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作为直面人生命的教育,必然要求体育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体育教育就是人的动态的生命教育,重视生命教育与体育之间的契合,明确生命教育对体育教育的现实价值,是实现体育本源回归的重要前期,也是时代赋予体育内涵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体育 生命 生命教育 价值
体育作为直面人生命的教育,其本源要求体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尊重人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具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为己任。审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其价值取向虽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上却以经济、文化为核心,致使教育沦为教化、强制性规范的工具,而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使命——促使人自身的发展,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教育的变革要求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根本的需要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出现。只有富有活力的、具有主动的生存方式的个体,才能自觉催生一种新型的文明,这就使得‘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具有了现实性。”[1]在一定意义上,价值是事物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而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挖掘出生命个体的潜能,探索生命的过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生命教育
是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生命教育与体育之间的契合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命关怀为中心,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并在个体与天地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教育。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生活态度、心理调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内容。以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体能、健康、精神的需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
体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合为一体,给人们一种新的体验生命的方式。通过体育教育,使人们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生命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所需的成长过程。可以说,体育教育是人的动态的生命教育,是直接的生命现象,从本质上更接近于生命活动规律。因此,体育可以起到挑动生命的激情,激发生命的灵感,感受生命的乐趣和功效。具体而言,生命教育与体育二者之间的契合,体现在生命关怀视域下体育的以下几个特点中:
第一,生命教育体现了生命关怀视域下体育个性化的特点。体育要提高实效性,就必须从每个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给予受教育者指导,自由、全面、充分地发展他们的个性,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第二,生命教育体现了生命关怀视域下体育生活性的特点。体育源于生活,内在于生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运动技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更为生活服务。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强调课程应回归学生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空间。这是体现课程生命内容的重要表现,回归生活世界是体育课程改革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2]
第三,生命教育反映出生命关怀视域下体育整体性的要求。体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体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生命教育的特殊规律。杜威曾指出:儿童是一个人,如果他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人过他的社会生活,就必然要受到损失,产生摩擦。“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生命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特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及其完整性,使个体获得生存的意义和美感,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旷达。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直面人的生命是体育教育的起点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自杀或他杀现象层出不穷,据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的生命观念日益淡薄。因此,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生命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已成为教育上的重点。在这方面,学校体育有着积极的优势。体育自产生以来,就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如早在远古的渔猎时代,奔跑、跳跃、投掷、射箭等体育萌芽活动就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直面人的生命,作用于人体的基本素质是体育教育的起点。
(二)生命的本性是体育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最高原则
列宁曾说过:“我们首先要请你注意自己的身体,时代在好转,它将对你的身体提出很多要求,所以你要锻炼它,而不是损害它。”但长期以来, 我们把学校体育只看作是“身体教育”“健康教育”,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单纯的技能开发,教师和学生关心的只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学,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很少关心一个“人”应该怎样培养,更少关心学生在身体练习中的情感体验。这就使得体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是成为一种被动、消极的“工具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得不到发挥,人的生命智慧已经被生存技能所掩蔽,学生的内在兴趣和需要、学习课程的感受、以及对世界的理解都难以得到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忽视生命本性的教学过程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而具有生命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对体育生命本源的回归。在朝气蓬勃的运动场上,良好的群体氛围激发着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战胜自身与外部的困难和阻力、懦弱和惰性,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中,面对激烈的对抗与竞争,学生们将体验相互奋斗的艰辛,失败的痛苦,奋起的可贵,胜利的喜悦。这些难得的心理体验,将使年轻人更快地成熟起来,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未来的生存。[3]
(三)促进生命的完善是体育教育最求的目标
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教授所说的:“要通过多重的目标,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competent)、有运动素养的(literate)和热情的(enthusiastic)运动参与者。”体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强其筋骨,延长寿命,而其最终的结果则需要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身”与“心”本身就是不可分开的两部分,“身”是“心”的基础,而“心”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健“身”的同时,要使“心”得到提升,则需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生命的本源,进而自主的促进生命的完善。
体育教育是以增进人的健康和娱乐为目的,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给人以生命感悟的丰富的身体活动和审美体验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展现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凸显。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体育对于人的自然生命改造过程中的作用,在倡导多元化教育模式的今天,生命教育模式为体育教学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更能有的放矢,体育教学也因此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任国平.2004,教育理论新进展与新动向[J].人民教育,2004.24.
