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主任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分析学生性格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和核心要素(焦虑情绪),通过和学生一起运动,改变学生情绪性质并及时输入积极、健康的知识,最终高效、彻底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积极转变。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条件性情绪反射;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52-04
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职业能力更上一层楼而学习心理学,其中有不少人反映说,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费用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之后,工作能力并未显著提高,有的甚至还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而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其实出现这些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心理咨询治疗的形式而忽略了心理咨询治疗的本质,即心理辅导过程中的科学世界观和心理观。世界观、心理观导向问题,就像指南或导航仪一样,制约着你对心理现象的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施方案的方向路线与效果[1]。
在我做高中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有一次班上新来了一名严重孤独,拒绝与同学交谈,不回答老师问话,不学习,沉迷于手机游戏的男生,各科教师都在试着和他沟通,失败后就放弃了。我是班主任,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一、个案简介
小丁(化名),男,17岁,高中二年级。相貌清秀,身材匀称。他来我班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不学习,沉迷于手机游戏,和其他学生也基本无交流。当其他学生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他通常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手机游戏。小丁的脸上几乎没有笑容,与人交谈目光躲闪而没有正面接触。在宽敞的走廊里,他习惯溜着边走,好像是在给别人让路一样。
我通过调查与访谈得知,小丁的父親对他管教特别严厉,平时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小丁有一个优秀的哥哥,父亲经常会拿哥哥与他作比较。母亲对小丁溺爱,悉心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她并不认为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是非正常行为。长期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小丁是压抑、自卑、不独立的。小丁的母亲认为儿子只是学习不用心、爱玩游戏而已,并不存在任何心理上的问题。
在其他科任教师的课堂里,大多数学生都能和老师有正常的课堂互动。但是小丁很特别,通常的情况是:不论老师是在讲课,或者是提问,或者是要求学生们分组讨论的时候,小丁永远都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仿佛置身事外。即便是老师要求小丁回答问题,他也是站起来一言不发。不论是学生还是科任教师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个孩子需要心理辅导。但是家长并没有这种诉求,小丁自身也没有主动向老师提出要求帮助,依然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二、小丁变了——大脑反映了什么才是决定性因素
我曾几次尝试着与他搭话,他的回应都是冷冰冰的,脸上完全没有笑容。
可是有那么一天,老师们都发现小丁变了,能正常交流了。小丁的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那天,在秋季运动会的会场上,观看比赛的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在议论,有的在争论,还有的在忙着写稿子。小丁独自坐在角落里又开始打手机游戏。我叫他到我身边来,小丁出人意料地听话,顺从地过来了,我们开始聊天,背单词……运动会开了两天半,我一有空就和小丁坐在一起聊天。运动会结束后,我每次和他说话他都会正常应答。
很多学过心理学的教师也许会迷惑:为什么运动会那天他就不拒绝和老师交流了呢?首先,大多数像小丁这种过度孤独、不与任何人交往的学生,他们对老师表现出冷冰冰的回应模式,往往并不是因为高傲而旁若无人,而是由于高焦虑情绪导致的一种自卑心理状态所致。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把导致自卑的直接原因解释为过高焦虑情绪驱动下的单向思维,即当学生面对班主任而产生过高的焦虑情绪时,强大的焦虑情绪会驱动他明明想好了的话不敢说出口,不知所措。于是转向以退缩、无言、冷冰冰的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某种不甘心、不平衡等。
在操场上不断地出现竞赛的激烈场面,人人看了都会热血沸腾之际,还有到处是学生们的呐喊声和热情议论等的感染下,小丁的大脑不可能不对此环境进行反映。只要他的大脑反映了这种环境,焦虑情绪就会相对下降,积极情绪就会相对高涨。此时此刻,他就暂时地变成了和我们一样的人,和同学们一样的人了。因此,你和他说话时,积极的情绪会使他变得自信,变得敢说话或爱说话。
三、S-E-R的形成是小丁变化的杆杠解
有的老师说:开运动会的时候他的大脑反映了赛场,赛场热烈的气氛使焦虑降下去了,为什么开完运动会这么久了,小丁还愿意和班主任沟通,还那么自信?
