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古代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长期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一般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在种种封建教条的禁锢下,她们所遭受的许多不公正待遇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她们的痛苦和不幸,而袁采,一位宋代县令,在他的《袁氏世范》一书中却通过对当时妇女婚姻、家庭道德等各方面问题的考察和分析,表达了他对妇女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极大的同情,反映了他比较进步的妇女观。
关键词:袁采;妇女观
袁采,字君载,宋代衢州人,隆兴元年进士。初为县令,以刚正廉明著称。《袁氏世范》是他于淳熙年间(1178)年任乐清县令时为“厚人伦,美习俗”(1)而撰写。此书原名为《训俗》,分睦亲、处己、持家三门。从中我们可了解到当时社会妇女生活的一些实际情形,并且从他对某些妇女问题的看法上,也可窥探出袁采比较进步的妇女观。
一、对当时妇女痛苦和不幸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长期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一般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所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只有服从,服从于男性的意志和思想。就连汉代的班昭,这位女教的圣人在《女诫》里也不住地告诫女子:要甘心做奴隶,做个好奴隶。所以一般人对于女子的痛苦和不幸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很少有人会去体谅,帮助她们。而袁采却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对女子的痛苦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他这样不无怜惜地说道“女子可怜宜加爱”认为“大抵女子之心最为可怜,母家富而夫家贫,则欲得母家之财以与夫家,夫家富而母家贫则欲以得夫家之财以欲母家,为父母及夫者,宜怜而稍从之”。(2)对于女子在夫家和母家财产问题上两头都要兼顾的矛盾心理和在此心理支配下所做的割富益贫的行为,袁采看得很透彻也表示非常理解。因为他深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女子夹在夫家、母家之中左右为难的心理,所以他希望“为父母及夫者,宜怜而稍从之”。可见,他是很能体谅女子之心的。特别是妇女到了年老之时,生活孤独无助更为苦楚。他说“妇人之享高年者,尤为难过”(3)。因为在当时社会封建“三从四德”的礼教规范下,妇女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甚至无子还要从侄,所以很多年轻时富贵而年老孤独反而要受制于子侄的老年妇女非常可怜,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这些老年妇女的亲戚能多照料而不是歧视欺负她们。袁采提出亲戚们应该同情这些年老而子孙不孝的老人的遭遇,能够帮助照料她们,“人之姑姨、姊妹及亲戚,妇人年老而子孙不肖,不能供养者,不可不收养”(4)以使其能够安享晚年。否则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可怜的老妇人的晚年生活将是怎样的孤独与凄凉。在此,我们也不仅为袁采对妇女不幸生活的同情和关怀而赞叹,他一方面认识到了妇女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希望其他人也能和他一样为减轻妇女们的这些痛苦而竭心尽力。无怪乎陈东原先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称他为“第一个女性同情论者”。
二、对妇女的道德评价:
在《袁氏世范》中,袁采还述说了一种命运更为不幸的女子,这便是当妇女遇到不贤德的夫与子时的情形,“若夫与子不肖,掩蔽妇人之耳目,何所不至?今人多有游荡、赌博至于鬻其所居”此简直是“妇人之大不幸”,(5)怎么办呢?这便要靠女子自己的力量来挽救她的家庭了,袁采说道“妇人以其夫蠢儒而能自理家务,计算钱谷出入,人不能欺者,有夫不肖而能与子同理家务,不致破家荡产者,有夫死子幼而能教养其子,敦睦内外姻亲,料理家务,至于兴隆者,皆贤妇人也”。(6)也就是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妇女不应该被歧视,她们也可以受教育、识书算,从家庭中走出来,而这时妇女们的角色也不仅是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格局,而是开始兼修内外,参与各种事务的决断,这时的女性也不再是一味地驯服、遵从和依赖男性,而是一定程度上由过去的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袁采赞扬这样的妇女是真是“贤妇人”,这与当时社会对妇女的道德评价已逐渐趋向单一的贞节标准是大相径庭的。这倒让我们在宋代日渐浓厚的理学空气中感觉到了一丝新鲜的气息。它体现了袁采的对女子独立人格的承认和尊重。
