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注重过程,提倡坚持过程本位。但是从现实的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来看,是过程本位和结果本位并存,这说明教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和混乱的。从调查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课堂提问;过程本位;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1]而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因此,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教师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最终决定做什么好或怎么做好。过程本位是指教师的课堂提问以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为出发点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怎样做的。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现实的价值取向与理想的价值取向有一定距离。
一、现实的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过程本位和结果本位并存
笔者在河源市的36所普通高中,随机抽取了9所高中的部分政治教师和学生进行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4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0份,回收率98.63%。从在职任教的政治教师352人中,根据各类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抽取了初级教师36人,中学一级教师58人,中学高级教师30人,各类职称男女教师人数均等。共发放教师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详见表1和表2。此外,笔者结合2012年河源市高中思想政治同课异构教学竞赛的7个课堂实录进行观察,了解政治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总体而言,体现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但偏向认知的过程。
据调查,师生一致认为“政治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能引起师生间的很多对话,而不是让学生很快知道正确答案”,还认为“通过提问,激励了学生思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说明政治教师注重师生对话,激励学生思考。此外,师生一致认为“通过政治教师的提问,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过程中找到答案”,这说明政治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过程体验,鼓励学生探索。这体现了课堂提问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表现为既要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追求揭示知识的生长过程,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让教学过程更有价值,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观看课堂实录,我们发现个别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轻视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2.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是结果本位的价值取向。
结果本位是指教师的课堂提问以知识结果的传授和学生学习结束后的成就为出发点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关注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结果是怎样的。据调查,18%的政治教师和2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师生间的对话少,学生很快知道正确答案;28%的政治教师和29%的学生认为通过提问,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过程中找到答案”;5%的政治教师和16%的学生认为通过提问,没有很好地激励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或培养学生能力。这些都体现了结果本位的价值取向。根据课堂观察,个别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开始叫答。这也是结果本位的课堂提问。这种价值取向表现为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住了大量的“事实”,把学习结果放在第一位。《新课标》指出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新课程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所以,结果本位的课堂提问是偏离新课程的价值取向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教师课堂提问的的现实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和混乱的,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混乱、多元的原因分析
1.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
据调查,绝大多数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但是,个别教师把“过程”片面理解为“学生认知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单一地用“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来衡量,所以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真正过程本位的课堂提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最大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多少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把课堂当作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应对课堂发生的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试,目的在于使教育产生最大限度的效益,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从而造就有思想的、审慎的、睿智的人。所以,教师要正确地认识新课程和理解新课程。
2.对新课程的实施存在偏差
据调查,现实的课堂提问存在结果本位的价值取向。结果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是否按照标准答案“再现了”知识,而不是“体验”、“领悟”了知识,看重的是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这种价值取向认为提问的结果可以量化的,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显性的成绩来衡量,有利于检验提问的效果。但常常用一些条条框框作为模子去规范学生,使学生感到“即定秩序的无聊和烦躁”。只从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是不全面的,也没有动态地看待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教学评价更侧重过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实施新课程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取向,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放在第一位。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只有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来调整教学,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实施新课程。
三、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实施策略
1.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导”的能力越强、水平越高,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同课异构教学竞赛活动中,源城区的教师用了一个导学案。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现关于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难以区分。一位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文化职能都提到了教育、卫生、科技、体育,怎么区分呢?”教师进行点拨:“教育、卫生、科技、体育活动的开展,体现文化职能。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硬件设施的提供,属于公共服务职能。”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发问:“还有其他问题吗?”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目的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来区分。教师运用导学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自学的前提下,教师一般只针对学生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或点拨。这样可以减少低效或无效提问,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
2.注重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讲“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时,一位政治教师播放了道德模范“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故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特别是看到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自己被车轮碾压的时候,全班都异常的安静和凝重,甚至个别女生的眼角都闪着泪花。政治教师适时地问:“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会有何感想?”学生纷纷发表感言,并向教师张丽莉致敬。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感同身受,深切体会到师爱的伟大和道德的力量。教师通过设置情感体验,并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事物,激发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政治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陶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坚持过程本位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堂提问;过程本位;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1]而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因此,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教师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最终决定做什么好或怎么做好。过程本位是指教师的课堂提问以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为出发点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怎样做的。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现实的价值取向与理想的价值取向有一定距离。
