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巴赫金狂欢化小说理论中的人物形象不谋而合,体现了一种颠覆阶级,追求自由和平等、交替与更新的狂欢精神。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狂欢化;特征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代表作家之一,192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后定居曼哈顿。他于1948年在纽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其主要作品包括1968年发表的剧作《轰炸新天堂》(We Bombed in New Heven),1961年出版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1974年出版的《问题发生了》(Something Happened)和1979年出版的小说《美若黄金》(As Good as Gold)。在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他的创作手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其语言风格也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狂欢化特征,期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经典。
一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1895-1975),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俄国文艺理论家,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命运坎坷,然而著作丰厚,涵盖了文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巴赫金对文艺批评理论的贡献十分巨大,后人在总结他对中世纪西方狂欢节和民间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得出了狂欢化诗学的文艺理论。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这一理论的并非巴赫金本人,而是他为数众多的追随者和研究者。因为狂欢化理论本身十分庞大复杂,涉及众多学科,且他本人并未就狂欢化理论给出明确定义,只是散见于他的多部著作中,主要是《拉伯雷研究》和《妥思妥耶夫诗学问题》。要研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首先要区别分析其中三个重要概念:狂欢、狂欢式与狂欢化。
狂欢在西方社会文化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教会被认为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绝对权威,其威严权利不可侵犯,它的力量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来自民间的狂欢节庆典活动在同一时期也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狂欢节上,宗教的绝对权威被消解,对宗教仪式的嘲讽,对统治阶级的戏谑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阶级隔阂被打破,人与人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平等自由的精神。狂欢既是一种民间庆典活动,也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狂欢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式的总和。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狂欢节上的这种颠覆等级制度,否定权威的精神,将人们从桎梏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同时能以自由平等、交替更新的目光去审视一切。所以巴赫金被称为是“研究狂欢节以及研究仪式对等级制度的颠覆的作用的理论家”。②
二
狂欢化小说有着特定的人物形象。“小丑”、“傻瓜”和“骗子”是这类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这类形象地位卑微、人物渺小,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不受重视,他们极尽笑谑,渎圣和贬低之能事,巴赫金认为,正是这些人物形象表达出了人民大众的愿望和渴求,体现了一种消解权威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因为:“骗子讽刺性模仿官方的高调语言以进行开心的哄骗,小丑狠命歪曲这些高调语言,颠而倒之,傻瓜则以天真的不理解对待高调语言。”①在狂欢文学中,正是这些人物形象表达出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他们虽然愚钝、可笑、滑稽,却比正常人更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约塞连、奥尔和米洛在某种程度上分别对应这三种典型人物。 作为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约塞连在他周围的同伴眼中毫无疑问是个疯狂的、神志不清的小丑。就连他打算向露西安娜求婚时,她也说: “Tu sei pazzo.”③在意大利语里,这表示“你是个疯子”。小说中,“疯子”这个词被不断的重复,为了逃避轰炸任务,约塞连疯狂的找借口,甚至想到装病,或者让战友们都食物中毒而集体告假以便能能逃过一劫。他单纯的思维指引下的行为只为了一个理由,就是在战争中活下来,然而他种种叛逆的语言和行为都让周围的同伴视他为一个小丑。在小说的最后,约塞连冒着叛国的罪名计划逃到瑞士,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那里有自由。约塞连争取生存和自由的反叛体现了狂欢精神。正如巴赫金所说,“在狂欢节上,所有的生命都遵从一条法则,那就是自由”。④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小丑或者疯子,而是一个勇敢的,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敢于挑战权威和荒诞现实的战士。
小丑、傻瓜和骗子可以忽略周围的残酷现实而活着他们自己制定规则的世界中,他们有意无意的破坏其他人赖以生活的规则并且消解权威。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奥尔是一个外表丑陋且行为怪异的人,就连他最好的朋友约塞连也不明白为什么他揍了奥尔而他还能咯咯大笑,所有人都认为奥尔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但是直到经历了坠机却奇迹般的在瑞士获救后,大家才明白过来,这就是奥尔的计划,活下来!他看似傻实则时刻在以睿智的眼睛观察着周遭,他早就看穿了权威阶级的虚伪和荒诞,所以“傻瓜”只是奥尔戴着的一副面具,故意忽略权威实则也反映出了狂欢精神中对自由的追求。米洛则是对狂欢化小说中另一个典型形象“骗子”的最好诠释。他利用战争赚取钱财和名利,为了利益成立公司居然能在敌我之间自由行走,因此在小说描绘的荒诞世界里他受到普遍的崇拜并且被选为巴勒莫市市长。直到他贪婪地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竟然轰炸了自己的军队,被发现后落荒而逃才结束了这场闹剧。米洛不仅作为一个“骗子”的典型形象反映了狂欢精神,而且也与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狂欢节国王”的角色不谋而合。在狂欢节上,国王的加冕和脱冕仪式是狂欢节文化的特定模式,这个由狂欢人群选出来的“国王”是个在现实中与国王地位完全相反的人,比如奴隶或骗子,人们让他穿上国王的行头并在节日中可行使国王般的权力,可是一旦“统治”结束,人们就冲上前去,扯下他的帝王华服,把他拉下王位宝座,还要辱骂嘲笑,甚至殴打他。从这个层面上看来,反映了人们要求平等对话的诉求。由此可见,米洛加冕与脱冕过程,体现了自由和平等,交替和变更的狂欢化精神。
