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园集体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来激发幼儿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寻求答案。有效提问对提高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表达等能力都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提问;有效性;名画欣赏
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探索,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问题提的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而无效的提问将使幼儿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极大地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明确目的,巧设提问
我们感到,提问的关键,是引发幼儿思考的关键。因此,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作品内容,做到提问的目的性,突出重难点,达到影像思维与语言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欣赏作品的表现形式的目的为例:
如马蒂斯的《国王的悲伤》,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刀锋在绘纸上自由游走,伸展有度,毫不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但画家通过黑、白、绿、黄和红、蓝色块及线条的并置与对比,表达出自己愉快欢乐的心情。大小相间的黄色树叶飘落满地,描绘出了一幅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油画时是这样引导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这幅画很美,非常漂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幼儿:这幅画有很多漂亮的颜色。教师:在画面上有哪些颜色?幼儿:黑色、红色、蓝色、白色、绿色、黄色。教师:他们在画面什么位置?幼儿:左下角是绿色,背景是蓝色,前面的是黑色,白色在旁边,黄色在最下面。教师:红色、黄色是什么色调的?其他色是什么色调的?幼儿:红色、黄色是暖色调的,其他色是冷色调的。教师:作者在这幅画的背景上运用了暖色调,在其他地方则运用了冷色调,这说说他是采用了这种冷暖色调对比的方法来展示作品的。
……
色彩常被人称之为“语言感情”,具有一定的意义象征和情感作用。像马蒂斯的《国王的悲伤》一样,许多美术大师的作品如梵高的《星月夜》、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等,最给力的语言就是颜色。他们或颜色鲜艳,或冷暖色调搭配,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诠释着画家对美的理解,并给予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慰藉。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此类作品时,可将重点作为色彩的运用,以“在画面上有哪些颜色?”“你是否喜欢这些颜色,为什么?”“看到这些颜色,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等问题进行提问,帮助幼儿一点点建立起“色彩”这一要素的经验,提高审美感受及表现能力。
二、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要让名画欣赏活动真正活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角。那么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呢?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关键是问题设计要从幼儿的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太深,幼儿百思不得其解,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太浅,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幼儿凭条件反射就能作答的问题,只会助长他们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有位教育家说过:“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提问也应该是这样,只有在幼儿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使幼儿进行类推、联想进而获得答案。如毕加索作品《镜前少女》,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在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画上都有什么颜色?”“你喜欢哪样东西的颜色?为什么?”“画面上都有哪些形状呢?这些形状像什么?”“大家仔细看看这幅画,画中的人在干什么呀?”教师通过“迂回包抄”、旁敲侧击,为幼儿提供了另一种思维途径,触发了他们原有的记忆和思维,从而达到了融会贯通。这样通过逐步揭开难点部分的神秘面纱,化难为易,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多角度设疑,多元开放式提问
教师要多角度地选择和设计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提问,而不是单一的、封闭性的问题。开放式提问,没有标准答案,不受情节和语言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思维空间和创造性想象,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寻找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提高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如欣赏乔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时,让幼儿说说“星期天的时候你会干些什么?你会在什么样天气的时候出去?你的心情会怎样?”等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类问题看似难度不大,但重在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总结,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多维度思考,避免单一练说产生乏味或消极情绪而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一些幼儿能听懂并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使他们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动力。这样,在大家一起谈论的过程中,无意间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转移了那些学起来有困难的幼儿的恐惧心理。
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一定的意图,教师要做到心如明镜,正确把握提问的方式。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提问才会掷地有声,才会有效。有效的提问,犹如水中投石,能激起幼儿心中的层层涟漪。“画无成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巧设疑、巧提问,使其课堂笼罩在疑问的“烟雾”中,虽虚无缥缈,却稀奇诱人,能让幼儿在这烟雾中求寻答案并获得成功的快感。课堂提问是名画欣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启幼儿思维、提升欣赏能力、掌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活动,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活动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名画欣赏活动的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更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幼儿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只要我们认真准备、潜心钻研,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幼儿精彩纷呈的回答,让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马阿芬.浅谈名画欣赏活动中的提问重点[J].幼儿教育,2009(6).
