
习俗礼仪一般分为仪式和庆典两种,其表现形式可以为:优胜者勋章、游戏、仪式、庆典等。恰当的仪式和庆典能够让员工铭记那些重要的价值观。目前在很多公司中已经得到实施,例如IBM、坦德姆都在工作时间为员工提供很多游戏机会,例如:工作坊、体育活动、啤酒聚会、娱乐、不定期的战略研讨会等。游戏是企业生活中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它既能缓解紧张的气氛又能鼓励创新。酒店应该在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为各类员工提供游戏的机会,例如针对员工开展工作坊、乒乓球等小型体育活动、娱乐等游戏方式。仪式能在企业活动过程中指导员工的行为,是企业基本文化价值观的现实体现。在每一个仪式的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含义。日久这种仪式将会内化,并成为企业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录用与解聘、提供报酬、会议形式、书写规范、谈话方式等,这些都是仪式的具体表现,仪式能让文化以一种富有凝聚力的方式显现出来。酒店更加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细小的方面,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庆典通俗易懂就是庆祝活动,庆祝活动能吸引全员的关注,让企业文化得到充分的体现,并给员工带来难以忘怀的经历和体会。酒店本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对员工而言酒店也应做到关怀备至,如:当员工完成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时,为员工举办庆典将有助于员工更加努力,并凝聚在酒店的周围。这种行为创造的可能会是员工一辈子的留守。游戏、仪式和庆典都能让员工感受到酒店的关怀和鼓励的同时,并将酒店价值观快速灌输到员工的意识中,能较快的将员工团结在酒店的周圍,为酒店创造利益。
(3)塑造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是酒店价值观的人性化体现和组织力量的集中缩影。英雄是一种象征,他们的影响远远高于管理者的估计。天生的英雄人物是非常少的,尤其是符合酒店价值要求的英雄人物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酒店应人为塑造身边的英雄。英雄可以很简单:常据销售冠军榜首的人就是“销售能手”、短时间收拾房间最多的人就是“客房能手”、菜品卖出最多的就是“烹饪大师”等等。平民英雄的寻找并不难,塑造英雄人物不仅可以带动周围员工的纷纷效仿和上进,更能促使该精英员工的进步。这一点在员工的激励上体现的更加明显,这是与员工追求自我实现和重视地位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因此,酒店应根据酒店自身的条件和员工所处的位置,为员工塑造身边的英雄人物,以此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争做英雄人物。
2、优化个人薪酬体系
(1)改变薪酬结构
合理的薪酬结构是员工对于薪酬管理的满意度的重要因子,良好的薪酬体系设计既能保证在同行业的竞争性,又能保证酒店内部的相对公平性,在吸引外来人才和保留本酒店人才上都能起到相当的作用。酒店企业普遍实行的薪酬结构是以固定薪酬为主体的岗位工资等级制,这样的结构显然很难激励员工。可以适当拉大可变薪酬(绩效薪酬)的比例,兼顾保障性和激励性。由于酒店岗位等级众多,由等级形成的薪酬水平差异较大,员工过于关注职位的晋升,就会给工作表现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酒店薪酬设计上可适当引入宽带薪酬理念。宽带薪酬是一种新型的薪酬管理模式,它在组织内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代替原有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的跨度范围,将企业原来十几个级别,但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宽带中的“带”是指工资级别,宽带是指工资浮动的范围比较大。宽带薪酬适合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而同一带中最高值与最低值浮动比例可达到 10%到 30%。据酒店企业的特点,可适当拉大薪酬带宽,使员工不必要为了获得较高的工资而努力往上爬,而酒店往往论资排辈现象较多,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拉大变动范围可使员工在原有的岗位通过改善绩效获得更高的薪酬。
(2)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考核的结果与员工所得的报酬是应该直接挂钩的,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公平性也就直接影响到薪酬体系的合理性。笔者认为,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包括工作细则和工作表现标准体系两个部分。标准的工作细则为表现标准评估提供依据,而表现标准评估又能进一步完善工作细则。工作细则描述一份工作的内容、方法以及要求,它让员工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怎么干、要干到什么程度(多少、多好、多快),所以其详细性、准确性和可衡量性以及可观察性要求都相对较高。工作表现标准评估体系的建立包括评定标准和评定组织两部分。评定标准必须尽量使用科学、可以度量的或可以观察到的标准,以使评定客观。一般都使用评定表格来为员工的表现进行打分。因此评定表格的设计必须客观、准确,不易产生歧义,并能有效减弱主观性。评定表格可以以工作细则为基础,将员工表现界定出三种层次:乐观的层次、现实的层次和最基本限度的层次。 3、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
从员工个人来看,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更大程度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1)培训对象不仅要针对普通员工,对于中高层酒店的管理者同样需要加强培训。酒店业员工激励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且机构设置不到位。这是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限制,所以对管理人员也因是酒店培训工作的对象之一。