宋代,是一个对女性道德约束日渐严苛的时代,“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7)的说法已逐渐形成并得以深化,所以对于寡妇再嫁这一问题比较敏感,理学家程颐不仅要求寡妇不可再嫁,且号召男子也不要娶寡妇,以断绝寡妇再嫁之路。这种观点后来又被朱熹肯定,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君子定规”。这种荒谬透顶的定规不知戕害了多少中国妇女,而袁采在此问题上却不仅主张男子可以再娶,女子也可以再嫁,女子和男子拥有同样的权利,这与传统的对男子放纵而对女子约束的两性道德标准恰好背道而驰,也正是这样,他才能够更深刻认识到女子的痛苦,丝毫不去歧视女子再嫁。
三、对于生育子女及教育子女的看法:
在生育观念上,袁采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今世固有生男不得力而依托女家及身后葬祭皆由女子者,岂可谓生女不如男也”。直至今日,这种观念在许多现代人的头脑里还依然存在,而八百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他能够有生男生女都一样,并且绝“不可视女孩为他人家的人”(8)不应该对女孩有所歧视的看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在当时无疑是比较进步的思想。而且在当时社会,民间受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影响,多有溺杀女婴的现象,袁采对这种做法更是坚决反对,这也表明他思想观念的进步性。
在对年幼子女相互交往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袁采的开明和进步。在《袁氏世范:子女当谨交游》一节,他评论道,世人唯恐子女年幼,性情未定而在外面沾染恶习,所以就禁止他们出门,断绝子女的相互交往,结果造成他们见识浅薄,愚昧无知。而袁采认为,对年轻人这样单纯用禁止的强硬手段反倒不如让子女们选择时间外出,有条件地相互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逐渐增长见识,见多识广,自然能够分辨黑白,这样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会比一味地把他们锁闭在家里效果要好得多。这种看法在当时确实是比较开明的,可知他对年幼子女的心理成长是比较了解的,他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很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对女性婚姻问题的看法
在婚姻问题上,首先,袁采主张男女不可太早谈婚论嫁,“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原因是“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如等双方长大之后,发现“所议之婿流荡不肖或所议之女很戾不检”那么,这样的婚姻结合以后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甚至可能“争讼由之以兴”。(9)这种情况确实应该深以为戒。显然,这种幼议婚、甚至指腹为婚的婚姻多是有主婚者(一般是双方父母或其他长辈)由自我情感而发做出的决定来强加到子女头上的行为,无疑是非常草率和无知的。就连当时司马光也对这种轻许婚姻的做法颇置微词,“及其既长,或不肖无赖,或身有恶疾……致讼者多矣”。(10)这与袁采的看法如出一辙。
其次,袁采认为“议亲贵人物相当”。即婚姻之事贵在双方相互匹配,而“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11)。因为在宋代,婚姻上讲究门第,特别是崇尚财产的风气是比较流行的,而袁采对此非常鄙视。对这种婚姻之中重财的风气,司马光等人也是严加斥责的,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谨夫妇,严宗庙”,(12)相比之下,袁采则更为注重子女未来的幸福,这显然要比那些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礼教的观念要进步的多。
再次,袁采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因亲及亲的婚姻陋习也给予了尖锐批评.
因亲及亲,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一种观念和习俗,即所谓的亲上加亲的“中表婚”,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是长期广泛存在的,即使在今天现代化社会里依然可以寻找到它的影子。而这种婚姻往往会导致遗传学上的不良后果,所以属于婚姻中应当禁止的范畴。不过,在宋代人的婚姻嫁娶中这种现象却比较普遍。袁采对此也提出了尖锐批评“人之议亲,多要因亲及亲,此示不相忘”(13)殊不知这是一种极不好的婚姻陋习,是应该坚决予以杜绝的。袁采敢于对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予这样大胆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里确实是不常见的,不仅在当时比较进步,即使对今天一些人的做法也有是一种警诫作用。
最后,袁采对婚姻中一些见利忘义的媒人也给予了严厉指责.
