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怎样传道授业解惑?我私下认为:老师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评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现代教育心理学揭示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满足于教材中关于某些事物的解释,常想进一步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对成年人或书本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喜欢争辩、好追问……”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可能提供学生良好的思维空间。在此,罗列自己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摸索到的几点粗浅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精心设问,促进学生思维增长点的再生,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问题作适当分析,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变迁、发展的本质特性、规律和趋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然后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精讲——观察释疑、启发引导,变换提问角度,保持学生思维活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否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及时调、学生思维是否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两个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注意变换问题的角度,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精讲,然后观察释疑再加一启发引导。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设计是非评判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准确可靠是历史信息最起码、最重要的要求。因此,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要学会问一个“为什么”,不祈求现成的结论。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带有评判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我从电视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辩论稿或资料卡片。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初审,我查阅后把稿纸或卡片发回学生,再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接着由正、反方各推荐出五名代表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辩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评判双方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我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胜过东方文明”,一节课里,整整45分钟,学生争辩不休,尤其是双方代表,你争我夺,发言积极,心怕自己的观点没有阐释完整,心怕没有被人接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通过这种辩论,学生兴趣提高了,变得主动了,由死啃书本、硬记课本,变为主动收集资料、掌握知识。由粗浅的认知历史事件,变为全面深透地理解历史知识,再也不会闹“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孙文是孙武的哥哥”这类笑话了。更为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唱主角的教学意图得到真正的实现。
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个执教者用毕生精力去摸索、探讨的问题。上面所说,只是我上历史课20多年来的一些做法,也许是我20年摸索所得到的点滴经验,是我在教学海洋中所拾的几枚贝壳,非常粗浅,但愿能以此引出同僚们的真知灼见,能让芊芊学子有所收益。
参考文献:
《历史课本》,〈教师教学用书〉 〈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现代教育心理学揭示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满足于教材中关于某些事物的解释,常想进一步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对成年人或书本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喜欢争辩、好追问……”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可能提供学生良好的思维空间。在此,罗列自己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摸索到的几点粗浅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精心设问,促进学生思维增长点的再生,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问题作适当分析,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变迁、发展的本质特性、规律和趋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然后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精讲——观察释疑、启发引导,变换提问角度,保持学生思维活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否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及时调、学生思维是否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两个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注意变换问题的角度,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精讲,然后观察释疑再加一启发引导。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设计是非评判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准确可靠是历史信息最起码、最重要的要求。因此,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要学会问一个“为什么”,不祈求现成的结论。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带有评判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我从电视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辩论稿或资料卡片。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初审,我查阅后把稿纸或卡片发回学生,再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接着由正、反方各推荐出五名代表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辩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评判双方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我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胜过东方文明”,一节课里,整整45分钟,学生争辩不休,尤其是双方代表,你争我夺,发言积极,心怕自己的观点没有阐释完整,心怕没有被人接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通过这种辩论,学生兴趣提高了,变得主动了,由死啃书本、硬记课本,变为主动收集资料、掌握知识。由粗浅的认知历史事件,变为全面深透地理解历史知识,再也不会闹“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孙文是孙武的哥哥”这类笑话了。更为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唱主角的教学意图得到真正的实现。
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个执教者用毕生精力去摸索、探讨的问题。上面所说,只是我上历史课20多年来的一些做法,也许是我20年摸索所得到的点滴经验,是我在教学海洋中所拾的几枚贝壳,非常粗浅,但愿能以此引出同僚们的真知灼见,能让芊芊学子有所收益。
参考文献:
《历史课本》,〈教师教学用书〉 〈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