(2)培训工作应针对员工的需要
酒店企业的领导应协同人力资源部应经常与员工沟通并进行培训调查,科学的把握不同类型员工对培训各方面的需求。确定员工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哪些员工需要培训,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是什么,培训真正见效所需要的时间,培训的成本如何。只有针对员工真实的需求进行培训,才能切实的达到培训的目的,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只有在准确定位培训需求后,才能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编制培训计划,才能避免培训工作留于形势。
(3)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
酒店企业培训方式的选择恰当与否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无论是酒店内部组织的培训还是外派培训,都应根据培训目标、培训的内容、受训者的特征、培训的成本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的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指导、网络教育、参观考察。酒店培训不仅要有标准化还要有个性化,对于难以离开工作岗位又要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的员工,应以分批接受短期培训或自学为主;对可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的员工,企业可统筹安排集中培训。总之,酒店在具体的培训活动中,要因地制宜,根据酒店的行业特点和受训人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方能促使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4、拓宽员工的晋升途径
目前,酒店员工的晋升一般是指从普通一线员工到管理岗位上的提高。酒店中,服务第一线的员工往往发展前途只有一条,便是提升到管理岗位。员工要较稳定地提高工资待遇的唯一途径就是“升官”。但一个酒店的管理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员工的晋升需要,这就使一些员工(人才)因长期不能提高待遇而流失。尽管不少优秀的服务人员经过培训和锻炼后走上了管理岗位,并且完全胜任行政管理工作。然而,也有不少优秀的服务人员却无法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或者不喜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而服务工作第一线却失去了一批骨干。对此,酒店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晋升机制,实施技术和行政职务分流的“双轨制”。将行政职级与技能职级划分开,实行双轨晋升,让更多的员工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技术能力而获得需要的满足。酒店可为前台服务人员和后台服务人员制定两类不同的晋升制度,并为每个职位设立几个不同的等级。优秀的服务人员可晋升职位级别,增加工资,却不必脱离服务第一线,不同等级的服务员需承担不同的职责。例如:高级服务员不仅需完成自己的服务工作,而且需要培训新服务员。这样,既可以实现酒店对优秀员工的有效激励,又可以使企业达到合理用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老板“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增加员工对发展的希望值,真正发挥晋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结论:酒店业是一个较特殊的行业,其产品主要通过员工的个别劳动得以实现,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因此,员工的激励机制构建是酒店管理环节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酒店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要求很强,对于新的管理方式在酒店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将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到酒店业员工激励管理中,可以提高满足员工需求水平,提高酒店业员工的服务质量与效率。酒店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对解决困扰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匮乏和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荣莉.“柠檬市场”理论与酒店企业薪酬管理创新[J].经济师,2003 年,第 11 期,P152-153。
[2]黄晓波.差异化激励理论与差异化激励机制[J].北京工商大學学报,2006年,第1期,P25-28
[3]康斯坦丁诺斯 S.弗吉尼斯,罗伊·伍德.住宿管理——国际酒店业透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P231-23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一、有效激励的企业文化构建
在酒店企业文化构建中应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心指导原则,充分考虑酒店员工的特征和需求,创建能让员工满意的文化氛围。
