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良好的盥洗习惯,可以保障幼儿身体健康。看似简单而平凡的盥洗活动却蕴含着很多学问。我们充分挖掘盥洗环节的教育资源,为幼儿良好洗手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洗手习惯;幼儿经验;自主管理
引言:
培养良好的盥洗习惯,可以保障幼儿身体健康。一日生活中,看似简单而平凡的盥洗环节蕴含着很多的学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它的重复性、频繁性、简单性,时常忽略它的教育价值,荒于对它的管理与经营。自课程游戏化实施和推进以来,我园秉承“一日活动皆是课程”的理念,充分挖掘幼儿园盥洗环节的教育资源,让班级管理的自主权更多的回到孩子手中,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和孩子们自觉、自愿地认真洗手。
第一步:基于儿童视角,重构经验,让孩子愿意做
现场:在班级的日常,很多孩子不喜欢洗手。据调查后了解到,便后经成人提醒洗手的孩子占42 %;便前不洗手的占100%。即便是被告知手脏时也是不情愿的进入盥洗室,打开水龙头马马虎虎冲淋一下,不专心。洗手用时一般为10秒钟,最短的是5秒钟。
思与行:儿童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世界有独特的看法,他们的精神世界的丰满程度,都是成人忘尘莫及的。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逐渐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发现他们“不喜欢洗手”背后的秘密。于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聊聊不喜欢洗手的原因,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困惑。
有的说:“每时每刻都要洗手,真的很烦哎!”
有的说:“在吃饭前,妈妈一定要让我洗手,可是我用勺子吃饭,手怎么会脏呢? ”
有的说:“小便过后就是玩游戏,不吃东西就不用洗手啦。” … …
“一点都不脏嘛”,是来自孩子内心的声音。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地了解细菌的产生过程,我用买来了切片面包,让不洗手的宝宝去摸一摸,然后用塑料袋密封起来。过几天,面包上就长出灰灰的毛。孩子们顿悟:细菌真的好小,我们根本就看不到! 那么细菌到底长啥样呢? 他们找来了显微镜一探究竟。好神奇!细菌有的像蚯蚓、波浪、太空船……孩子们把细菌都画出来,通过《一点都不脏嘛》《细菌大作战》等书籍的阅读活动,引发对“为什么要洗手?洗手有什么好处?不洗手会如何?”等驱动性问题的思考,重构孩子已有经验:“如果经常不洗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细菌藏在我们手心里。”明白了洗手对身体的重要性,孩子自觉洗手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第二步:追随儿童兴趣,唤醒意识,让孩子积极做
现场:“洗手的秘密”吸引了大部分孩子,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洗手?我们一天要洗多少次手呢?怎么才能把手上的细菌都洗掉?洗多少时间?”为此,我们创设了问题箱和互动墙,希望收集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思与行:我们成立项目组,5名幼儿成为项目组成员。通过小记者采访的方法进行大调查,被访问的对象可以是保健医生、保育员阿姨、食堂人员。通过采访,孩子们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去超市或商场购物后,打扫完卫生,摸过钱币,使用手机、电脑、鼠标后,接触过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后;打喷嚏捂住口鼻后要洗手……看来一天中需要洗手的情况还真不少。那么,在幼儿园里我们一天大约要洗多少次手呢?为了让孩子们能更直观且科学地使用统计方法,我们准备了相同规格的乐高积木供孩子们表征他们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们在园洗手的次数约为10次。我们给予这样的支持是基于对数学领域中统计核心经验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梳理和运用信息能力得到了培养,勤洗手的意识大大增强。
第三步:了解思维特点,直观动作,让孩子学着做
现场:冲洗不仔细,留有肥皂沫;不知道洗手背;涂抹肥皂前,要关掉水龙头吗?抹好肥皂的手再次打开水龙头,上面就会留有肥皂沫的残留。等手洗好关上水龙头,手又脏了。
