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件小事让我对学生的教育有了崭新的认识,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笔者在分析学生心理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人本教育”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学生在尝试中成长,自己也在摸索中成熟。
关键词:重新审视;人文关怀;待进生;人本德育
一个班主任观念的改变也许会让很多学生都发生改变,一个学生的成长也许会让整个班级都改变。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很顺理成章的观点背后,却充满着改变观念的艰辛。以前我一直认为只要尽心的去开展工作了,学生到底如何,就得看他们个人的造化,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实在无能为力。我一直这么认为着,工作着,直到一天收到了这样一封学生来信——
老师:
展信HAPPY!在这里我提前感谢您,下学期我有可能不来了,我不来读书,对于班级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吧!在这里如果觉得我说错了您一定要原谅我。我有时敬您,但有时又恨您。我认为您不是我们这些所谓“坏学生”的好朋友。您有些事似乎做得太绝了,我知道我以学生的身份说您是不对的,况且您还是我们的长辈,但像有些事情您又何必捉着不放呢?您完全可以睁一眼、闭一眼啊,您这样做肯定会引起我们这些“坏学生”对您的反感,甚至会恨您。
老师,我在班里大概再待一个礼拜时间,您放心我不会惹事情,我不想再让您为我操心。如果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找我,我也想为班级做一些事,这样也许还能弥补我对班级荣誉所造成的损害。我会做好的,于老师,上面都是我的真心话,如果说错了,你就当我没说过。老师,再次感谢你对我一直的关心。
您的学生:董健
2012/10/20
一、 十字路口
董健同学在班中一直是一个让老师、同学比较头疼的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时有发生,他身上的确有很多的缺点,与其他同学比较的确不是一个“好学生”。此时的他,犹如一位徘徊在十字路口的迷惘少年!
二、 事出有因
董健同学为什么会犯这么多错误?难道他的本性真的如此恶劣吗?其实,这一切事出有因:
(一) 缺少家庭关爱而形成的一种逆反心理
小学的时候董健的父母常在外做生意,他一直跟随爷爷奶奶,加上父亲所受的教育有限,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心灵的沟通。因此董健同学对长辈、老师尤其是对家长型的班主任比较仇视。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信任,所以遇到事情都想自己独立解决,有时甚至带着一种报复的心理。
(二) 哥兒们义气下的随众心理
因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所以董建对同龄人尤其是有相同或者类似遭遇的同学就有一种依赖感,为了更快融入新集体,为了避免其他同学的排挤,如同学需要他帮忙或让他解决一些纠纷,他就喜欢冲在最前头,有时明知不对,碍于面子也总是以别人喜恶作为行事准则而不推脱,于是总是错误缠身、麻烦不断。这种“随众心理”从董健入学以来就对他影响一直较深。
(三) 班主任“恨铁不成钢”下的失落心理
很多班主任都是从开始的满腔热情到最后心灰意冷,总觉得对这些学生我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却没有收获,在与学生的“较量”中慢慢失去了耐心,以致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对这些学生采用了另外的标尺。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个变化是相当敏感的,他们会觉得老师对他不公平,董健同学可谓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三、 印象中的董健
的确是个“坏家伙”,有些行为让一些在班级中表现良好的同学难以接受。如向同学借钱不还,好多同学多次向我提出要求学校开除他,否则他们下学期要换班。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说句实在话,教书育人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并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况且他身上还有许多的闪光点:他写的字是班级男同学中最工整、最漂亮的;他很聪明,作业也能及时完成,学习成绩在班里男同学中一直位居中等以上;他平时对老师也比较尊重,在课外总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心胸也比较开阔。我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过去,我曾经不也是一个老师眼中不守规矩的学生吗?我也很调皮、捣蛋,我自己也经历过一个比较灰色的中学时代,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允许他犯我曾经也犯过的类似错误呢?总的看来他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四、 自我反思
为了整个班级,也为了自己能顺利的开展班级工作,我曾经一度想建议学校让董健转学,特别是很多学生向我“上书”的时候,这种想法尤其强烈,“下学期报到的时候我不接受他了”这个想法跃然而出。但是当我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矛盾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找到学校领导和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同他们探讨我所遇到的困惑,也通过网络查询了大量相关资料,这个过程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觉得董健同学之所以出现了今天这个状况与我的工作有莫大的关系,于是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
(一) 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关心
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我呢?平时对学生我只在犯错误时找他们谈心,且基本上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过来人的身份语重心长、居高临下的与他谈话,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在与董健同学的交往中我逐渐明白了一点,关心和爱护应该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是自发的。在很多时候把我自己的分内工作当成了对学生的一种关心和爱护。
(二) 缺乏循序渐进的工作耐心
