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音乐教育中美育和情操的陶冶、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音乐教育中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期望对音乐教师在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上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 健康人格的培养
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及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具有博爱仁慈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度自觉的行为准则,积极探索、负责进取、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与情操。说到音乐教育中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必须从音乐谈起,音乐给予人们的应该远远超过音乐本身。人们常说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是一事无成。”可见,音乐教育对塑造人有多么大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教育家,而是首先要培养人。”科学系统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音乐修养,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人人皆知,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可以医治人的疾病。作为从事音乐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怎样来担负起音乐教育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怎样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我们的对象(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笔者认为,应该对音乐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这不仅关系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还关系到实施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塑造完美健康人格的目的。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和情操的陶冶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那么,什么是美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作为美育教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美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关于如何去参与体验的教育。而与体验相关的另一概念则是“陶冶”。从18世纪法国教育家郝尔德、洪堡到黑格尔、席勒、歌德等人都强调了陶冶的重要性,美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审美陶冶是通过艺术而达到生命和谐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塑造。美育最终目的就是创造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使“自然的人”上升到“道德的人”。综上所述,可见作为美育重要组成的音乐教育,音乐只是手段,育才是根本目的。音乐教育人不是培养教育音乐家,而是培养人,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音乐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最直接、最动人心扉、在人格上起强大作用。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音乐教育作用给予高度注意。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就:“广博易良,乐教人。”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旬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严教化、美风格“,也就是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的感情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在教学中,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那气势磅礴的旋律,使同学们受到鼓舞,产生爱国热情,催人奋进。欣赏那些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乐器演奏,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时,不仅能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总之,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对于人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是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的总称,是教育者,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教育。美育与德育宛如一对亲姐妹,互相影响、包容,互相渗透。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能力。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健康高尚。德育是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帮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将德育渗透进去呢?笔者在音乐教学中是这样实施的,例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的音乐语言:如号角式旋律音调以纯四度音程再三强调的“前进”及弱起部分的急切呐喊以及三连音的运用等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情于理、情景交融。又如在教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两首歌曲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学生的理想和情操。歌曲除歌词外,作为音乐作品,旋律上的特点更为重要。旋律为歌词插上了翅膀,使它更形象生动。无论是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还是优美婉转的抒情曲,在教学时笔者把词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受到生动形象的美的熏陶。加上教师的充分解释,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我们民族音乐的伟大,并且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
三、音乐教育中集体意识的培养
集体是冶炼学生性格的熔炉,实践活动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必由之路。音乐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音乐课的合唱、合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等,大都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量。例如:在合唱、合奏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些优秀的爱国题材的合唱歌曲——《祖国颂》、《在太行山上》,合奏曲《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通过排练,借助歌曲的优美和声、旋律、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们懂得合唱不是竞唱,合奏不是竞奏,不需要突出个性,而是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通过集体发声练习,寻求声音的共性,使同学们的声音状态、强弱、口形以及呼、吸、起、收都要尽量求得一致,才能求得声音的统一、协和。合唱教学中,应首先教育同学们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这就必须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时时关心集体的利益,为了共同的合唱艺术而相互团结,共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合唱中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的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大家互相合作,默契配合,形成具有统一意识的相同感情的集体,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集体意识,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增进团结、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音乐教育无疑会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对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全面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赵小鹏:《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艺术教育》2005年第六期
曹淑环:《论音乐教育中健康人格的培养》,《中国音教论文集锦》
(作者单位425006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关键词】音乐教育 健康人格的培养
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及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具有博爱仁慈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度自觉的行为准则,积极探索、负责进取、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与情操。说到音乐教育中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必须从音乐谈起,音乐给予人们的应该远远超过音乐本身。人们常说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是一事无成。”可见,音乐教育对塑造人有多么大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教育家,而是首先要培养人。”科学系统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音乐修养,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人人皆知,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可以医治人的疾病。作为从事音乐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怎样来担负起音乐教育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怎样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我们的对象(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笔者认为,应该对音乐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深入的探讨,因为这不仅关系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还关系到实施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塑造完美健康人格的目的。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和情操的陶冶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那么,什么是美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作为美育教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美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关于如何去参与体验的教育。而与体验相关的另一概念则是“陶冶”。从18世纪法国教育家郝尔德、洪堡到黑格尔、席勒、歌德等人都强调了陶冶的重要性,美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审美陶冶是通过艺术而达到生命和谐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塑造。美育最终目的就是创造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使“自然的人”上升到“道德的人”。综上所述,可见作为美育重要组成的音乐教育,音乐只是手段,育才是根本目的。音乐教育人不是培养教育音乐家,而是培养人,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音乐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最直接、最动人心扉、在人格上起强大作用。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音乐教育作用给予高度注意。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就:“广博易良,乐教人。”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旬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严教化、美风格“,也就是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的感情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在教学中,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那气势磅礴的旋律,使同学们受到鼓舞,产生爱国热情,催人奋进。欣赏那些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乐器演奏,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时,不仅能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总之,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对于人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是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的总称,是教育者,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教育。美育与德育宛如一对亲姐妹,互相影响、包容,互相渗透。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能力。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健康高尚。德育是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帮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将德育渗透进去呢?笔者在音乐教学中是这样实施的,例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的音乐语言:如号角式旋律音调以纯四度音程再三强调的“前进”及弱起部分的急切呐喊以及三连音的运用等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情于理、情景交融。又如在教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两首歌曲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学生的理想和情操。歌曲除歌词外,作为音乐作品,旋律上的特点更为重要。旋律为歌词插上了翅膀,使它更形象生动。无论是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还是优美婉转的抒情曲,在教学时笔者把词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受到生动形象的美的熏陶。加上教师的充分解释,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我们民族音乐的伟大,并且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
三、音乐教育中集体意识的培养
集体是冶炼学生性格的熔炉,实践活动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必由之路。音乐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音乐课的合唱、合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等,大都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量。例如:在合唱、合奏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些优秀的爱国题材的合唱歌曲——《祖国颂》、《在太行山上》,合奏曲《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通过排练,借助歌曲的优美和声、旋律、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们懂得合唱不是竞唱,合奏不是竞奏,不需要突出个性,而是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通过集体发声练习,寻求声音的共性,使同学们的声音状态、强弱、口形以及呼、吸、起、收都要尽量求得一致,才能求得声音的统一、协和。合唱教学中,应首先教育同学们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这就必须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时时关心集体的利益,为了共同的合唱艺术而相互团结,共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合唱中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的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大家互相合作,默契配合,形成具有统一意识的相同感情的集体,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集体意识,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增进团结、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音乐教育无疑会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对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全面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赵小鹏:《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艺术教育》2005年第六期
曹淑环:《论音乐教育中健康人格的培养》,《中国音教论文集锦》
(作者单位425006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