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陳式太搔第一人
1954年1月17日,澳門舉行了一場轟動一時的擂台比賽,由太極拳家吴公儀(旅居香港)迎戰澳門白鶴拳家陳克夫,年僅9歲的李文欽也前去觀賽,被這“耄耋禦眾”的太極拳深深吸引,從此便愛上了武術,與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文欽先生祖籍潮州,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從爺叔輩起就定居澳門,社區裏許多家鄉來的伯叔都有習武經驗,他便跟着一起練習。李文欽先生的爺爺也是精通武術之人,只因歷經戰亂改變了對武術的看法而隱退了,在叔伯們的勸說下成為了李文欽先生的第一位老師。從1954年正式開始習武,他開啟了武術生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都没錯,李文欽先生也從未想過對武術的興趣一堅持就是逾六十年。“讀書時,在學校什麼體育項目都參加過,但都不感興趣,唯有對武術一往情深。”他這樣說。從九歲接觸武術開始,他一直勤於練習,生活中從來没有停下來過。
1967年,對李文欽先生來說這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迎來了人生的轉變。在恩師的鼓勵和促成下,他開始獨立教學授課,現在已有四十多年教龄了。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一塊瑰寶,經數百年傳承,主要分為陳、楊、吴、孫、武等流派,其中的陳式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温縣陳家溝。1979年,改革開放剛開始,李文欽先生得以有機會經常去内地交流,因此認識了許多武術老師,也由此拜師學習了太極拳法。1985年,承老師的囑咐,他將陳式太極拳帶進了澳門並開始教拳,陳式太極拳在澳門的傳播也由此開始。
五年後,以此拳種命名的“澳門陳式太極拳健身會”宣佈成立,為太極拳及武學文化在澳門地區的孕育成長、人們身體健康、修生養性提供了一個修習平台。“剛開始只是帶學生,没有成立健身會的想法,隨着學生累積越來越多,便順勢成立了。”
2015年10月,為了紀念傳統陳式太極拳扎根澳門三十載暨澳門陳式太極健身會成立二十五周年,澳門武術界隆重舉行了慶祝活動,眾愛好者們齊聚一堂,歡度佳日,意義非凡。李文欽先生作為第一代傳人尤為欣喜,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陳式太極已發展到了第三代承傳人,隊伍仍在不斷壯大中。
因材施教 推廣太搔
三十年,李文欽先生將對太極的熱愛發展成為了桃李滿園,教授學生超逾萬人,培育了無數人才,第一代徒弟及第二代徒孫在國際武術大賽賽事中取得各項金、銀、銅獎牌無數,成績顯赫:葡萄牙、美國均有其出色的弟子在彼邦弘揚中華武藝。可以說,他為陳式太極拳在澳門的遍地開花及海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自1967年開始,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李文欽先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他最大的風格。在教太極拳之前,李文欽先生所教的是蔡李佛拳,前來學習的多是青壯年人士,那時候他教學是相當嚴厲的,要求一招一式絲毫都不能鬆懈。“所以那時很多學生說望見我背影都怕。”他開玩笑說。正因為這種嚴肅嚴格的教學態度,學生學得非常快,動作也非常標準。
而在教太極拳之後,學生年龄層次發生了變化,不乏許多上了年紀的長者,所以這個時期,李文欽先生教學的方法也採取了靈活對待,要求也相對寬容了很多。“年紀大一點的人體能等各方面都不如年輕人,因此不能再那麼嚴格訓練,有些甚至比我年紀還大,也不適合過於嚴厲。”慢慢地他找到了如何教不同年龄段學生的方法,依據他們的特點及時調整改進。
澳門政府為了加强小學生的身體鍛煉,要求每個小學生每一周必須運動150分鐘以上,學校辦了許多興趣班,太極就是其中之一。李文欽先生作為老師也在學校任教,李文欽先生深有體會地說:“對待小學生的教法又不一樣,他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因此要學會吸引住他們的視錢,他們才能繼續學下去,要自己好好地去琢磨。”