我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向他们解释了小丁为什么会在开完运动会以后,还能够和班主任积极地交流和相处的问题:在运动会那天的师生谈话过程中,小丁大脑中建立起了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S-E-R)。S代表和班主任谈话的场面、场合刺激(Stimulus);E代表小丁在运动会场和班主任谈话期间形成的,只要一和班主任谈话就自动涌现的积极情绪状态(Emotion);R代表小丁一到和班主任交谈场合就产生积极情绪状态下的“有说话”“爱说话”“敢说话”的自信交流的思维与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小丁父母如果意识到孩子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要求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那么就可以直接地通过放松暗示训练在他大脑中建立起新的S-E-R,往往有十几次训练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四、没有心理治疗,小丁的心理障碍也全都没有了
要取得非临床化心理治疗的成功,世界观和心理观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一定要坚持反映论世界观,坚持学习论心理观,即所有的心理障碍形成和治愈的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都是其大脑后天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和内容的学习所决定的[2-3]。离开科学世界观、心理观路线,牵涉到一些并不重要的微弱因素上面,效果就不能保证了。事实证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与之前相比较,小丁的变化是明显的。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条件性情绪反射;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52-04
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职业能力更上一层楼而学习心理学,其中有不少人反映说,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费用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之后,工作能力并未显著提高,有的甚至还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而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其实出现这些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心理咨询治疗的形式而忽略了心理咨询治疗的本质,即心理辅导过程中的科学世界观和心理观。世界观、心理观导向问题,就像指南或导航仪一样,制约着你对心理现象的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施方案的方向路线与效果[1]。
在我做高中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有一次班上新来了一名严重孤独,拒绝与同学交谈,不回答老师问话,不学习,沉迷于手机游戏的男生,各科教师都在试着和他沟通,失败后就放弃了。我是班主任,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一、个案简介
小丁(化名),男,17岁,高中二年级。相貌清秀,身材匀称。他来我班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不学习,沉迷于手机游戏,和其他学生也基本无交流。当其他学生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他通常是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手机游戏。小丁的脸上几乎没有笑容,与人交谈目光躲闪而没有正面接触。在宽敞的走廊里,他习惯溜着边走,好像是在给别人让路一样。
我通过调查与访谈得知,小丁的父親对他管教特别严厉,平时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小丁有一个优秀的哥哥,父亲经常会拿哥哥与他作比较。母亲对小丁溺爱,悉心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她并不认为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是非正常行为。长期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小丁是压抑、自卑、不独立的。小丁的母亲认为儿子只是学习不用心、爱玩游戏而已,并不存在任何心理上的问题。
在其他科任教师的课堂里,大多数学生都能和老师有正常的课堂互动。但是小丁很特别,通常的情况是:不论老师是在讲课,或者是提问,或者是要求学生们分组讨论的时候,小丁永远都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仿佛置身事外。即便是老师要求小丁回答问题,他也是站起来一言不发。不论是学生还是科任教师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个孩子需要心理辅导。但是家长并没有这种诉求,小丁自身也没有主动向老师提出要求帮助,依然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二、小丁变了——大脑反映了什么才是决定性因素
我曾几次尝试着与他搭话,他的回应都是冷冰冰的,脸上完全没有笑容。
可是有那么一天,老师们都发现小丁变了,能正常交流了。小丁的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那天,在秋季运动会的会场上,观看比赛的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在议论,有的在争论,还有的在忙着写稿子。小丁独自坐在角落里又开始打手机游戏。我叫他到我身边来,小丁出人意料地听话,顺从地过来了,我们开始聊天,背单词……运动会开了两天半,我一有空就和小丁坐在一起聊天。运动会结束后,我每次和他说话他都会正常应答。
很多学过心理学的教师也许会迷惑:为什么运动会那天他就不拒绝和老师交流了呢?首先,大多数像小丁这种过度孤独、不与任何人交往的学生,他们对老师表现出冷冰冰的回应模式,往往并不是因为高傲而旁若无人,而是由于高焦虑情绪导致的一种自卑心理状态所致。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把导致自卑的直接原因解释为过高焦虑情绪驱动下的单向思维,即当学生面对班主任而产生过高的焦虑情绪时,强大的焦虑情绪会驱动他明明想好了的话不敢说出口,不知所措。于是转向以退缩、无言、冷冰冰的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某种不甘心、不平衡等。
在操场上不断地出现竞赛的激烈场面,人人看了都会热血沸腾之际,还有到处是学生们的呐喊声和热情议论等的感染下,小丁的大脑不可能不对此环境进行反映。只要他的大脑反映了这种环境,焦虑情绪就会相对下降,积极情绪就会相对高涨。此时此刻,他就暂时地变成了和我们一样的人,和同学们一样的人了。因此,你和他说话时,积极的情绪会使他变得自信,变得敢说话或爱说话。
三、S-E-R的形成是小丁变化的杆杠解
有的老师说:开运动会的时候他的大脑反映了赛场,赛场热烈的气氛使焦虑降下去了,为什么开完运动会这么久了,小丁还愿意和班主任沟通,还那么自信?
我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向他们解释了小丁为什么会在开完运动会以后,还能够和班主任积极地交流和相处的问题:在运动会那天的师生谈话过程中,小丁大脑中建立起了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S-E-R)。S代表和班主任谈话的场面、场合刺激(Stimulus);E代表小丁在运动会场和班主任谈话期间形成的,只要一和班主任谈话就自动涌现的积极情绪状态(Emotion);R代表小丁一到和班主任交谈场合就产生积极情绪状态下的“有说话”“爱说话”“敢说话”的自信交流的思维与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小丁父母如果意识到孩子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要求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那么就可以直接地通过放松暗示训练在他大脑中建立起新的S-E-R,往往有十几次训练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四、没有心理治疗,小丁的心理障碍也全都没有了
要取得非临床化心理治疗的成功,世界观和心理观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一定要坚持反映论世界观,坚持学习论心理观,即所有的心理障碍形成和治愈的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都是其大脑后天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和内容的学习所决定的[2-3]。离开科学世界观、心理观路线,牵涉到一些并不重要的微弱因素上面,效果就不能保证了。事实证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与之前相比较,小丁的变化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