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民居:执着于传统的古老建筑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ei313624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邓村是云南省云龙县的一个白族村落,因盛产食盐而被唐代樊绰的《云南志》所记载,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千年盐村。就像一切曾经繁荣过的地方一样,诺邓留下了值得人们凭吊和回味的遗产——民居。诺邓村有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的建筑,白族与汉族样式的传统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保存相当完整,其中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还有明代和元代的古建筑。更令人惊讶的是,整个村落竟然没有一座现代样式的建筑。它像一个未被打扰的桃花源,悄悄地藏匿在深山里。置身于此,令人有一种时光倒流,恍若隔世的感觉,像是重新发现了一种我们久违的传统,既陌生又熟悉。
  
  


  


  古朴天然的世俗空间
  
  诺邓的民居由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所构成。世俗空间是民居的主体,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人们在这里生死病死,享受天伦之乐,承受人间苦难,反映着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诺邓民居分东南与西北两片,依山而建,就像一幅立体的画。房子一家接着一家,前后人家的台阶接在一起,重重叠叠,错落有致。从高处人家的楼上可以看见低处人家房顶上的青瓦、屋檐和院子,沿着青石板的小路蜿蜒而上,路两旁都是大大小小的院落,充满了一种古朴清新的味道。
  从外看诺邓民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向外传达着主人的身份和名望。那一扇扇风雨侵蚀的旧式大门,或富丽堂皇,或质朴无华。有的曾是进士、举人的典雅宅第,大门的门柱上有精美的砖雕,可经风雨;门内有各式木雕,层层推进,古朴雅致,看得出旧时的风光。过去有身份的人家的大门多有当地官员与名人写的扁额,如“进士第”、“乐育英才”等。多数平民百姓的大门则显得朴素平实,但是门上贴对联和门神,平添几分喜庆的色彩。在历经百年后,大多数大门变成了黑红色,岁月爬过的痕迹依稀可见。
  进入诺邓民居的庭院,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喜悦。诺邓的民居样式较为丰富,有“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颗印”等,采纳了不同的文化要素。“四合五天井”的建筑样式仅有一处,那是所四面两层楼的瓦房,正房高大,一共三开,两边都是耳房,带一个很大的天井,四个房角还各有一个天井,有四到六个平方米,因此叫“四合五天井”。从小天井入大门,再进入了大天井,眼界一下开阔起来,天井里有苹果和花草,虽然是冬天,却满眼春色,它是诺邓最大的民居。“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一天井”的样式最为普遍,有的内部装饰也相当精美,如三滴水的屋面,有翅角斗拱,彩绘雕花。但大多数民居都实用朴素,由于受地势的影响,一般民居的占地面积都不算大。但是,一方不大的天空,几许高原的阳光就让小院生动起来,古色古香的木窗,青灰色的瓦楞,散发清香的柴禾,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一种本色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与自然与人性最贴近的原色,没有过分的修饰,没有过分的张扬,只有一种出自真实需要的表达。
  


  


   在世俗空间中,还存在着一类具有纪念性质的建筑,那就是牌坊,它记录和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功绩或所要倡导的思想。诺邓的“题名坊”就是诺邓黄家出了“祖孙进士”、“父子举人”后所修。牌坊用石头雕砌而成,前后都有一对石狮子,上有镂花梁柱瓦顶,下刻有功祖先的名衔,牌坊庄重典雅,简洁大方,反映了诺邓在历史上曾有过雁塔提名,留名千古的盛事,也可见当时对文章教化的重视。这些过眼云烟的繁华往事曾经就发生在这里。
  