我总觉得找他谈过三次或者五次话,他应该知道我用心的良苦了。可他怎么没有我预想中的改变呢?谈话的次数越来越少,谈话的时间越来越短,谈话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我的这种心态给他的心理压力也必定越来越大,他在最需要指点迷津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它给我的提示是:教育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待进生应该运用“春风细雨”慢慢渗透,想通过下猛料一蹴而就则会欲速而不达。班主任必须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很多时候我只重视自己的心理感受,常埋怨现在的学生素质太差,埋怨教育难度太大,却很少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尤其是忽略了自己工作上的耐心。 (三) 威严让我失去了平常心
在我的班级管理观念中,一直认为班主任的威严是最重要的,然而当我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后,我的观念逐渐转变了深深感到威严使我与那些经常犯错的同学的距离越来越疏远,他们不敢把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我分享,当遇到困难挫折尤其是在犯错之后,也不会与我交流。在这种状态下,我的教育又怎么可能打动他们呢?董健同学选择用书信的形式跟我交流不正是说明了这点?反思自己的过去,我对“严”的尺寸把握上出现了问题。
五、 对策
了解了董健同学的心理状况,反思了自己工作中的失误,我必须直面摆在眼前的现状,我得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做法,只有如此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我对董健同学的工作在那一天重新开始,针对他的实际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树立正确的“威信”观念
班主任如何在班级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手段可以多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的情感,这些都可以打动我们的学生。爱在细微处,才能真正“征服”学生的心。
本学期我和董健同学定了一条“君子协定”,我俩在一星期内必须谈话两次,这种谈话是拉家常式的,内容轻松,形式自由。和他的谈话基本上是在操场的草坪上进行的,我们坐在草坪上可以敞开胸怀谈我们俩感兴趣的话题,没有任何拘束。打这以后,他跟我的距离近了,逐渐愿意开始跟我进行直接交流,而对我跟他说的话,也越来越信服。
(二) 心中有信心,工作更耐心
中学生的可塑造性很强,班主任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只要有恰当的方法,教育是能成功的。由此看来,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但是对自己的工作,更重要是对我们的学生。一旦班主任对学生失去教育信心,那么我们很多学生的行为必然会变本加厉,形成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所以在教育董健这样的待进生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他们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指定转化方案。而不能带着过高的期望,更不可揠苗助长。给学生的目标应该是學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的可行性目标,本学期,从一开始就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开展工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断断续续。
(三) 尊重信任,促其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植学生的自尊心有多重要!充分信任我们的学生是培养他们自尊心的一剂良药。
(四) 有的放矢,重扬少抑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肯定,而待进生由于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他们的缺点很多时候掩盖了他们的成绩。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教育的反面材料,待进生觉得自己努力了,却不能获得突出成绩,因而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自卑感慢慢取代了自信,因此对待进生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在与其交流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肯定他们,多鼓励他们。同时表扬他们的进步必须有一个融洽的环境,公开的表扬效果往往远远大于私底下的个别表扬。董建同学的改变,我得益于这个方法。
六、 山穷水尽还有路,柳暗花明终见村
一切的变化都在悄然进行着,很多任课老师跟我反映现在我们班比上学期有了明显的改进,其实这个改变与董健这样的问题同学的改变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学期董健同学没有任何重大的违纪行为;他参加的集体活动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他的影响下,许多日常行为有缺点的同学都有了明显改进。本学期班级面貌诚如许多任课老师评价的那样:有了极大的变化!在校体育艺术节上班级获得团体第五名,教室被评为“四星级”教室,校大合唱中获得团体第三名。
我经常在想,也许以后董健同学还会犯一些错,但错误肯定是暂时的,只要我有一颗宽容的心,结合他的实际,耐心的帮助他,他肯定能做得比现在还好。每当看到他现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面貌,我内心有一种压抑不住的高兴,但同时也为当初有想开除这个待进生的想法而惭愧和自责。因为我差点犯了一个这辈子几乎无法弥补的错误。
董健同学在慢慢的成长着,而我自己呢,不也正在慢慢成长着吗?为什么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尝试其他的方式呢?其实,有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就可能会带来海阔天空的境界。这是董健同学的一封信带给我的一点启发。
[注]董健同学现已去当兵,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且在部队表现良好,受到领导及战友的一致好评,我们还经常通电话联系,就像朋友一样。(文中名字为化名)
参考文献:
[1]廖信山.少点“心罚”,多点“心爱”——做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J].湖南省隆回县第十中学.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于艳林,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桐庐富春高级中学。