[2]鲁红.生命化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4.
[3]陈美.试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文教资料,2006.1.
关键词:体育 生命 生命教育 价值
体育作为直面人生命的教育,其本源要求体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尊重人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具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为己任。审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其价值取向虽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上却以经济、文化为核心,致使教育沦为教化、强制性规范的工具,而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使命——促使人自身的发展,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教育的变革要求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根本的需要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出现。只有富有活力的、具有主动的生存方式的个体,才能自觉催生一种新型的文明,这就使得‘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具有了现实性。”[1]在一定意义上,价值是事物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而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挖掘出生命个体的潜能,探索生命的过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生命教育
是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生命教育与体育之间的契合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命关怀为中心,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并在个体与天地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教育。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生活态度、心理调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内容。以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体能、健康、精神的需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
体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合为一体,给人们一种新的体验生命的方式。通过体育教育,使人们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生命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所需的成长过程。可以说,体育教育是人的动态的生命教育,是直接的生命现象,从本质上更接近于生命活动规律。因此,体育可以起到挑动生命的激情,激发生命的灵感,感受生命的乐趣和功效。具体而言,生命教育与体育二者之间的契合,体现在生命关怀视域下体育的以下几个特点中:
第一,生命教育体现了生命关怀视域下体育个性化的特点。体育要提高实效性,就必须从每个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给予受教育者指导,自由、全面、充分地发展他们的个性,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第二,生命教育体现了生命关怀视域下体育生活性的特点。体育源于生活,内在于生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运动技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更为生活服务。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强调课程应回归学生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空间。这是体现课程生命内容的重要表现,回归生活世界是体育课程改革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2]
第三,生命教育反映出生命关怀视域下体育整体性的要求。体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体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生命教育的特殊规律。杜威曾指出:儿童是一个人,如果他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人过他的社会生活,就必然要受到损失,产生摩擦。“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生命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特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差异及其完整性,使个体获得生存的意义和美感,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旷达。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直面人的生命是体育教育的起点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自杀或他杀现象层出不穷,据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的生命观念日益淡薄。因此,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生命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已成为教育上的重点。在这方面,学校体育有着积极的优势。体育自产生以来,就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如早在远古的渔猎时代,奔跑、跳跃、投掷、射箭等体育萌芽活动就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直面人的生命,作用于人体的基本素质是体育教育的起点。
(二)生命的本性是体育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最高原则
列宁曾说过:“我们首先要请你注意自己的身体,时代在好转,它将对你的身体提出很多要求,所以你要锻炼它,而不是损害它。”但长期以来, 我们把学校体育只看作是“身体教育”“健康教育”,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单纯的技能开发,教师和学生关心的只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学,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很少关心一个“人”应该怎样培养,更少关心学生在身体练习中的情感体验。这就使得体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是成为一种被动、消极的“工具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得不到发挥,人的生命智慧已经被生存技能所掩蔽,学生的内在兴趣和需要、学习课程的感受、以及对世界的理解都难以得到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忽视生命本性的教学过程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而具有生命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对体育生命本源的回归。在朝气蓬勃的运动场上,良好的群体氛围激发着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战胜自身与外部的困难和阻力、懦弱和惰性,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中,面对激烈的对抗与竞争,学生们将体验相互奋斗的艰辛,失败的痛苦,奋起的可贵,胜利的喜悦。这些难得的心理体验,将使年轻人更快地成熟起来,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未来的生存。[3]
(三)促进生命的完善是体育教育最求的目标
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教授所说的:“要通过多重的目标,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competent)、有运动素养的(literate)和热情的(enthusiastic)运动参与者。”体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强其筋骨,延长寿命,而其最终的结果则需要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身”与“心”本身就是不可分开的两部分,“身”是“心”的基础,而“心”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健“身”的同时,要使“心”得到提升,则需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生命的本源,进而自主的促进生命的完善。
体育教育是以增进人的健康和娱乐为目的,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给人以生命感悟的丰富的身体活动和审美体验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展现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凸显。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体育对于人的自然生命改造过程中的作用,在倡导多元化教育模式的今天,生命教育模式为体育教学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更能有的放矢,体育教学也因此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任国平.2004,教育理论新进展与新动向[J].人民教育,2004.24.
[2]鲁红.生命化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4.
[3]陈美.试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文教资料,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