這些年,和不同的學生打交道,他早已總結出了適合不同學生的教法,並在教學中應用自如,深得學生們的喜歡。
教習武亦在教做人,李文欽先生總是言傳身教地教給學生們人生的道理。他胸懷寬廣,能夠包容欣賞不同的武術門派。據其弟子陳師傅介绍,他跟着李文欽先生習武三十年了,去過東南亞、内地等很多地方比賽,每逢遇到優秀的對手,老師總是會介绍學生多學習,他甚至不介意推薦學生拜之為師,這是一種多麼慷慨大度的風采!只要是真真切切為學生好的,他都願意去做。
傅承武術精神 弘揭武術文化
習練武藝六十年,李文欽先生精修廣東蔡李佛拳與河南陳氏太極拳藝,獲得過無數的獎項:1987年-1994年連獲八届澳門武術錦標賽男子太極拳冠軍:1989年第二届亞洲武術錦標賽男子太極季單:1990年粤、港、澳武術比賽男子太極拳冠軍: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術錦標賽男子太極拳亞軍:1986年至1991年分别在天津、日本、香港、杭州、北京等幾個國際賽事中連獲國際大賽獎牌,是澳門體育史上第一個在國際體育大賽項目中獲獎牌的運動員。2013年麗江國際武術文化節男子老年組太極拳冠軍。
此外,李文欽先生還取得了中國國家武術段位八段、國際級武術教練師範九段、資深國際級武術教練及武術裁判等資格,以專業為澳門體育事業貢獻力量。自1987年起,他以領隊或教練身份持續帶領澳門武術代表隊出外參加了無數次大小比賽,共帶領參加了五届亞洲運動會、七届世界武術錦標賽、八届亞洲武術錦標賽、四届東亞運動會等,及無數的國際武術赛事。
因為對太極拳推廣及澳門體育發展做出的突出成績,李文欽先生於1994年榮獲台灣太極拳總會頒授國際推廣太極拳甲種獎章、1994年榮獲澳門澳葡政府頒授體育功績勳章、2003年榮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體育功績勳章。在李文欽先生心中,榮譽雖是對其努力和工作的肯定,但都不是最重要的,將武術精神與武術文化弘揚傳承才是他最關心的。
武術,在中國人的心中不僅是一項强身健體的運動,也是一項保家衛國、鋤强扶弱的技能,而正義、武德等武術精神一直被人歌頌。隨着年月和時代的變化,武術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更多的是作為一項運動。但在李文欽先生看來,武術精神是銘刻於心中的,只要武術文化傳承下去,武術精神就永遠不會消失。
三十年來,陳式太極拳在澳門發展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然而也遇到過發展的瓶頸。“這主要是因為澳門地方較小,相對而言發展的空間比較小。一方面,學的人不多且真正願意用心推動的人也不多,山外有山,與珠海相比,參加比賽同一個套路項目,他們的人數是我們的三四倍,差距非常大:另一方面,因為市場需求小,其他的武術想要進來澳門也不易,因此想要留住武術人才更不易。”李文欽先生分析說,“我之所以能立足堅持下來,因為我不是把武術當作職業,而是興趣。”
跟從他學習的很多都是澳門本地人,也有遠至洛杉磯、里斯本等地的,幾十年來,大家彼此非常熟悉,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學生已經自立門户在自己教學了,但他們都還會經常來和我學習。遠在洛杉磯、里斯本的學生,他們就利用假期來學一段時間再回去。”足以體現李文欽先生在教學上深得學生的信任與欽佩。於李文欽先生而言,武術也是一個交際的平台,將大家凝聚在一起,圍繞着一件事共同努力,這是值得肯定的。
要練好武術需要很用心,要傳承一門武術及文化需要更用心,並且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鑒於澳門現狀,雖然說自己桃李滿園,學生數量龐大,但是李文欽先生始終保持着不驕不躁的平常心。“可以適當降低自己的要求,例如三百個學生裏面,每個人情况都不同,真正願意和做到傳承的人不多,所以我只能把英才挑出來,培養出更多的人,每人出一份力,太極文化也就自然傳開了。”
三十載風雨,三十載情懷。太極、武術已融為了李文欽先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相伴一生。未來也許還將遇到更多的挑戰,只要心中對武術的感情在,只要還能為推動武術文化貢獻一點力量,李文欽先生都不會畏懼,不會退縮。