在中国,特别是古代社会中“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被认为是婚姻的必要条件,是天经地义不可违背的,但袁采认为“媒妁之言不可信”,他说“古人谓“周人恶媒,以其言语反复,绐女家则曰男富,绐男家则曰女美”,所以他告诫人们“若轻信其言而成婚,则责恨见欺,夫妻反目,至于仳离者有之”因此“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而媒者之言不可尽信”(14)。此话中的“周人”即通达之人,袁采便是这样一位通达开明之士。
五、对奴婢等社会底层妇女的看法:
在当时社会,对于一般富贵人家,雇佣乳母是常见之事,而袁此却对此非常不满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间求乳母于未产之前者,使不举己子而乳我子,有子方婴孩,使舍之而乳我子,其己呱呱而位,至于饿死者…有因仕宦他处,逼勒牙家语赚良人之妻,使舍其夫与子而乳我子,因挟以归乡,使一家离散生前不复相见者,士夫递相庇护,国家法令有不能禁,彼独不畏天哉”(15)从这句充满愤怒的话语中,可见袁采对这些被迫舍夫弃子,背井离乡去喂养他人之子的妇女们所承受的痛苦看的非常真切并抱有极大的同情,更对士官相互庇护,置国家法令于不顾的现实情况给予勇敢揭露,愤而发出“彼独不畏天哉”的强烈呼喊,充分表达了其内心的愤懑。除此之外,他对“女使”和“婢妾”这些被人役使并遭受世俗眼光贱弃的女子也毫不鄙视而是给予了深切同情。他说“以人之妻为婢,年满而送还其夫。以人之女为婢,年满而送还其父母。以他乡之人为婢,年满而送归其乡。此风俗最近厚者”,如果“不恤其离亲戚,去乡土,役之终身,无夫无子,死为无依无德之鬼,岂不甚可怜哉”。(16)在封建社会,这些受人役使的女子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从不被当作平等的人来尊重的,而袁采却能尊重她们,体谅她们的痛苦,并真诚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呼吁人们能给她们提供帮助。
总而言之,在当时整个社会对广大妇女都有着许多不公正看法的沉闷、压抑的文化大背景下,袁采能够突破某些儒家思想的束缚,把自己的眼光投注于被压迫、被摧残的女性身上,去反映她们的不幸,表达自己的同情,深刻揭露抨击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现象,这种精神在当时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所表达出的这种对于女性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女性人格的某种程度上的重视和尊重,他在婚姻关系上提出的 “不但男择妇,女也可择婿”的观念更是猛烈冲击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而他对于性别意识的认识也成为一种逆封建传统礼教而行的崭新思想,这些无一不表明袁采的比较进步的妇女观。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也只是认识到了妇女问题的一部分和一些侧面。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出这些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他的看法和主张在当时也未能得到广泛传播,但从他《袁氏世范》一书的自序中仍可看出他非常希望能借此书引起人们对广大妇女的关注。希望他的这些建议“田夫野夫,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间”。(17)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袁采能有这样的眼光和见识,确实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正是此书有关妇女观念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参考文献:
[1]《袁氏世范》自序
[2]《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女子可怜宜加爱》
[3]《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妇人年老尤难处》
[4]《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收养亲戚当虑后患》
[5]《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妇人不必预外事》
[6]《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寡妇治生难托人》
[7] 程颐《近思录》卷六
[8]《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女子可怜宜加爱》
[9]《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男女不可幼议婚》
[10] 司马光《温公家范》