[2]陆华英.浅谈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4(10).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湖苑幼儿园)
关键词:教师提问;有效性;名画欣赏
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探索,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问题提的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而无效的提问将使幼儿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极大地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明确目的,巧设提问
我们感到,提问的关键,是引发幼儿思考的关键。因此,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作品内容,做到提问的目的性,突出重难点,达到影像思维与语言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欣赏作品的表现形式的目的为例:
如马蒂斯的《国王的悲伤》,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刀锋在绘纸上自由游走,伸展有度,毫不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但画家通过黑、白、绿、黄和红、蓝色块及线条的并置与对比,表达出自己愉快欢乐的心情。大小相间的黄色树叶飘落满地,描绘出了一幅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油画时是这样引导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这幅画很美,非常漂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幼儿:这幅画有很多漂亮的颜色。教师:在画面上有哪些颜色?幼儿:黑色、红色、蓝色、白色、绿色、黄色。教师:他们在画面什么位置?幼儿:左下角是绿色,背景是蓝色,前面的是黑色,白色在旁边,黄色在最下面。教师:红色、黄色是什么色调的?其他色是什么色调的?幼儿:红色、黄色是暖色调的,其他色是冷色调的。教师:作者在这幅画的背景上运用了暖色调,在其他地方则运用了冷色调,这说说他是采用了这种冷暖色调对比的方法来展示作品的。
……
色彩常被人称之为“语言感情”,具有一定的意义象征和情感作用。像马蒂斯的《国王的悲伤》一样,许多美术大师的作品如梵高的《星月夜》、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等,最给力的语言就是颜色。他们或颜色鲜艳,或冷暖色调搭配,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诠释着画家对美的理解,并给予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慰藉。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此类作品时,可将重点作为色彩的运用,以“在画面上有哪些颜色?”“你是否喜欢这些颜色,为什么?”“看到这些颜色,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等问题进行提问,帮助幼儿一点点建立起“色彩”这一要素的经验,提高审美感受及表现能力。
二、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要让名画欣赏活动真正活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角。那么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呢?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关键是问题设计要从幼儿的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太深,幼儿百思不得其解,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太浅,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幼儿凭条件反射就能作答的问题,只会助长他们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有位教育家说过:“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提问也应该是这样,只有在幼儿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使幼儿进行类推、联想进而获得答案。如毕加索作品《镜前少女》,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在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画上都有什么颜色?”“你喜欢哪样东西的颜色?为什么?”“画面上都有哪些形状呢?这些形状像什么?”“大家仔细看看这幅画,画中的人在干什么呀?”教师通过“迂回包抄”、旁敲侧击,为幼儿提供了另一种思维途径,触发了他们原有的记忆和思维,从而达到了融会贯通。这样通过逐步揭开难点部分的神秘面纱,化难为易,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多角度设疑,多元开放式提问
教师要多角度地选择和设计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提问,而不是单一的、封闭性的问题。开放式提问,没有标准答案,不受情节和语言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思维空间和创造性想象,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寻找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提高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如欣赏乔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时,让幼儿说说“星期天的时候你会干些什么?你会在什么样天气的时候出去?你的心情会怎样?”等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类问题看似难度不大,但重在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总结,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多维度思考,避免单一练说产生乏味或消极情绪而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一些幼儿能听懂并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使他们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动力。这样,在大家一起谈论的过程中,无意间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转移了那些学起来有困难的幼儿的恐惧心理。
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一定的意图,教师要做到心如明镜,正确把握提问的方式。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提问才会掷地有声,才会有效。有效的提问,犹如水中投石,能激起幼儿心中的层层涟漪。“画无成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巧设疑、巧提问,使其课堂笼罩在疑问的“烟雾”中,虽虚无缥缈,却稀奇诱人,能让幼儿在这烟雾中求寻答案并获得成功的快感。课堂提问是名画欣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启幼儿思维、提升欣赏能力、掌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活动,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活动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名画欣赏活动的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更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幼儿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只要我们认真准备、潜心钻研,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幼儿精彩纷呈的回答,让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马阿芬.浅谈名画欣赏活动中的提问重点[J].幼儿教育,2009(6).
[2]陆华英.浅谈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4(10).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湖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