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共鸣;组织学生讨论,升华思维空间;抓住教育机智,调控课堂氛围;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同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渲染气氛 组织讨论 升华思维 抓住机智 引入竞争
课堂教学在我国教学模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向课堂要成绩是每位学生、教师、家长的心愿。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师,因为在初中生看来,历史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历史教材以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宏,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气氛的渲染、情感的投入、机智的运用、竞争的引入,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都为创设合理的历史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
1 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共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智的中心。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辐射。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用饱蘸情感的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时,笔者用了下列语言语调:“(用悲壮低缓的语气)同学们!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这一切表明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用悲壮低昂的语气)巨大的失败、巨大的灾难、巨大的损失和巨大的耻辱无不震撼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低沉的语气)……”用这种方式渲染课堂气氛,不仅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道德感、理智感的熏陶,而且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 组织学生讨论,升华思维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利用这种教学情境,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空间,把学习引向深入的目的。
如在讲授《三国鼎立》时,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学生对此莫衷一是。一部分同学认为:“三国鼎立的形成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历时400多年的秦汉统一的局面结束了,因此是历史的倒退。”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相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况且,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这难道不是历史的进步吗?”两派学生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此时,笔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三国鼎立,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评价。很快,学生基本达成共识:“相对秦汉统一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以致于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这种方式,不仅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表述问题的能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的妙用是不言而喻的。
3 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同学
要使学生将来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就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为此,不妨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如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中的竞赛形式借鉴过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积极思维。在上课时老师出示预先设计好的若干题组,让历史课代表作主持人组织学生抢答(把学生分成四大组),答对一题得10分。问题既出,各组同学思维活跃,跃跃欲试,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积极思考,对简单题组中的题目也争着回答,教师则对他们的回答作简要的评价。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以及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使所有同学都能领略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求知欲和心理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应用,不可生搬硬套。
【关键词】 渲染气氛 组织讨论 升华思维 抓住机智 引入竞争
课堂教学在我国教学模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向课堂要成绩是每位学生、教师、家长的心愿。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师,因为在初中生看来,历史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历史教材以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宏,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气氛的渲染、情感的投入、机智的运用、竞争的引入,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都为创设合理的历史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
1 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共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智的中心。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辐射。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用饱蘸情感的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时,笔者用了下列语言语调:“(用悲壮低缓的语气)同学们!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这一切表明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用悲壮低昂的语气)巨大的失败、巨大的灾难、巨大的损失和巨大的耻辱无不震撼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低沉的语气)……”用这种方式渲染课堂气氛,不仅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道德感、理智感的熏陶,而且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 组织学生讨论,升华思维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利用这种教学情境,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空间,把学习引向深入的目的。
如在讲授《三国鼎立》时,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学生对此莫衷一是。一部分同学认为:“三国鼎立的形成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历时400多年的秦汉统一的局面结束了,因此是历史的倒退。”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相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况且,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这难道不是历史的进步吗?”两派学生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此时,笔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三国鼎立,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评价。很快,学生基本达成共识:“相对秦汉统一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以致于生产力严重破坏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这种方式,不仅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表述问题的能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这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的妙用是不言而喻的。
3 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同学
要使学生将来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就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为此,不妨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如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中的竞赛形式借鉴过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积极思维。在上课时老师出示预先设计好的若干题组,让历史课代表作主持人组织学生抢答(把学生分成四大组),答对一题得10分。问题既出,各组同学思维活跃,跃跃欲试,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积极思考,对简单题组中的题目也争着回答,教师则对他们的回答作简要的评价。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以及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使所有同学都能领略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求知欲和心理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应用,不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