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四个方面。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为学生后期语文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
一、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有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将学生的知识面由书本知识扩充到课外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学生不断进行阅读活动,会驱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遨游,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同时,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能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学习作者的创作思路与技巧,进而带动语文水平的提升。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洞悉作者的创作意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正能量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水平。同时,阅读活动的进行,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洞悉作者的创作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要根据阅读心得和经验的积累,将创作思路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写作中,提升语言的表达方式,彰显作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困难
1、学生对于阅读训练的兴趣较低,无法在教学时进行额外的内容输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当前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由于现在的阅读教学以老师的内容输出为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体验和理解,学生作为接收方,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去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思想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一个过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对于阅读教学会出现抗拒,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而且教师所谓的“额外内容”,其实是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到位,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看作是基础教学之外的额外教学内容,而不是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2、当前培养方式下,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较少,基本上教师还是会选择应试教育,部分教师可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了解学生和课堂对于教师模式的反饋,以教师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学的状态。教师目前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努力。提高考试成绩就自然有一个效率的问题,学生小学课业负担较大,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考试技巧的掌握。教师的精力十分有限。因此,对于语文文章中所需要的理论内涵、由来、作用,都不能完整地进行教学,学生学到的是应付考试的技巧,对自己的提升也较小。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
1、以课文为拓展性阅读的中心。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以课文为主线与中心,开展针对性阅读,明确相关阅读的重要性,并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优化阅读效果。要围绕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进入文本情境中,令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进而明确情感的表达。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各类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根本上其实都是对感情的表达,如果没有感情与想象,单独的修辞手法则缺乏真实的意义,文字也会出现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现象。正因如此,在语文阅读与拓展阅读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这其中的情感。而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则是要在阅读中不断将想象与现实进行一定的结合、融合,令学生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各样的现实现象。以《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为例,课文中将蒲公英、苍耳、豌豆在生物界自然繁殖的方法比喻成植物妈妈与孩子,利用拟人手法将这些自然现象进行一定的感情形容与描写。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一般都会直白地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情感所在以及本课内容的实际感情抒发。正因如此,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本课的阅读兴趣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较好地进行思考。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以学生的目光看待世界,看待生物繁殖的现象,进而将学生可以理解的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代入课文的学习中。围绕这一特点,可以进一步开展其他内容的补充学习,例如可以拓展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狼和小羊》等较为经典的故事。
2、通过多样化阅读教学模式,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教师可以采用“三步式阅读+疏导式提问法”阅读模式,即一是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二是要求学生读出情感;三是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此理清阅读文本的结构,掌握文章大意,然后设置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猴子捞月”这一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默读、快速读,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捞不起月亮呢,水里真的还有一个月亮吗?”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最终达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阅读模式,即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此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角色的话语、动作、心理活动,使其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进行思维的锻炼。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红头、青头和牛角色的扮演,使学生遵循文本给予的线索,探究文学形象,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目的。
3、强调阅读的接地气性,拉近阅读与生活距离。小学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寓阅读于生活,提高阅读的接地气性,拉近阅读与生活的距离。核心素养基础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活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阅读素材,丰富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认知,提高道德修养。比如,小学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描述自身的情绪情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带动阅读能力的提升。
结语
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明确以课文为拓展性阅读中心,以灵活思维为拓展性阅读的要点,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拓展和理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桂梅.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17.
[2]仇存玉.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8(12):7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
一、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有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将学生的知识面由书本知识扩充到课外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学生不断进行阅读活动,会驱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遨游,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同时,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能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学习作者的创作思路与技巧,进而带动语文水平的提升。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洞悉作者的创作意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正能量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水平。同时,阅读活动的进行,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洞悉作者的创作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要根据阅读心得和经验的积累,将创作思路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写作中,提升语言的表达方式,彰显作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困难
1、学生对于阅读训练的兴趣较低,无法在教学时进行额外的内容输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当前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由于现在的阅读教学以老师的内容输出为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体验和理解,学生作为接收方,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去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思想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一个过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对于阅读教学会出现抗拒,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而且教师所谓的“额外内容”,其实是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到位,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看作是基础教学之外的额外教学内容,而不是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2、当前培养方式下,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较少,基本上教师还是会选择应试教育,部分教师可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了解学生和课堂对于教师模式的反饋,以教师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学的状态。教师目前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努力。提高考试成绩就自然有一个效率的问题,学生小学课业负担较大,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考试技巧的掌握。教师的精力十分有限。因此,对于语文文章中所需要的理论内涵、由来、作用,都不能完整地进行教学,学生学到的是应付考试的技巧,对自己的提升也较小。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
1、以课文为拓展性阅读的中心。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以课文为主线与中心,开展针对性阅读,明确相关阅读的重要性,并通过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优化阅读效果。要围绕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进入文本情境中,令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进而明确情感的表达。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各类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根本上其实都是对感情的表达,如果没有感情与想象,单独的修辞手法则缺乏真实的意义,文字也会出现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现象。正因如此,在语文阅读与拓展阅读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这其中的情感。而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则是要在阅读中不断将想象与现实进行一定的结合、融合,令学生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各样的现实现象。以《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为例,课文中将蒲公英、苍耳、豌豆在生物界自然繁殖的方法比喻成植物妈妈与孩子,利用拟人手法将这些自然现象进行一定的感情形容与描写。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一般都会直白地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情感所在以及本课内容的实际感情抒发。正因如此,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本课的阅读兴趣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较好地进行思考。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以学生的目光看待世界,看待生物繁殖的现象,进而将学生可以理解的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代入课文的学习中。围绕这一特点,可以进一步开展其他内容的补充学习,例如可以拓展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狼和小羊》等较为经典的故事。
2、通过多样化阅读教学模式,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教师可以采用“三步式阅读+疏导式提问法”阅读模式,即一是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二是要求学生读出情感;三是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此理清阅读文本的结构,掌握文章大意,然后设置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猴子捞月”这一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默读、快速读,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捞不起月亮呢,水里真的还有一个月亮吗?”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最终达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境阅读模式,即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此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角色的话语、动作、心理活动,使其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进行思维的锻炼。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红头、青头和牛角色的扮演,使学生遵循文本给予的线索,探究文学形象,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目的。
3、强调阅读的接地气性,拉近阅读与生活距离。小学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寓阅读于生活,提高阅读的接地气性,拉近阅读与生活的距离。核心素养基础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活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阅读素材,丰富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认知,提高道德修养。比如,小学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描述自身的情绪情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带动阅读能力的提升。
结语
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明确以课文为拓展性阅读中心,以灵活思维为拓展性阅读的要点,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拓展和理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桂梅.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17.
[2]仇存玉.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8(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