[11]《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议亲贵人物相当》
[12] 吕和叔《乡仪》
[13 ]《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因亲结亲尤当尽礼》
[14 ]《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媒妁之言不可信》
[15 ]《袁氏世范》卷之下《治家:求乳母当今失恩》
[16 ]《袁氏世范》卷之下《治家:雇女使年满当送还》
[17 ]《袁氏世范》自序
关键词:袁采;妇女观
袁采,字君载,宋代衢州人,隆兴元年进士。初为县令,以刚正廉明著称。《袁氏世范》是他于淳熙年间(1178)年任乐清县令时为“厚人伦,美习俗”(1)而撰写。此书原名为《训俗》,分睦亲、处己、持家三门。从中我们可了解到当时社会妇女生活的一些实际情形,并且从他对某些妇女问题的看法上,也可窥探出袁采比较进步的妇女观。
一、对当时妇女痛苦和不幸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长期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一般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所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只有服从,服从于男性的意志和思想。就连汉代的班昭,这位女教的圣人在《女诫》里也不住地告诫女子:要甘心做奴隶,做个好奴隶。所以一般人对于女子的痛苦和不幸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很少有人会去体谅,帮助她们。而袁采却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对女子的痛苦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他这样不无怜惜地说道“女子可怜宜加爱”认为“大抵女子之心最为可怜,母家富而夫家贫,则欲得母家之财以与夫家,夫家富而母家贫则欲以得夫家之财以欲母家,为父母及夫者,宜怜而稍从之”。(2)对于女子在夫家和母家财产问题上两头都要兼顾的矛盾心理和在此心理支配下所做的割富益贫的行为,袁采看得很透彻也表示非常理解。因为他深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女子夹在夫家、母家之中左右为难的心理,所以他希望“为父母及夫者,宜怜而稍从之”。可见,他是很能体谅女子之心的。特别是妇女到了年老之时,生活孤独无助更为苦楚。他说“妇人之享高年者,尤为难过”(3)。因为在当时社会封建“三从四德”的礼教规范下,妇女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甚至无子还要从侄,所以很多年轻时富贵而年老孤独反而要受制于子侄的老年妇女非常可怜,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这些老年妇女的亲戚能多照料而不是歧视欺负她们。袁采提出亲戚们应该同情这些年老而子孙不孝的老人的遭遇,能够帮助照料她们,“人之姑姨、姊妹及亲戚,妇人年老而子孙不肖,不能供养者,不可不收养”(4)以使其能够安享晚年。否则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可怜的老妇人的晚年生活将是怎样的孤独与凄凉。在此,我们也不仅为袁采对妇女不幸生活的同情和关怀而赞叹,他一方面认识到了妇女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希望其他人也能和他一样为减轻妇女们的这些痛苦而竭心尽力。无怪乎陈东原先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称他为“第一个女性同情论者”。
二、对妇女的道德评价:
在《袁氏世范》中,袁采还述说了一种命运更为不幸的女子,这便是当妇女遇到不贤德的夫与子时的情形,“若夫与子不肖,掩蔽妇人之耳目,何所不至?今人多有游荡、赌博至于鬻其所居”此简直是“妇人之大不幸”,(5)怎么办呢?这便要靠女子自己的力量来挽救她的家庭了,袁采说道“妇人以其夫蠢儒而能自理家务,计算钱谷出入,人不能欺者,有夫不肖而能与子同理家务,不致破家荡产者,有夫死子幼而能教养其子,敦睦内外姻亲,料理家务,至于兴隆者,皆贤妇人也”。(6)也就是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妇女不应该被歧视,她们也可以受教育、识书算,从家庭中走出来,而这时妇女们的角色也不仅是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格局,而是开始兼修内外,参与各种事务的决断,这时的女性也不再是一味地驯服、遵从和依赖男性,而是一定程度上由过去的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袁采赞扬这样的妇女是真是“贤妇人”,这与当时社会对妇女的道德评价已逐渐趋向单一的贞节标准是大相径庭的。这倒让我们在宋代日渐浓厚的理学空气中感觉到了一丝新鲜的气息。它体现了袁采的对女子独立人格的承认和尊重。