1954年1月17日,澳門舉行了一場轟動一時的擂台比賽,由太極拳家吴公儀(旅居香港)迎戰澳門白鶴拳家陳克夫,年僅9歲的李文欽也前去觀賽,被這“耄耋禦眾”的太極拳深深吸引,從此便愛上了武術,與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文欽先生祖籍潮州,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從爺叔輩起就定居澳門,社區裏許多家鄉來的伯叔都有習武經驗,他便跟着一起練習。李文欽先生的爺爺也是精通武術之人,只因歷經戰亂改變了對武術的看法而隱退了,在叔伯們的勸說下成為了李文欽先生的第一位老師。從1954年正式開始習武,他開啟了武術生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都没錯,李文欽先生也從未想過對武術的興趣一堅持就是逾六十年。“讀書時,在學校什麼體育項目都參加過,但都不感興趣,唯有對武術一往情深。”他這樣說。從九歲接觸武術開始,他一直勤於練習,生活中從來没有停下來過。
1967年,對李文欽先生來說這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迎來了人生的轉變。在恩師的鼓勵和促成下,他開始獨立教學授課,現在已有四十多年教龄了。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一塊瑰寶,經數百年傳承,主要分為陳、楊、吴、孫、武等流派,其中的陳式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温縣陳家溝。1979年,改革開放剛開始,李文欽先生得以有機會經常去内地交流,因此認識了許多武術老師,也由此拜師學習了太極拳法。1985年,承老師的囑咐,他將陳式太極拳帶進了澳門並開始教拳,陳式太極拳在澳門的傳播也由此開始。
五年後,以此拳種命名的“澳門陳式太極拳健身會”宣佈成立,為太極拳及武學文化在澳門地區的孕育成長、人們身體健康、修生養性提供了一個修習平台。“剛開始只是帶學生,没有成立健身會的想法,隨着學生累積越來越多,便順勢成立了。”
2015年10月,為了紀念傳統陳式太極拳扎根澳門三十載暨澳門陳式太極健身會成立二十五周年,澳門武術界隆重舉行了慶祝活動,眾愛好者們齊聚一堂,歡度佳日,意義非凡。李文欽先生作為第一代傳人尤為欣喜,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陳式太極已發展到了第三代承傳人,隊伍仍在不斷壯大中。
因材施教 推廣太搔
三十年,李文欽先生將對太極的熱愛發展成為了桃李滿園,教授學生超逾萬人,培育了無數人才,第一代徒弟及第二代徒孫在國際武術大賽賽事中取得各項金、銀、銅獎牌無數,成績顯赫:葡萄牙、美國均有其出色的弟子在彼邦弘揚中華武藝。可以說,他為陳式太極拳在澳門的遍地開花及海外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自1967年開始,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李文欽先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他最大的風格。在教太極拳之前,李文欽先生所教的是蔡李佛拳,前來學習的多是青壯年人士,那時候他教學是相當嚴厲的,要求一招一式絲毫都不能鬆懈。“所以那時很多學生說望見我背影都怕。”他開玩笑說。正因為這種嚴肅嚴格的教學態度,學生學得非常快,動作也非常標準。
而在教太極拳之後,學生年龄層次發生了變化,不乏許多上了年紀的長者,所以這個時期,李文欽先生教學的方法也採取了靈活對待,要求也相對寬容了很多。“年紀大一點的人體能等各方面都不如年輕人,因此不能再那麼嚴格訓練,有些甚至比我年紀還大,也不適合過於嚴厲。”慢慢地他找到了如何教不同年龄段學生的方法,依據他們的特點及時調整改進。
澳門政府為了加强小學生的身體鍛煉,要求每個小學生每一周必須運動150分鐘以上,學校辦了許多興趣班,太極就是其中之一。李文欽先生作為老師也在學校任教,李文欽先生深有體會地說:“對待小學生的教法又不一樣,他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因此要學會吸引住他們的視錢,他們才能繼續學下去,要自己好好地去琢磨。”