关键词:重新审视;人文关怀;待进生;人本德育
一个班主任观念的改变也许会让很多学生都发生改变,一个学生的成长也许会让整个班级都改变。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很顺理成章的观点背后,却充满着改变观念的艰辛。以前我一直认为只要尽心的去开展工作了,学生到底如何,就得看他们个人的造化,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实在无能为力。我一直这么认为着,工作着,直到一天收到了这样一封学生来信——
老师:
展信HAPPY!在这里我提前感谢您,下学期我有可能不来了,我不来读书,对于班级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吧!在这里如果觉得我说错了您一定要原谅我。我有时敬您,但有时又恨您。我认为您不是我们这些所谓“坏学生”的好朋友。您有些事似乎做得太绝了,我知道我以学生的身份说您是不对的,况且您还是我们的长辈,但像有些事情您又何必捉着不放呢?您完全可以睁一眼、闭一眼啊,您这样做肯定会引起我们这些“坏学生”对您的反感,甚至会恨您。
老师,我在班里大概再待一个礼拜时间,您放心我不会惹事情,我不想再让您为我操心。如果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找我,我也想为班级做一些事,这样也许还能弥补我对班级荣誉所造成的损害。我会做好的,于老师,上面都是我的真心话,如果说错了,你就当我没说过。老师,再次感谢你对我一直的关心。
您的学生:董健
2012/10/20
一、 十字路口
董健同学在班中一直是一个让老师、同学比较头疼的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时有发生,他身上的确有很多的缺点,与其他同学比较的确不是一个“好学生”。此时的他,犹如一位徘徊在十字路口的迷惘少年!
二、 事出有因
董健同学为什么会犯这么多错误?难道他的本性真的如此恶劣吗?其实,这一切事出有因:
(一) 缺少家庭关爱而形成的一种逆反心理
小学的时候董健的父母常在外做生意,他一直跟随爷爷奶奶,加上父亲所受的教育有限,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心灵的沟通。因此董健同学对长辈、老师尤其是对家长型的班主任比较仇视。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信任,所以遇到事情都想自己独立解决,有时甚至带着一种报复的心理。
(二) 哥兒们义气下的随众心理
因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所以董建对同龄人尤其是有相同或者类似遭遇的同学就有一种依赖感,为了更快融入新集体,为了避免其他同学的排挤,如同学需要他帮忙或让他解决一些纠纷,他就喜欢冲在最前头,有时明知不对,碍于面子也总是以别人喜恶作为行事准则而不推脱,于是总是错误缠身、麻烦不断。这种“随众心理”从董健入学以来就对他影响一直较深。
(三) 班主任“恨铁不成钢”下的失落心理
很多班主任都是从开始的满腔热情到最后心灰意冷,总觉得对这些学生我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却没有收获,在与学生的“较量”中慢慢失去了耐心,以致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对这些学生采用了另外的标尺。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个变化是相当敏感的,他们会觉得老师对他不公平,董健同学可谓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三、 印象中的董健
的确是个“坏家伙”,有些行为让一些在班级中表现良好的同学难以接受。如向同学借钱不还,好多同学多次向我提出要求学校开除他,否则他们下学期要换班。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说句实在话,教书育人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并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况且他身上还有许多的闪光点:他写的字是班级男同学中最工整、最漂亮的;他很聪明,作业也能及时完成,学习成绩在班里男同学中一直位居中等以上;他平时对老师也比较尊重,在课外总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心胸也比较开阔。我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过去,我曾经不也是一个老师眼中不守规矩的学生吗?我也很调皮、捣蛋,我自己也经历过一个比较灰色的中学时代,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允许他犯我曾经也犯过的类似错误呢?总的看来他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四、 自我反思
为了整个班级,也为了自己能顺利的开展班级工作,我曾经一度想建议学校让董健转学,特别是很多学生向我“上书”的时候,这种想法尤其强烈,“下学期报到的时候我不接受他了”这个想法跃然而出。但是当我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矛盾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找到学校领导和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同他们探讨我所遇到的困惑,也通过网络查询了大量相关资料,这个过程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觉得董健同学之所以出现了今天这个状况与我的工作有莫大的关系,于是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
(一) 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关心
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我呢?平时对学生我只在犯错误时找他们谈心,且基本上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过来人的身份语重心长、居高临下的与他谈话,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在与董健同学的交往中我逐渐明白了一点,关心和爱护应该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是自发的。在很多时候把我自己的分内工作当成了对学生的一种关心和爱护。
(二) 缺乏循序渐进的工作耐心
