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领事相原良江在接受《留学生》杂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其实日本也有很多传统文化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我在学习日本茶道、日本书道的时候也知道,这是从中国传过来的。”中国观众可以从日本电影中看到日本茶道的某些画面,主人先用类似于扫帚的东西(茶筅)在一个大容器里搅拌,然后用长柄勺子舀出绿色的茶汤,倒入茶碗,客人双手捧住茶碗,一饮而尽。这其实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陌生的画面。中国茶道(或者说茶艺)中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与电影中的日本茶道,两者实在没有多大关系。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日本茶道的确来自中国。从唐朝到宋朝,中国茶道(将茶叶磨成粉末调和饮用是其主要特点)一直在影响日本。明朝之后,中国的茶道消亡,一种新的饮茶方法(用滚水浸泡茶叶)在中国流行开来,日本则保留了中国的旧式茶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茶道仪式被淡忘,古代诗文中与茶道相关的文字绝大多数人渐渐就无法读懂了。1958年,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注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的时候,认为“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即《大观茶论》中的“鉴辨”。这显然不够准确。经学者蒋礼鸿与许政阳的提醒,1982年新版的《宋诗选注》中,钱先生写出了新的注解:“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在此之前,清代文人黄遵宪在《日本国志·物产志》中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可以想象,黄遵宪在日本本土观看茶道,也许是突然醒悟过来,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与眼前日本的画面是吻合的。
中日之间这种错综的关系仍然会延续下去。阿倍仲麻吕是中日关系史中一个很好的例子。18岁的他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因成绩优异官至秘书监。他的一次失败的回乡经历被李白写入诗中。这次失败的旅程中,他的船漂到了越南,同一船队里更出名的人物鉴真则到达了日本。现代的著名作家鲁迅的经历也与之相似。
高速发展的中国常常面临着多种选择,建立一个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现代社会是各阶层的共识,但具体的实施则言人人殊。小到如何看待中医,大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复兴,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论。汉学家列文森认为儒家文化还是进博物馆比较好。余英时先生曾经认为,在中国当代思想中儒家思想已经只是“游魂”。
但如果我们观察日本,就会发现社会进入现代化之后,传统医学能够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儒家思想仍然有其一席之地。日本能发展出和西方不太一样的现代社会,拥有更长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没有理由不去探索更适合自身民族性的现代化之路。
其实,日本茶道的确来自中国。从唐朝到宋朝,中国茶道(将茶叶磨成粉末调和饮用是其主要特点)一直在影响日本。明朝之后,中国的茶道消亡,一种新的饮茶方法(用滚水浸泡茶叶)在中国流行开来,日本则保留了中国的旧式茶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茶道仪式被淡忘,古代诗文中与茶道相关的文字绝大多数人渐渐就无法读懂了。1958年,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注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的时候,认为“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即《大观茶论》中的“鉴辨”。这显然不够准确。经学者蒋礼鸿与许政阳的提醒,1982年新版的《宋诗选注》中,钱先生写出了新的注解:“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在此之前,清代文人黄遵宪在《日本国志·物产志》中自注说日本“点茶”即“同宋人之法”。可以想象,黄遵宪在日本本土观看茶道,也许是突然醒悟过来,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与眼前日本的画面是吻合的。
中日之间这种错综的关系仍然会延续下去。阿倍仲麻吕是中日关系史中一个很好的例子。18岁的他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因成绩优异官至秘书监。他的一次失败的回乡经历被李白写入诗中。这次失败的旅程中,他的船漂到了越南,同一船队里更出名的人物鉴真则到达了日本。现代的著名作家鲁迅的经历也与之相似。
高速发展的中国常常面临着多种选择,建立一个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现代社会是各阶层的共识,但具体的实施则言人人殊。小到如何看待中医,大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复兴,都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论。汉学家列文森认为儒家文化还是进博物馆比较好。余英时先生曾经认为,在中国当代思想中儒家思想已经只是“游魂”。
但如果我们观察日本,就会发现社会进入现代化之后,传统医学能够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儒家思想仍然有其一席之地。日本能发展出和西方不太一样的现代社会,拥有更长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没有理由不去探索更适合自身民族性的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