宋代,是一个对女性道德约束日渐严苛的时代,“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7)的说法已逐渐形成并得以深化,所以对于寡妇再嫁这一问题比较敏感,理学家程颐不仅要求寡妇不可再嫁,且号召男子也不要娶寡妇,以断绝寡妇再嫁之路。这种观点后来又被朱熹肯定,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君子定规”。这种荒谬透顶的定规不知戕害了多少中国妇女,而袁采在此问题上却不仅主张男子可以再娶,女子也可以再嫁,女子和男子拥有同样的权利,这与传统的对男子放纵而对女子约束的两性道德标准恰好背道而驰,也正是这样,他才能够更深刻认识到女子的痛苦,丝毫不去歧视女子再嫁。
三、对于生育子女及教育子女的看法:
在生育观念上,袁采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今世固有生男不得力而依托女家及身后葬祭皆由女子者,岂可谓生女不如男也”。直至今日,这种观念在许多现代人的头脑里还依然存在,而八百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他能够有生男生女都一样,并且绝“不可视女孩为他人家的人”(8)不应该对女孩有所歧视的看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在当时无疑是比较进步的思想。而且在当时社会,民间受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影响,多有溺杀女婴的现象,袁采对这种做法更是坚决反对,这也表明他思想观念的进步性。
在对年幼子女相互交往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袁采的开明和进步。在《袁氏世范:子女当谨交游》一节,他评论道,世人唯恐子女年幼,性情未定而在外面沾染恶习,所以就禁止他们出门,断绝子女的相互交往,结果造成他们见识浅薄,愚昧无知。而袁采认为,对年轻人这样单纯用禁止的强硬手段反倒不如让子女们选择时间外出,有条件地相互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逐渐增长见识,见多识广,自然能够分辨黑白,这样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会比一味地把他们锁闭在家里效果要好得多。这种看法在当时确实是比较开明的,可知他对年幼子女的心理成长是比较了解的,他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很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对女性婚姻问题的看法
在婚姻问题上,首先,袁采主张男女不可太早谈婚论嫁,“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原因是“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如等双方长大之后,发现“所议之婿流荡不肖或所议之女很戾不检”那么,这样的婚姻结合以后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甚至可能“争讼由之以兴”。(9)这种情况确实应该深以为戒。显然,这种幼议婚、甚至指腹为婚的婚姻多是有主婚者(一般是双方父母或其他长辈)由自我情感而发做出的决定来强加到子女头上的行为,无疑是非常草率和无知的。就连当时司马光也对这种轻许婚姻的做法颇置微词,“及其既长,或不肖无赖,或身有恶疾……致讼者多矣”。(10)这与袁采的看法如出一辙。
其次,袁采认为“议亲贵人物相当”。即婚姻之事贵在双方相互匹配,而“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11)。因为在宋代,婚姻上讲究门第,特别是崇尚财产的风气是比较流行的,而袁采对此非常鄙视。对这种婚姻之中重财的风气,司马光等人也是严加斥责的,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谨夫妇,严宗庙”,(12)相比之下,袁采则更为注重子女未来的幸福,这显然要比那些竭力维护封建正统礼教的观念要进步的多。
再次,袁采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因亲及亲的婚姻陋习也给予了尖锐批评.
因亲及亲,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一种观念和习俗,即所谓的亲上加亲的“中表婚”,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是长期广泛存在的,即使在今天现代化社会里依然可以寻找到它的影子。而这种婚姻往往会导致遗传学上的不良后果,所以属于婚姻中应当禁止的范畴。不过,在宋代人的婚姻嫁娶中这种现象却比较普遍。袁采对此也提出了尖锐批评“人之议亲,多要因亲及亲,此示不相忘”(13)殊不知这是一种极不好的婚姻陋习,是应该坚决予以杜绝的。袁采敢于对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予这样大胆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里确实是不常见的,不仅在当时比较进步,即使对今天一些人的做法也有是一种警诫作用。
最后,袁采对婚姻中一些见利忘义的媒人也给予了严厉指责.