  神祗护佑的神圣空间
  
  神圣空间是诺邓民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神圣的时刻与神灵沟通交流的场所,人们在这里沐浴神的光辉,享受精神生活,解除思想桎梏,反映了人们彼岸世界的追求和幻想。
  诺邓的神圣空间是以村落为中心建构的。在村里和村的周围,诺邓人和他们的祖先修筑了三十多个庙宇,守护着这个盐井之地,周围的寺庙都朝向村子,以示神灵对村子的保佑。
  在诺邓村的中心地带,有龙王庙,供奉着卤龙王(盐水龙王)以及龙王娘娘,龙王庙与盐井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是村里举行各种重大活动的中心。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十三的龙王会和不定期的井斋都是在这里举行。龙王庙高大讲究,梁柱和门额都是手工雕出来的,门额上高悬着一个扁额,上面用圆润的行书写着“利国利民”四个大字,大堂上供着龙王的牌位。龙王庙里的塑像已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破坏。在中心地带还有三崇庙,一共三开,供奉白族的民间神祗三崇、本主和九天圣母。从村里庙宇的布局可看出白族的本土信仰在诺邓发生最早,相关的建筑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
  在诺邓村边缘的五云首山,诺邓人建造了著名的玉皇阁建筑群,一个以道教为主体的庙宇,从山门到山顶,共大小九院,有玉皇阁、玄天宫、静室、真武殿、武庙、文庙等几十间殿堂。庙宇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布局精巧。庙内曾经供奉着玉皇大帝等道教的神祗,以及佛教和儒教的佛祖和圣人,可惜所有的神像已经被毁,从现存的玉皇阁顶的彩绘,不难想象玉皇阁当初的精美和壮丽。玉皇阁顶绘有二十八宿,象征苍穹的广阔无垠,神秘浩渺。图画色彩富丽明快,动物栩栩如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过去每年在这里都举行盛大的玉阁斗会。在村子周围的四山上还有香山寺、观音寺、王母寺,此外,还有城隍庙、财神殿、魁星阁、关圣庙等多处遗址。
  在诺邓,神庙与民居自然地融合在一个文化空间之中,神庙守护着这一方的百姓,这一方百姓供奉着这大大小小几十个神庙。每当某个神圣日子到来时,人们通过香火、仪式和祈祷,一个人神对话、人神同乐的盛大典礼,就把这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联系在一起了。
  