我总觉得找他谈过三次或者五次话,他应该知道我用心的良苦了。可他怎么没有我预想中的改变呢?谈话的次数越来越少,谈话的时间越来越短,谈话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我的这种心态给他的心理压力也必定越来越大,他在最需要指点迷津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它给我的提示是:教育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待进生应该运用“春风细雨”慢慢渗透,想通过下猛料一蹴而就则会欲速而不达。班主任必须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很多时候我只重视自己的心理感受,常埋怨现在的学生素质太差,埋怨教育难度太大,却很少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尤其是忽略了自己工作上的耐心。 (三) 威严让我失去了平常心
在我的班级管理观念中,一直认为班主任的威严是最重要的,然而当我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后,我的观念逐渐转变了深深感到威严使我与那些经常犯错的同学的距离越来越疏远,他们不敢把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我分享,当遇到困难挫折尤其是在犯错之后,也不会与我交流。在这种状态下,我的教育又怎么可能打动他们呢?董健同学选择用书信的形式跟我交流不正是说明了这点?反思自己的过去,我对“严”的尺寸把握上出现了问题。
五、 对策
了解了董健同学的心理状况,反思了自己工作中的失误,我必须直面摆在眼前的现状,我得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做法,只有如此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我对董健同学的工作在那一天重新开始,针对他的实际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树立正确的“威信”观念
班主任如何在班级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手段可以多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的情感,这些都可以打动我们的学生。爱在细微处,才能真正“征服”学生的心。
本学期我和董健同学定了一条“君子协定”,我俩在一星期内必须谈话两次,这种谈话是拉家常式的,内容轻松,形式自由。和他的谈话基本上是在操场的草坪上进行的,我们坐在草坪上可以敞开胸怀谈我们俩感兴趣的话题,没有任何拘束。打这以后,他跟我的距离近了,逐渐愿意开始跟我进行直接交流,而对我跟他说的话,也越来越信服。
(二) 心中有信心,工作更耐心
中学生的可塑造性很强,班主任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只要有恰当的方法,教育是能成功的。由此看来,作为班主任,我们有必要树立做好班主任的信心,不但是对自己的工作,更重要是对我们的学生。一旦班主任对学生失去教育信心,那么我们很多学生的行为必然会变本加厉,形成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所以在教育董健这样的待进生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他们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别指定转化方案。而不能带着过高的期望,更不可揠苗助长。给学生的目标应该是學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的可行性目标,本学期,从一开始就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开展工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断断续续。
(三) 尊重信任,促其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植学生的自尊心有多重要!充分信任我们的学生是培养他们自尊心的一剂良药。
(四) 有的放矢,重扬少抑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肯定,而待进生由于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他们的缺点很多时候掩盖了他们的成绩。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教育的反面材料,待进生觉得自己努力了,却不能获得突出成绩,因而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自卑感慢慢取代了自信,因此对待进生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在与其交流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肯定他们,多鼓励他们。同时表扬他们的进步必须有一个融洽的环境,公开的表扬效果往往远远大于私底下的个别表扬。董建同学的改变,我得益于这个方法。
六、 山穷水尽还有路,柳暗花明终见村
一切的变化都在悄然进行着,很多任课老师跟我反映现在我们班比上学期有了明显的改进,其实这个改变与董健这样的问题同学的改变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学期董健同学没有任何重大的违纪行为;他参加的集体活动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他的影响下,许多日常行为有缺点的同学都有了明显改进。本学期班级面貌诚如许多任课老师评价的那样:有了极大的变化!在校体育艺术节上班级获得团体第五名,教室被评为“四星级”教室,校大合唱中获得团体第三名。
我经常在想,也许以后董健同学还会犯一些错,但错误肯定是暂时的,只要我有一颗宽容的心,结合他的实际,耐心的帮助他,他肯定能做得比现在还好。每当看到他现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面貌,我内心有一种压抑不住的高兴,但同时也为当初有想开除这个待进生的想法而惭愧和自责。因为我差点犯了一个这辈子几乎无法弥补的错误。
董健同学在慢慢的成长着,而我自己呢,不也正在慢慢成长着吗?为什么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尝试其他的方式呢?其实,有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就可能会带来海阔天空的境界。这是董健同学的一封信带给我的一点启发。
[注]董健同学现已去当兵,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且在部队表现良好,受到领导及战友的一致好评,我们还经常通电话联系,就像朋友一样。(文中名字为化名)
参考文献:
[1]廖信山.少点“心罚”,多点“心爱”——做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J].湖南省隆回县第十中学.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陶继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于艳林,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桐庐富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