在中国,特别是古代社会中“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被认为是婚姻的必要条件,是天经地义不可违背的,但袁采认为“媒妁之言不可信”,他说“古人谓“周人恶媒,以其言语反复,绐女家则曰男富,绐男家则曰女美”,所以他告诫人们“若轻信其言而成婚,则责恨见欺,夫妻反目,至于仳离者有之”因此“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而媒者之言不可尽信”(14)。此话中的“周人”即通达之人,袁采便是这样一位通达开明之士。
五、对奴婢等社会底层妇女的看法:
在当时社会,对于一般富贵人家,雇佣乳母是常见之事,而袁此却对此非常不满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间求乳母于未产之前者,使不举己子而乳我子,有子方婴孩,使舍之而乳我子,其己呱呱而位,至于饿死者…有因仕宦他处,逼勒牙家语赚良人之妻,使舍其夫与子而乳我子,因挟以归乡,使一家离散生前不复相见者,士夫递相庇护,国家法令有不能禁,彼独不畏天哉”(15)从这句充满愤怒的话语中,可见袁采对这些被迫舍夫弃子,背井离乡去喂养他人之子的妇女们所承受的痛苦看的非常真切并抱有极大的同情,更对士官相互庇护,置国家法令于不顾的现实情况给予勇敢揭露,愤而发出“彼独不畏天哉”的强烈呼喊,充分表达了其内心的愤懑。除此之外,他对“女使”和“婢妾”这些被人役使并遭受世俗眼光贱弃的女子也毫不鄙视而是给予了深切同情。他说“以人之妻为婢,年满而送还其夫。以人之女为婢,年满而送还其父母。以他乡之人为婢,年满而送归其乡。此风俗最近厚者”,如果“不恤其离亲戚,去乡土,役之终身,无夫无子,死为无依无德之鬼,岂不甚可怜哉”。(16)在封建社会,这些受人役使的女子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从不被当作平等的人来尊重的,而袁采却能尊重她们,体谅她们的痛苦,并真诚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呼吁人们能给她们提供帮助。
总而言之,在当时整个社会对广大妇女都有着许多不公正看法的沉闷、压抑的文化大背景下,袁采能够突破某些儒家思想的束缚,把自己的眼光投注于被压迫、被摧残的女性身上,去反映她们的不幸,表达自己的同情,深刻揭露抨击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现象,这种精神在当时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所表达出的这种对于女性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女性人格的某种程度上的重视和尊重,他在婚姻关系上提出的 “不但男择妇,女也可择婿”的观念更是猛烈冲击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而他对于性别意识的认识也成为一种逆封建传统礼教而行的崭新思想,这些无一不表明袁采的比较进步的妇女观。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也只是认识到了妇女问题的一部分和一些侧面。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出这些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他的看法和主张在当时也未能得到广泛传播,但从他《袁氏世范》一书的自序中仍可看出他非常希望能借此书引起人们对广大妇女的关注。希望他的这些建议“田夫野夫,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间”。(17)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袁采能有这样的眼光和见识,确实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正是此书有关妇女观念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参考文献:
[1]《袁氏世范》自序
[2]《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女子可怜宜加爱》
[3]《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妇人年老尤难处》
[4]《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收养亲戚当虑后患》
[5]《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妇人不必预外事》
[6]《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寡妇治生难托人》
[7] 程颐《近思录》卷六
[8]《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女子可怜宜加爱》
[9]《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男女不可幼议婚》
[10] 司马光《温公家范》
[11]《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议亲贵人物相当》
[12] 吕和叔《乡仪》
[13 ]《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因亲结亲尤当尽礼》
[14 ]《袁氏世范》卷之上《睦亲:媒妁之言不可信》
[15 ]《袁氏世范》卷之下《治家:求乳母当今失恩》
[16 ]《袁氏世范》卷之下《治家:雇女使年满当送还》
[17 ]《袁氏世范》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