(l)确立“创新为荣,服务至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酒店业繁荣的同时也将酒店推入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屹立不倒,仅靠现有服务的维持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创新服务一次次的成功为酒店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因此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应在酒店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动力,酒店也应顺应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为企业找到合适的能鼓励创新的价值观。我们都知道酒店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企业,其出售的产品就是服务,顾客在酒店中享受的是服务,购买的也是服务,服务质量基本上决定了酒店的“生死存亡”。因此,只有让服务至上的观念渗透到酒店日常经营中的各个方面,才能让酒店的服务质量日渐提升,得到更多顾客的青睐。另外,将创新提升为酒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提升员工在酒店中的地位,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酒店的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做出贡献。
(2)实施能强化价值观的习俗礼仪
习俗礼仪一般分为仪式和庆典两种,其表现形式可以为:优胜者勋章、游戏、仪式、庆典等。恰当的仪式和庆典能够让员工铭记那些重要的价值观。目前在很多公司中已经得到实施,例如IBM、坦德姆都在工作时间为员工提供很多游戏机会,例如:工作坊、体育活动、啤酒聚会、娱乐、不定期的战略研讨会等。游戏是企业生活中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它既能缓解紧张的气氛又能鼓励创新。酒店应该在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为各类员工提供游戏的机会,例如针对员工开展工作坊、乒乓球等小型体育活动、娱乐等游戏方式。仪式能在企业活动过程中指导员工的行为,是企业基本文化价值观的现实体现。在每一个仪式的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含义。日久这种仪式将会内化,并成为企业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录用与解聘、提供报酬、会议形式、书写规范、谈话方式等,这些都是仪式的具体表现,仪式能让文化以一种富有凝聚力的方式显现出来。酒店更加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细小的方面,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庆典通俗易懂就是庆祝活动,庆祝活动能吸引全员的关注,让企业文化得到充分的体现,并给员工带来难以忘怀的经历和体会。酒店本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对员工而言酒店也应做到关怀备至,如:当员工完成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时,为员工举办庆典将有助于员工更加努力,并凝聚在酒店的周围。这种行为创造的可能会是员工一辈子的留守。游戏、仪式和庆典都能让员工感受到酒店的关怀和鼓励的同时,并将酒店价值观快速灌输到员工的意识中,能较快的将员工团结在酒店的周圍,为酒店创造利益。
(3)塑造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是酒店价值观的人性化体现和组织力量的集中缩影。英雄是一种象征,他们的影响远远高于管理者的估计。天生的英雄人物是非常少的,尤其是符合酒店价值要求的英雄人物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酒店应人为塑造身边的英雄。英雄可以很简单:常据销售冠军榜首的人就是“销售能手”、短时间收拾房间最多的人就是“客房能手”、菜品卖出最多的就是“烹饪大师”等等。平民英雄的寻找并不难,塑造英雄人物不仅可以带动周围员工的纷纷效仿和上进,更能促使该精英员工的进步。这一点在员工的激励上体现的更加明显,这是与员工追求自我实现和重视地位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因此,酒店应根据酒店自身的条件和员工所处的位置,为员工塑造身边的英雄人物,以此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争做英雄人物。
2、优化个人薪酬体系
(1)改变薪酬结构
合理的薪酬结构是员工对于薪酬管理的满意度的重要因子,良好的薪酬体系设计既能保证在同行业的竞争性,又能保证酒店内部的相对公平性,在吸引外来人才和保留本酒店人才上都能起到相当的作用。酒店企业普遍实行的薪酬结构是以固定薪酬为主体的岗位工资等级制,这样的结构显然很难激励员工。可以适当拉大可变薪酬(绩效薪酬)的比例,兼顾保障性和激励性。由于酒店岗位等级众多,由等级形成的薪酬水平差异较大,员工过于关注职位的晋升,就会给工作表现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酒店薪酬设计上可适当引入宽带薪酬理念。宽带薪酬是一种新型的薪酬管理模式,它在组织内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来代替原有数量较多的工资级别的跨度范围,将企业原来十几个级别,但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宽带中的“带”是指工资级别,宽带是指工资浮动的范围比较大。宽带薪酬适合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而同一带中最高值与最低值浮动比例可达到 10%到 30%。据酒店企业的特点,可适当拉大薪酬带宽,使员工不必要为了获得较高的工资而努力往上爬,而酒店往往论资排辈现象较多,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拉大变动范围可使员工在原有的岗位通过改善绩效获得更高的薪酬。
(2)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考核的结果与员工所得的报酬是应该直接挂钩的,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公平性也就直接影响到薪酬体系的合理性。笔者认为,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包括工作细则和工作表现标准体系两个部分。标准的工作细则为表现标准评估提供依据,而表现标准评估又能进一步完善工作细则。工作细则描述一份工作的内容、方法以及要求,它让员工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怎么干、要干到什么程度(多少、多好、多快),所以其详细性、准确性和可衡量性以及可观察性要求都相对较高。工作表现标准评估体系的建立包括评定标准和评定组织两部分。评定标准必须尽量使用科学、可以度量的或可以观察到的标准,以使评定客观。一般都使用评定表格来为员工的表现进行打分。因此评定表格的设计必须客观、准确,不易产生歧义,并能有效减弱主观性。评定表格可以以工作细则为基础,将员工表现界定出三种层次:乐观的层次、现实的层次和最基本限度的层次。 3、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