思与行:分析看到的实践过程,考虑幼儿真正的需要、兴趣点和可发展的空间,我们将幼儿洗手的环节进一步细化,详细到每一个动作,并创编《洗手歌》,借助视频再现洗手环节,让幼儿理解更为清晰和具体。说做一体的学习策略,让原本“乏味”的事变得有趣起来,孩子们明确了洗手步骤,良好的洗手行为习惯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到自然提升。
第四步:引发群体意识,互助合作,让孩子自觉做
现场:每当洗手时,盥洗室里就会传来嬉笑声、吵闹声、告状声……孩子们不是衣服袖子弄湿了,就是某某小朋友插队了,相互推挤了,要不就是几个人在盥洗室里玩水不出来等。教师多次引导教育,收效甚微。
思与行: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若完全放手不管,让他们自行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可能会出现幼儿表面上理解了活动的意义及规则,而实际行动却与之脱节,甚至出现脱离规范的行为。为让孩子成为“洗手”活动的决策者,“赋权”让他们主宰自己的活动,我们鼓励过“小组会议桌”的形式,共同讨论商定洗手规则,如节约用水、排队洗手、把水甩在水池里、保持衣物和地面的整洁等。孩子自己达成的规则就更愿意遵守。
第五步:学习自我管理,适宜评价,让孩子乐意做
现场:点心前孩子们在盥洗室内洗手,不一会儿传来了哭声,寻声一看只见乐乐摔倒在地,正在哭泣。原来是“卫生员”昊昊推了她。昊昊理直气壮地说:“乐乐把水龙头开得好大,地板全湿了,还溅湿了我的衣服。”
思与行:出于让幼儿在管理、监督的工作中巩固对洗手规则的认识,我们在班里增设“卫生员”岗位,但在实際工作中演变成了“纪律管理员”“卫生监督员”,造成幼儿之间的不平等,洗手“争吵”风波就会时有发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孩子的世界是孩子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当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原则性错误,这时需要仔细品味陈老的“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于是,我们用文字、照片、视频记录幼儿的盥洗情况,将良好的盥洗表现与幼儿分享,帮助幼儿认可、回顾和重新识别自己的经验。
为让幼儿感受到来自集体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在班里增设“你做到了吗”生活区域,尝试一日生活的全面自理自主,密切观察幼儿的反应,对幼儿洗手的兴趣、需要、习惯进行阶段性评估。我们避免不顾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幼儿,允许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事实证明,带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方面的价值,幼儿洗手时就会有自我负责、自我协调的可能性。
关键词:洗手习惯;幼儿经验;自主管理
引言:
培养良好的盥洗习惯,可以保障幼儿身体健康。一日生活中,看似简单而平凡的盥洗环节蕴含着很多的学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它的重复性、频繁性、简单性,时常忽略它的教育价值,荒于对它的管理与经营。自课程游戏化实施和推进以来,我园秉承“一日活动皆是课程”的理念,充分挖掘幼儿园盥洗环节的教育资源,让班级管理的自主权更多的回到孩子手中,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和孩子们自觉、自愿地认真洗手。
第一步:基于儿童视角,重构经验,让孩子愿意做
现场:在班级的日常,很多孩子不喜欢洗手。据调查后了解到,便后经成人提醒洗手的孩子占42 %;便前不洗手的占100%。即便是被告知手脏时也是不情愿的进入盥洗室,打开水龙头马马虎虎冲淋一下,不专心。洗手用时一般为10秒钟,最短的是5秒钟。
思与行:儿童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世界有独特的看法,他们的精神世界的丰满程度,都是成人忘尘莫及的。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逐渐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发现他们“不喜欢洗手”背后的秘密。于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聊聊不喜欢洗手的原因,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困惑。
有的说:“每时每刻都要洗手,真的很烦哎!”