  诺邓人:古老传统的守望者
  
  你也许会说,诺邓民居是现代化大潮扫荡下的幸存者,它的存在是偶然的。然而,如果你与诺邓老人相处过,从他们那里知道一点诺邓的历史,你可能就会改变看法。
  首先,诺邓民居的保存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与当地的盐业兴衰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过去的一千年中,诺邓因盐而兴盛、繁华,曾经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云南边陲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经济文化大村。可以这样说,当周围的村庄还住在草房里的时候,诺邓人已住上了质量上乘、美观实用的青砖大瓦房。1949年以后,诺邓的盐业快速衰落,经济一落千丈,人员大量外迁。客观上,诺邓人再也没有大兴土木的实力了,由于前辈遗留的房产在质量和数量上基本能满足一部分家庭的需要,因此没有形成大量旧房拆毁重建的情况。
  其次,诺邓人受惠于祖先,因而珍视前人留下的传统。在诺邓,即使是一些新建的民居,人们依然喜欢按照传统的方法,用传统的材料和技术来设计和建造自己的新房。例如,“三坊一照壁”的样式仍然得宠,只是有的人在建新房时,觉得照壁太高,挡住了光线,室内采光不好,因此把照壁的高度减低了,但是总体上的样式还是传统的。
  诺邓人珍视传统还表现在对旧东西的保存,例如,我在诺邓村居然看到了老人们保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家庭分单,清代的结婚礼单以及民国时期的竜工身份证。
  这里的人们,对传统的一切有着近乎固执的执着,也许正因为此,这片古老村落,连同他们传承千年的古老传统,才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得以完整保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地处滇西的大理是一片令世人向往的土地,大理不仅有着风花雪月的自然美景,有南诏国、大理国的辉煌历史,还有散布于苍山洱海间,集白族文化与风情于一身的白族民居,它总让人们联想到高原的美丽、神奇与烂漫。      白族民居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凡到过大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苍山洱海之间耸立着的崇圣寺三塔、田园风光和绿树掩映中的白族民居。白族民居是大理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凝固的语言,它见证了白族人民艰辛和
期刊
历史悠久的傣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傣族最负盛名的民族传统舞蹈——孔雀舞,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象脚鼓舞,流传千年记载傣族历史“百科全书”的贝叶经……这些共同构成了傣族的民族“名片”,它们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走进泼水节幸福水中来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 是傣族的新年。它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
期刊
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街区、传统古村落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丽江古城享誉海内外的成功所在。自1986年被确立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丽江模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扬。结合丽江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情况,笔者走访了丽江古城保护问题的专家,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良文先
期刊
据云南峨山彝文古籍《洪水泛滥》记载,彝族共祖阿普笃慕生有六个儿子,后经六祖分支,逐渐形成武、乍、糯、恒、布、默六大古代彝族部落,繁衍成今天生活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各地的彝族,而峨山塔甸彝族为武、乍的后裔。在元朝文献中首次提到塔甸:“元宪宗六年(1256年),设嶍峨千户,辖怕念、俄爽、塔甸、洒冲甸四个百户所”。  “塔甸”是彝语的音译,意为“长满松树的坝子”,位于今云南峨山县西北部的高寒山区。塔甸
期刊
“没听过纳西古乐就不算到过丽江”。“乐器老,音乐老,人员老”的纳西乐队会用活化石般的音符引领你进入古人的艺术世界,让你领略音乐的世外桃源的圣景。这与一位神秘的策动者——宣科相关,他曾不无自豪地说:“没有我宣科,就没有今天的纳西古乐”。  谈到音乐,宣科显得神采奕奕,他说:“做喜欢的东西(音乐)会让我精神百倍。”明年是宣科的八十大寿,云南省政协等相关组织将为他庆祝三天,届时宣科还会指挥乐队演奏贝多芬
期刊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剑川景色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以风景名胜石宝山、石钟山石窟与木雕艺术著称于世。1996年文化部将剑川命名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        墨斗山的传说    剑川坝子四面环山,群山环绕的中心地带耸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山顶还有一座古塔。在青翠农田的映衬之下,显得特别突兀。远远望去,整个山形像一个平放在盆中央的“
期刊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现在真正传统的手工造纸术已基本绝迹。在玉龙雪山脚下,纳西族仍保留着一种古老的手工造纸方法;东巴文化被重新认识后,它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关于东巴纸,纳西族里流传着一句老话“没有东巴纸,就没有东巴经”,因为它承载着纳西族千年的文化。  东巴纸坊是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门店,整个古城只有三家,其纸坊的纸就是严格按照东巴传统造纸方法一张一张手工制作的。  东巴纸的原材料是丽
期刊
有这样一个“白银王国”,他们的古歌里唱:“金子黄铮铮,出在岩层里,银子白生生,出在岩层里。”然后,“我们的祖先沿着河,我们顺着江,大船顺河划,大船顺江漂,快把金和银,统统运西方。”接着,“他们又用金子打造了金柱,用银子打造了银柱,把混沌的天地撑开,还打造了金太阳和银月亮,以及满天的星星”,这样才让白天和黑夜有序更迭——“白天有太阳,夜里出月亮,高山和深谷,日夜亮堂堂:牯牛不打架,姑娘才出嫁,田水才
期刊
在大理秀丽的山川与奔腾的河流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变质岩、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等石资源。坚硬、冷漠且看似冥顽的石头,通过白族人民的巧手,赋予其灵气与情感。大理也流传着关于石头的许多动人传说,如大石庵观音负石阻兵、望夫云与海石螺等等,这些美丽的故事为大理石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使石头“活”起来,从而形成大理独特的石文化。世代与石相伴的大理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奏出了一曲摩崖石雕之歌。   
期刊
编者按:大理白族民居是我国民居建筑的奇葩。大理一直注重历史文脉的科学保护,不断强化对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民居的科学规划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而赋予了大理民居崭新的生命力。《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住房建设实用图集》的编纂、发行,就是大理保护传统民居的一项新的尝试。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图集的编纂者之一、著名的白族民居建筑专家张崇礼先生。    《中华民居》: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