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几何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它将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为图形,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具、学具,将图形还原到生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通过教具、学具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几何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具 数学学具 课堂效率
几何,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几何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语言表述,会延伸到几何学科以外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受益终生。然而,与几何的第一次深度接触,让很多初中生望而生畏,他们在学习几何时普遍感到内容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基于这样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比如,现在普遍运用的多媒体演示,它直观、生动、操作方便,但是有的学生只是像看电影一样,一看而过。相对于高大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制的教具、学具看上去很“土”,却对课堂教学起着引导作用,很多语言难以讲清楚的内容借助自制的教具、学具可以迎刃而解。
一、自制教具、学具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几何概念的教学是整个几何教学的基础,学生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并且灵活运用,是提高学生几何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
有的教具和学具不需要刻意地制作。例如,在讲“轴对称”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用钢笔在草稿纸上滴一滴墨水,然后将纸对折压平,展开后,折痕两边就会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案,以此引出“轴对称”这一概念。
再如,在讲“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随手拿一张教案纸或者一本书,卷成圆柱体,再展开给学生看,那么“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也就显而易见。另外,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等等。由此推广,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几何教具的使用将大大降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
一、自制教具、学具在性质定理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几何性质定理的教学,在课堂中一般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单凭抽象的图形,学生思考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借助自制的教具、学具,可以较轻松地发现内里隐含的数学定理。
例如,在讲“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用硬纸板剪出四根纸棒,顺次首位相接,连接处用图钉固定,做成一个四边形。课堂上,拿出已做好的四边形,随意调整纸棒位置,发现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在制作四边形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结论),这就是“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此后,取走一根纸棒,将剩下的三根首位顺次相接,做成一个三角形,可以发现,三角形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进行对比,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类似的,将这四根纸棒改成两组长度相等的两组,做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矩形的相关性质。
再如,对于“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共要探索出五种圆和圆位置关系,以及每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内容多且复杂,这时利用自制的教具、学具进行探索,更具有优越性。
材料准备:铅丝一根、大头针两枚、橡皮筋一根(短且弹性大)、有厚度的卡纸一张
制作:用卡纸剪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将铅丝同时沿两圆的直径穿过(铅丝要从圆的内部穿过),在两圆的圆心处分别扎一根大头针,最后将橡皮筋的两端分别系在大头针上,学具就做好了。
使用:(1)在探究两圆位置关系时,只需用到铅丝和两个圆:将两圆由远及近地在铅丝上缓慢滑动,可发现共有五种位置关系。
(2)在探究每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橡皮筋的长度就是圆心距,摆好每种位置关系,让学生观察,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性质定理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使用直观的教具、学具,让学生自主发现,才能深刻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自制教具、学具在解题中的应用
自制教具、学具不仅在概念、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广泛应用,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时,还可以发挥它们的作用。有的问题凭空想象难以得到正解,而身边的直尺、三角尺、纸张等等却可以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方便。
比如初一几何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问题: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往往会出现漏解的情况。其实,同桌二人只需要分别拿出含30度的三角尺(45度的不具一般性,不予使用)动手拼一下就可以发现,一共可以画出6种不同的图形,如果没有三角尺,用两张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纸片也是可以的。当然,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摆放,比如要按照短直角边重合、长直角边重合、斜边重合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对于教师,几何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对降低教学难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通过教具、学具的制作和使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学教具 数学学具 课堂效率
几何,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几何学习中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语言表述,会延伸到几何学科以外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受益终生。然而,与几何的第一次深度接触,让很多初中生望而生畏,他们在学习几何时普遍感到内容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基于这样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比如,现在普遍运用的多媒体演示,它直观、生动、操作方便,但是有的学生只是像看电影一样,一看而过。相对于高大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制的教具、学具看上去很“土”,却对课堂教学起着引导作用,很多语言难以讲清楚的内容借助自制的教具、学具可以迎刃而解。
一、自制教具、学具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几何概念的教学是整个几何教学的基础,学生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并且灵活运用,是提高学生几何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
有的教具和学具不需要刻意地制作。例如,在讲“轴对称”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用钢笔在草稿纸上滴一滴墨水,然后将纸对折压平,展开后,折痕两边就会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案,以此引出“轴对称”这一概念。
再如,在讲“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随手拿一张教案纸或者一本书,卷成圆柱体,再展开给学生看,那么“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也就显而易见。另外,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等等。由此推广,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几何教具的使用将大大降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
一、自制教具、学具在性质定理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几何性质定理的教学,在课堂中一般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单凭抽象的图形,学生思考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借助自制的教具、学具,可以较轻松地发现内里隐含的数学定理。
例如,在讲“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用硬纸板剪出四根纸棒,顺次首位相接,连接处用图钉固定,做成一个四边形。课堂上,拿出已做好的四边形,随意调整纸棒位置,发现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在制作四边形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结论),这就是“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此后,取走一根纸棒,将剩下的三根首位顺次相接,做成一个三角形,可以发现,三角形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进行对比,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类似的,将这四根纸棒改成两组长度相等的两组,做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矩形的相关性质。
再如,对于“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共要探索出五种圆和圆位置关系,以及每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内容多且复杂,这时利用自制的教具、学具进行探索,更具有优越性。
材料准备:铅丝一根、大头针两枚、橡皮筋一根(短且弹性大)、有厚度的卡纸一张
制作:用卡纸剪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将铅丝同时沿两圆的直径穿过(铅丝要从圆的内部穿过),在两圆的圆心处分别扎一根大头针,最后将橡皮筋的两端分别系在大头针上,学具就做好了。
使用:(1)在探究两圆位置关系时,只需用到铅丝和两个圆:将两圆由远及近地在铅丝上缓慢滑动,可发现共有五种位置关系。
(2)在探究每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橡皮筋的长度就是圆心距,摆好每种位置关系,让学生观察,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与两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性质定理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使用直观的教具、学具,让学生自主发现,才能深刻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自制教具、学具在解题中的应用
自制教具、学具不仅在概念、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广泛应用,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时,还可以发挥它们的作用。有的问题凭空想象难以得到正解,而身边的直尺、三角尺、纸张等等却可以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方便。
比如初一几何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问题: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往往会出现漏解的情况。其实,同桌二人只需要分别拿出含30度的三角尺(45度的不具一般性,不予使用)动手拼一下就可以发现,一共可以画出6种不同的图形,如果没有三角尺,用两张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纸片也是可以的。当然,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摆放,比如要按照短直角边重合、长直角边重合、斜边重合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对于教师,几何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对降低教学难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通过教具、学具的制作和使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