一、现实的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过程本位和结果本位并存
笔者在河源市的36所普通高中,随机抽取了9所高中的部分政治教师和学生进行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4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0份,回收率98.63%。从在职任教的政治教师352人中,根据各类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抽取了初级教师36人,中学一级教师58人,中学高级教师30人,各类职称男女教师人数均等。共发放教师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详见表1和表2。此外,笔者结合2012年河源市高中思想政治同课异构教学竞赛的7个课堂实录进行观察,了解政治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总体而言,体现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但偏向认知的过程。
据调查,师生一致认为“政治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能引起师生间的很多对话,而不是让学生很快知道正确答案”,还认为“通过提问,激励了学生思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说明政治教师注重师生对话,激励学生思考。此外,师生一致认为“通过政治教师的提问,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过程中找到答案”,这说明政治教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过程体验,鼓励学生探索。这体现了课堂提问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表现为既要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追求揭示知识的生长过程,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让教学过程更有价值,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观看课堂实录,我们发现个别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轻视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2.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是结果本位的价值取向。
结果本位是指教师的课堂提问以知识结果的传授和学生学习结束后的成就为出发点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关注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结果是怎样的。据调查,18%的政治教师和2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师生间的对话少,学生很快知道正确答案;28%的政治教师和29%的学生认为通过提问,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过程中找到答案”;5%的政治教师和16%的学生认为通过提问,没有很好地激励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或培养学生能力。这些都体现了结果本位的价值取向。根据课堂观察,个别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开始叫答。这也是结果本位的课堂提问。这种价值取向表现为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住了大量的“事实”,把学习结果放在第一位。《新课标》指出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新课程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所以,结果本位的课堂提问是偏离新课程的价值取向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教师课堂提问的的现实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和混乱的,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混乱、多元的原因分析
1.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
据调查,绝大多数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但是,个别教师把“过程”片面理解为“学生认知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单一地用“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来衡量,所以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真正过程本位的课堂提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最大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多少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把课堂当作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应对课堂发生的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试,目的在于使教育产生最大限度的效益,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从而造就有思想的、审慎的、睿智的人。所以,教师要正确地认识新课程和理解新课程。
2.对新课程的实施存在偏差
据调查,现实的课堂提问存在结果本位的价值取向。结果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是否按照标准答案“再现了”知识,而不是“体验”、“领悟”了知识,看重的是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这种价值取向认为提问的结果可以量化的,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显性的成绩来衡量,有利于检验提问的效果。但常常用一些条条框框作为模子去规范学生,使学生感到“即定秩序的无聊和烦躁”。只从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是不全面的,也没有动态地看待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教学评价更侧重过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实施新课程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取向,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放在第一位。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只有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来调整教学,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实施新课程。
三、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实施策略
1.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导”的能力越强、水平越高,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同课异构教学竞赛活动中,源城区的教师用了一个导学案。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现关于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难以区分。一位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文化职能都提到了教育、卫生、科技、体育,怎么区分呢?”教师进行点拨:“教育、卫生、科技、体育活动的开展,体现文化职能。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硬件设施的提供,属于公共服务职能。”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发问:“还有其他问题吗?”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目的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来区分。教师运用导学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自学的前提下,教师一般只针对学生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或点拨。这样可以减少低效或无效提问,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
2.注重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讲“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时,一位政治教师播放了道德模范“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故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特别是看到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自己被车轮碾压的时候,全班都异常的安静和凝重,甚至个别女生的眼角都闪着泪花。政治教师适时地问:“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会有何感想?”学生纷纷发表感言,并向教师张丽莉致敬。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感同身受,深切体会到师爱的伟大和道德的力量。教师通过设置情感体验,并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事物,激发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坚持过程本位的价值取向,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政治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陶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坚持过程本位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