从员工个人来看,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更大程度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1)培训对象不仅要针对普通员工,对于中高层酒店的管理者同样需要加强培训。酒店业员工激励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且机构设置不到位。这是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限制,所以对管理人员也因是酒店培训工作的对象之一。
(2)培训工作应针对员工的需要
酒店企业的领导应协同人力资源部应经常与员工沟通并进行培训调查,科学的把握不同类型员工对培训各方面的需求。确定员工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哪些员工需要培训,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是什么,培训真正见效所需要的时间,培训的成本如何。只有针对员工真实的需求进行培训,才能切实的达到培训的目的,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只有在准确定位培训需求后,才能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编制培训计划,才能避免培训工作留于形势。
(3)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
酒店企业培训方式的选择恰当与否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无论是酒店内部组织的培训还是外派培训,都应根据培训目标、培训的内容、受训者的特征、培训的成本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的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指导、网络教育、参观考察。酒店培训不仅要有标准化还要有个性化,对于难以离开工作岗位又要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的员工,应以分批接受短期培训或自学为主;对可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的员工,企业可统筹安排集中培训。总之,酒店在具体的培训活动中,要因地制宜,根据酒店的行业特点和受训人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方能促使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4、拓宽员工的晋升途径
目前,酒店员工的晋升一般是指从普通一线员工到管理岗位上的提高。酒店中,服务第一线的员工往往发展前途只有一条,便是提升到管理岗位。员工要较稳定地提高工资待遇的唯一途径就是“升官”。但一个酒店的管理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员工的晋升需要,这就使一些员工(人才)因长期不能提高待遇而流失。尽管不少优秀的服务人员经过培训和锻炼后走上了管理岗位,并且完全胜任行政管理工作。然而,也有不少优秀的服务人员却无法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或者不喜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而服务工作第一线却失去了一批骨干。对此,酒店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晋升机制,实施技术和行政职务分流的“双轨制”。将行政职级与技能职级划分开,实行双轨晋升,让更多的员工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技术能力而获得需要的满足。酒店可为前台服务人员和后台服务人员制定两类不同的晋升制度,并为每个职位设立几个不同的等级。优秀的服务人员可晋升职位级别,增加工资,却不必脱离服务第一线,不同等级的服务员需承担不同的职责。例如:高级服务员不仅需完成自己的服务工作,而且需要培训新服务员。这样,既可以实现酒店对优秀员工的有效激励,又可以使企业达到合理用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老板“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增加员工对发展的希望值,真正发挥晋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结论:酒店业是一个较特殊的行业,其产品主要通过员工的个别劳动得以实现,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因此,员工的激励机制构建是酒店管理环节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酒店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要求很强,对于新的管理方式在酒店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将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到酒店业员工激励管理中,可以提高满足员工需求水平,提高酒店业员工的服务质量与效率。酒店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对解决困扰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匮乏和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荣莉.“柠檬市场”理论与酒店企业薪酬管理创新[J].经济师,2003 年,第 11 期,P152-153。
[2]黄晓波.差异化激励理论与差异化激励机制[J].北京工商大學学报,2006年,第1期,P25-28
[3]康斯坦丁诺斯 S.弗吉尼斯,罗伊·伍德.住宿管理——国际酒店业透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P231-23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