有的说:“在吃饭前,妈妈一定要让我洗手,可是我用勺子吃饭,手怎么会脏呢? ”
有的说:“小便过后就是玩游戏,不吃东西就不用洗手啦。” … …
“一点都不脏嘛”,是来自孩子内心的声音。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地了解细菌的产生过程,我用买来了切片面包,让不洗手的宝宝去摸一摸,然后用塑料袋密封起来。过几天,面包上就长出灰灰的毛。孩子们顿悟:细菌真的好小,我们根本就看不到! 那么细菌到底长啥样呢? 他们找来了显微镜一探究竟。好神奇!细菌有的像蚯蚓、波浪、太空船……孩子们把细菌都画出来,通过《一点都不脏嘛》《细菌大作战》等书籍的阅读活动,引发对“为什么要洗手?洗手有什么好处?不洗手会如何?”等驱动性问题的思考,重构孩子已有经验:“如果经常不洗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细菌藏在我们手心里。”明白了洗手对身体的重要性,孩子自觉洗手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第二步:追随儿童兴趣,唤醒意识,让孩子积极做
现场:“洗手的秘密”吸引了大部分孩子,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洗手?我们一天要洗多少次手呢?怎么才能把手上的细菌都洗掉?洗多少时间?”为此,我们创设了问题箱和互动墙,希望收集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思与行:我们成立项目组,5名幼儿成为项目组成员。通过小记者采访的方法进行大调查,被访问的对象可以是保健医生、保育员阿姨、食堂人员。通过采访,孩子们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去超市或商场购物后,打扫完卫生,摸过钱币,使用手机、电脑、鼠标后,接触过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后;打喷嚏捂住口鼻后要洗手……看来一天中需要洗手的情况还真不少。那么,在幼儿园里我们一天大约要洗多少次手呢?为了让孩子们能更直观且科学地使用统计方法,我们准备了相同规格的乐高积木供孩子们表征他们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们在园洗手的次数约为10次。我们给予这样的支持是基于对数学领域中统计核心经验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梳理和运用信息能力得到了培养,勤洗手的意识大大增强。
第三步:了解思维特点,直观动作,让孩子学着做
现场:冲洗不仔细,留有肥皂沫;不知道洗手背;涂抹肥皂前,要关掉水龙头吗?抹好肥皂的手再次打开水龙头,上面就会留有肥皂沫的残留。等手洗好关上水龙头,手又脏了。
思与行:分析看到的实践过程,考虑幼儿真正的需要、兴趣点和可发展的空间,我们将幼儿洗手的环节进一步细化,详细到每一个动作,并创编《洗手歌》,借助视频再现洗手环节,让幼儿理解更为清晰和具体。说做一体的学习策略,让原本“乏味”的事变得有趣起来,孩子们明确了洗手步骤,良好的洗手行为习惯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到自然提升。
第四步:引发群体意识,互助合作,让孩子自觉做
现场:每当洗手时,盥洗室里就会传来嬉笑声、吵闹声、告状声……孩子们不是衣服袖子弄湿了,就是某某小朋友插队了,相互推挤了,要不就是几个人在盥洗室里玩水不出来等。教师多次引导教育,收效甚微。
思与行: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若完全放手不管,让他们自行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可能会出现幼儿表面上理解了活动的意义及规则,而实际行动却与之脱节,甚至出现脱离规范的行为。为让孩子成为“洗手”活动的决策者,“赋权”让他们主宰自己的活动,我们鼓励过“小组会议桌”的形式,共同讨论商定洗手规则,如节约用水、排队洗手、把水甩在水池里、保持衣物和地面的整洁等。孩子自己达成的规则就更愿意遵守。
第五步:学习自我管理,适宜评价,让孩子乐意做
现场:点心前孩子们在盥洗室内洗手,不一会儿传来了哭声,寻声一看只见乐乐摔倒在地,正在哭泣。原来是“卫生员”昊昊推了她。昊昊理直气壮地说:“乐乐把水龙头开得好大,地板全湿了,还溅湿了我的衣服。”
思与行:出于让幼儿在管理、监督的工作中巩固对洗手规则的认识,我们在班里增设“卫生员”岗位,但在实際工作中演变成了“纪律管理员”“卫生监督员”,造成幼儿之间的不平等,洗手“争吵”风波就会时有发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孩子的世界是孩子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当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原则性错误,这时需要仔细品味陈老的“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于是,我们用文字、照片、视频记录幼儿的盥洗情况,将良好的盥洗表现与幼儿分享,帮助幼儿认可、回顾和重新识别自己的经验。
为让幼儿感受到来自集体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在班里增设“你做到了吗”生活区域,尝试一日生活的全面自理自主,密切观察幼儿的反应,对幼儿洗手的兴趣、需要、习惯进行阶段性评估。我们避免不顾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幼儿,允许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事实证明,带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方面的价值,幼儿洗手时就会有自我负责、自我协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