這些年,和不同的學生打交道,他早已總結出了適合不同學生的教法,並在教學中應用自如,深得學生們的喜歡。
教習武亦在教做人,李文欽先生總是言傳身教地教給學生們人生的道理。他胸懷寬廣,能夠包容欣賞不同的武術門派。據其弟子陳師傅介绍,他跟着李文欽先生習武三十年了,去過東南亞、内地等很多地方比賽,每逢遇到優秀的對手,老師總是會介绍學生多學習,他甚至不介意推薦學生拜之為師,這是一種多麼慷慨大度的風采!只要是真真切切為學生好的,他都願意去做。
傅承武術精神 弘揭武術文化
習練武藝六十年,李文欽先生精修廣東蔡李佛拳與河南陳氏太極拳藝,獲得過無數的獎項:1987年-1994年連獲八届澳門武術錦標賽男子太極拳冠軍:1989年第二届亞洲武術錦標賽男子太極季單:1990年粤、港、澳武術比賽男子太極拳冠軍: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術錦標賽男子太極拳亞軍:1986年至1991年分别在天津、日本、香港、杭州、北京等幾個國際賽事中連獲國際大賽獎牌,是澳門體育史上第一個在國際體育大賽項目中獲獎牌的運動員。2013年麗江國際武術文化節男子老年組太極拳冠軍。
此外,李文欽先生還取得了中國國家武術段位八段、國際級武術教練師範九段、資深國際級武術教練及武術裁判等資格,以專業為澳門體育事業貢獻力量。自1987年起,他以領隊或教練身份持續帶領澳門武術代表隊出外參加了無數次大小比賽,共帶領參加了五届亞洲運動會、七届世界武術錦標賽、八届亞洲武術錦標賽、四届東亞運動會等,及無數的國際武術赛事。
因為對太極拳推廣及澳門體育發展做出的突出成績,李文欽先生於1994年榮獲台灣太極拳總會頒授國際推廣太極拳甲種獎章、1994年榮獲澳門澳葡政府頒授體育功績勳章、2003年榮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體育功績勳章。在李文欽先生心中,榮譽雖是對其努力和工作的肯定,但都不是最重要的,將武術精神與武術文化弘揚傳承才是他最關心的。
武術,在中國人的心中不僅是一項强身健體的運動,也是一項保家衛國、鋤强扶弱的技能,而正義、武德等武術精神一直被人歌頌。隨着年月和時代的變化,武術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更多的是作為一項運動。但在李文欽先生看來,武術精神是銘刻於心中的,只要武術文化傳承下去,武術精神就永遠不會消失。
三十年來,陳式太極拳在澳門發展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然而也遇到過發展的瓶頸。“這主要是因為澳門地方較小,相對而言發展的空間比較小。一方面,學的人不多且真正願意用心推動的人也不多,山外有山,與珠海相比,參加比賽同一個套路項目,他們的人數是我們的三四倍,差距非常大:另一方面,因為市場需求小,其他的武術想要進來澳門也不易,因此想要留住武術人才更不易。”李文欽先生分析說,“我之所以能立足堅持下來,因為我不是把武術當作職業,而是興趣。”
跟從他學習的很多都是澳門本地人,也有遠至洛杉磯、里斯本等地的,幾十年來,大家彼此非常熟悉,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學生已經自立門户在自己教學了,但他們都還會經常來和我學習。遠在洛杉磯、里斯本的學生,他們就利用假期來學一段時間再回去。”足以體現李文欽先生在教學上深得學生的信任與欽佩。於李文欽先生而言,武術也是一個交際的平台,將大家凝聚在一起,圍繞着一件事共同努力,這是值得肯定的。
要練好武術需要很用心,要傳承一門武術及文化需要更用心,並且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鑒於澳門現狀,雖然說自己桃李滿園,學生數量龐大,但是李文欽先生始終保持着不驕不躁的平常心。“可以適當降低自己的要求,例如三百個學生裏面,每個人情况都不同,真正願意和做到傳承的人不多,所以我只能把英才挑出來,培養出更多的人,每人出一份力,太極文化也就自然傳開了。”
三十載風雨,三十載情懷。太極、武術已融為了李文欽先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相伴一生。未來也許還將遇到更多的挑戰,只要心中對武術的感情在,只要還能為推動武術文化貢獻一點力量,李文欽先生都不會畏懼,不會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