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利用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语言作为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客观现象,是一种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以思想和交际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则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
(一)教师可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某种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修辞存在于整个教学的语言过程之中,功能就在于能明白生动地传达教师的思想、情感,能使学生理解、感受进而产生共鸣。积极的修辞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特别的意义,教师语言的接受者是各方面处于发展状态之中的学生,需要语言“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积极修辞是意趣的连贯,侧重于情感,使得语言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听讲时,也不得不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感情去感受它。
(二)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音乐性。
汉语语音和谐悦耳,四声的变化而形成声音的抑扬顿挫,给人以一种相似于音乐的流动感,这种音乐的特征能唤起我们审美快感。教学语言的音乐性首先适应于师生双方的生理心理要求,寓于音乐美的语言和谐流畅,教师免于喉舌之苦,学生可以得到愉悦的享受而无厌倦之感。可以说,音乐是感情的声音,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起伏,张弛疾徐、抑扬、强弱、隐显等都形诸于教学语言之中,就能或强或弱地造成语言的节奏而构成音乐美、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富于音乐性的言语,创造一种感情氛围,以传达自己的感情心绪,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的情绪关。
情绪不仅构成言语音乐美的灵魂,还常常超脱于其它言语美的形式,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情绪之美,教师语言中亲切、热情、坚定、充满信心的乐观、惊奇、神秘等语感都表达着某种情绪美的信息。情绪美是内在的,灵魂似的无处不有,善于表达自己心情的教师,总能有效地利用语言衷情的变化,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体验,使他们爱教师所爱,憎教师所憎,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口头表达的语言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如手势、姿态、唱歌、录音等多种语言形式,使其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合力。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创设情境呢 ?
(一) 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
(二) 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文学可以用文字概念塑造形象,具体确切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绘画、雕塑可通过具体视象再现生活的瞬间;舞蹈可以用人体动作表现情节事件;戏剧、电影几乎能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音乐则是以音响为“原料”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了心理反映,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三) 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挠。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更主要的,它能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对于初中学生讲解半天也无法理解,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然而,《牧马人》等大量影视作品中要找到上述的镜头是轻而易举的,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四) 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脉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参考文献】
[1]李大春;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 [D];湖南师范大学; 2001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利用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语言作为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客观现象,是一种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以思想和交际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则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
(一)教师可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某种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修辞存在于整个教学的语言过程之中,功能就在于能明白生动地传达教师的思想、情感,能使学生理解、感受进而产生共鸣。积极的修辞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特别的意义,教师语言的接受者是各方面处于发展状态之中的学生,需要语言“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积极修辞是意趣的连贯,侧重于情感,使得语言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在听讲时,也不得不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感情去感受它。
(二)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音乐性。
汉语语音和谐悦耳,四声的变化而形成声音的抑扬顿挫,给人以一种相似于音乐的流动感,这种音乐的特征能唤起我们审美快感。教学语言的音乐性首先适应于师生双方的生理心理要求,寓于音乐美的语言和谐流畅,教师免于喉舌之苦,学生可以得到愉悦的享受而无厌倦之感。可以说,音乐是感情的声音,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起伏,张弛疾徐、抑扬、强弱、隐显等都形诸于教学语言之中,就能或强或弱地造成语言的节奏而构成音乐美、优秀的教师往往能通过富于音乐性的言语,创造一种感情氛围,以传达自己的感情心绪,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的情绪关。
情绪不仅构成言语音乐美的灵魂,还常常超脱于其它言语美的形式,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情绪之美,教师语言中亲切、热情、坚定、充满信心的乐观、惊奇、神秘等语感都表达着某种情绪美的信息。情绪美是内在的,灵魂似的无处不有,善于表达自己心情的教师,总能有效地利用语言衷情的变化,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体验,使他们爱教师所爱,憎教师所憎,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口头表达的语言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如手势、姿态、唱歌、录音等多种语言形式,使其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合力。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创设情境呢 ?
(一) 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
(二) 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文学可以用文字概念塑造形象,具体确切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绘画、雕塑可通过具体视象再现生活的瞬间;舞蹈可以用人体动作表现情节事件;戏剧、电影几乎能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音乐则是以音响为“原料”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了心理反映,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三) 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挠。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更主要的,它能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对于初中学生讲解半天也无法理解,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然而,《牧马人》等大量影视作品中要找到上述的镜头是轻而易举的,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四) 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脉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参考文献】
[1]李大春;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 [D];湖南师范大学;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