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明确地界定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扩大阅读量势在必行,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督促和评价体系,提倡和要求最终成了空谈。课外阅读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课外阅读的价值作出判断并寻求改进其途径的一种活动。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应当构建评价体系,实施分层评价;调动评价主体,进行多元评价,建立评价档案,进行总结评价。
【关键词】课外阅读;评价体系;评价主体;总结评价;阅读成长
课外阅读评价应通过合理、科学、个性化的评价, 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 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它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的作用,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又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促使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构建评价体系,实施分层评价
(一)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形成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它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地进行阅读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把握自我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所以,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朗读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的是“三个一”评价方法:每天请一位学生朗读一段课外文章,师生进行朗读评价;每月教师对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一次评价;每月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一次评价。
(二)关心学生阅读的独立感受,实施宽容性评价
新课标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不同,往往在对同一个阅读材料的理解上带上自己想法,在这多元化的理解中,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超越“常规”的想像。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鼓励性的包容性评价。
(三)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
在学生阅读评价中,我既关注了学生的共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阅读评价实行了分层评价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次确定A、B、C三个层次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我给出一段阅读短文,让学生朗读,但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就不相同。A层次的要求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②能说出短文的主要内容;③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B层次的评价标准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短文;②能基本理解短文的内容。C层次的评价标准是:①能用普通话读课文;②语言基本流利,把句子读通顺;③力争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对这样的分层评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调动评价主体,进行多元评价
(一)落实激励机制,激发阅读活力
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所以适当给予他们一些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能使课外阅读兴趣的稳定得到进一步强化,可采用以下做法:
1.自定阅读目标,进行自我评价。每个学生开学之初都应定好读书计划,同时定好读书的时间段,以便日后进行读书交流。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任务、目标,并且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自己评价,并把这绘制成表格记录下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提高自觉性,真正做到“我要读书”,让课外阅读成为个人习惯。
2.奖励先进个人,发挥榜样评价。前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对在活动中获胜或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形式多样的评先评优,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真正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二)落实评价主体,激发评价活力
加强校内外相结合,实施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评价中,我改掉了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查评、教师总评的多元化评价。
1.教师点评。 这种评价,教师根据课外阅读的统一标准在阅读课上进行检测,有效的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但费时多。
2.学生自评。 根据自我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自评,可以为学生自主表现和发展,激励自我阅读的兴趣,变被动接受考查,为主动找出阅读的进步与差距。
3.小组互评。 学生互评可以以小组或全班,采用互相交流,谈自己的读书心得等,变单纯的检测为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4.家长补评。 这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家长在家的补评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真实、有效的落实。使家长也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中去,同时也加强监督的作用。
5.教师总评。 利用阅读主体实施的量化评价更加促进了学生间的学习和交流。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推动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断发展。
三、建立评价档案,进行总结评价
(一)建立借书制度,检查阅读反馈
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让他们坚持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地自觉融入书海中,确实不是容易的事。为此我们采取了许多方法,督促学生阅读,其中印制“阅读反馈表”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班级图书角借阅一本书,就发一张“阅读反馈表”,学生读完后填写好反馈表,方可再借一本书。反馈表上要学生填写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断、一句话想法、百科小知识等,这就督促学生借了书就得认真看。小组长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积累评价记录,促进阅读成长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同伴或报刊杂志做出的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学生的作品、信息。它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他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成长的见证。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它要求老师能敏锐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这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策略[J].宁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王杰.新课程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乐山: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关键词】课外阅读;评价体系;评价主体;总结评价;阅读成长
课外阅读评价应通过合理、科学、个性化的评价, 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 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它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的作用,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又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促使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构建评价体系,实施分层评价
(一)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形成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它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地进行阅读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把握自我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所以,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朗读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的是“三个一”评价方法:每天请一位学生朗读一段课外文章,师生进行朗读评价;每月教师对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一次评价;每月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一次评价。
(二)关心学生阅读的独立感受,实施宽容性评价
新课标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不同,往往在对同一个阅读材料的理解上带上自己想法,在这多元化的理解中,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超越“常规”的想像。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鼓励性的包容性评价。
(三)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
在学生阅读评价中,我既关注了学生的共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阅读评价实行了分层评价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次确定A、B、C三个层次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我给出一段阅读短文,让学生朗读,但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就不相同。A层次的要求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②能说出短文的主要内容;③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B层次的评价标准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短文;②能基本理解短文的内容。C层次的评价标准是:①能用普通话读课文;②语言基本流利,把句子读通顺;③力争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对这样的分层评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调动评价主体,进行多元评价
(一)落实激励机制,激发阅读活力
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所以适当给予他们一些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能使课外阅读兴趣的稳定得到进一步强化,可采用以下做法:
1.自定阅读目标,进行自我评价。每个学生开学之初都应定好读书计划,同时定好读书的时间段,以便日后进行读书交流。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任务、目标,并且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自己评价,并把这绘制成表格记录下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提高自觉性,真正做到“我要读书”,让课外阅读成为个人习惯。
2.奖励先进个人,发挥榜样评价。前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对在活动中获胜或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形式多样的评先评优,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真正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二)落实评价主体,激发评价活力
加强校内外相结合,实施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评价中,我改掉了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查评、教师总评的多元化评价。
1.教师点评。 这种评价,教师根据课外阅读的统一标准在阅读课上进行检测,有效的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但费时多。
2.学生自评。 根据自我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自评,可以为学生自主表现和发展,激励自我阅读的兴趣,变被动接受考查,为主动找出阅读的进步与差距。
3.小组互评。 学生互评可以以小组或全班,采用互相交流,谈自己的读书心得等,变单纯的检测为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4.家长补评。 这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家长在家的补评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真实、有效的落实。使家长也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中去,同时也加强监督的作用。
5.教师总评。 利用阅读主体实施的量化评价更加促进了学生间的学习和交流。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推动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断发展。
三、建立评价档案,进行总结评价
(一)建立借书制度,检查阅读反馈
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让他们坚持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地自觉融入书海中,确实不是容易的事。为此我们采取了许多方法,督促学生阅读,其中印制“阅读反馈表”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班级图书角借阅一本书,就发一张“阅读反馈表”,学生读完后填写好反馈表,方可再借一本书。反馈表上要学生填写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断、一句话想法、百科小知识等,这就督促学生借了书就得认真看。小组长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积累评价记录,促进阅读成长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同伴或报刊杂志做出的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学生的作品、信息。它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他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成长的见证。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它要求老师能敏锐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这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策略[J].宁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王杰.新课程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乐山: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