限于篇幅,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狂欢化特征的研究不能在此完全展开,例如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狂欢化特征等。但就人物性格而言,已经能充分体现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即“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的狂欢节的世界观”。⑤(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曲靖师范学院)
注解
①夏志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②凯特琳娜、麦克尔《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③Joseph Heller. Catch-22. London:Vintage, 1994. P169
④Bakhtin, M.M. Rabelais and His Worl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⑤夏志宪:“《红楼梦》与狂欢化、民间诙谐文化”。《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3辑。第197页。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狂欢化;特征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代表作家之一,192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后定居曼哈顿。他于1948年在纽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其主要作品包括1968年发表的剧作《轰炸新天堂》(We Bombed in New Heven),1961年出版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1974年出版的《问题发生了》(Something Happened)和1979年出版的小说《美若黄金》(As Good as Gold)。在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他的创作手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其语言风格也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狂欢化特征,期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经典。
一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1895-1975),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俄国文艺理论家,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命运坎坷,然而著作丰厚,涵盖了文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巴赫金对文艺批评理论的贡献十分巨大,后人在总结他对中世纪西方狂欢节和民间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得出了狂欢化诗学的文艺理论。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这一理论的并非巴赫金本人,而是他为数众多的追随者和研究者。因为狂欢化理论本身十分庞大复杂,涉及众多学科,且他本人并未就狂欢化理论给出明确定义,只是散见于他的多部著作中,主要是《拉伯雷研究》和《妥思妥耶夫诗学问题》。要研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首先要区别分析其中三个重要概念:狂欢、狂欢式与狂欢化。
狂欢在西方社会文化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教会被认为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绝对权威,其威严权利不可侵犯,它的力量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来自民间的狂欢节庆典活动在同一时期也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狂欢节上,宗教的绝对权威被消解,对宗教仪式的嘲讽,对统治阶级的戏谑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阶级隔阂被打破,人与人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平等自由的精神。狂欢既是一种民间庆典活动,也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狂欢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式的总和。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狂欢节上的这种颠覆等级制度,否定权威的精神,将人们从桎梏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同时能以自由平等、交替更新的目光去审视一切。所以巴赫金被称为是“研究狂欢节以及研究仪式对等级制度的颠覆的作用的理论家”。②
二
狂欢化小说有着特定的人物形象。“小丑”、“傻瓜”和“骗子”是这类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这类形象地位卑微、人物渺小,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不受重视,他们极尽笑谑,渎圣和贬低之能事,巴赫金认为,正是这些人物形象表达出了人民大众的愿望和渴求,体现了一种消解权威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因为:“骗子讽刺性模仿官方的高调语言以进行开心的哄骗,小丑狠命歪曲这些高调语言,颠而倒之,傻瓜则以天真的不理解对待高调语言。”①在狂欢文学中,正是这些人物形象表达出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他们虽然愚钝、可笑、滑稽,却比正常人更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约塞连、奥尔和米洛在某种程度上分别对应这三种典型人物。 作为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约塞连在他周围的同伴眼中毫无疑问是个疯狂的、神志不清的小丑。就连他打算向露西安娜求婚时,她也说: “Tu sei pazzo.”③在意大利语里,这表示“你是个疯子”。小说中,“疯子”这个词被不断的重复,为了逃避轰炸任务,约塞连疯狂的找借口,甚至想到装病,或者让战友们都食物中毒而集体告假以便能能逃过一劫。他单纯的思维指引下的行为只为了一个理由,就是在战争中活下来,然而他种种叛逆的语言和行为都让周围的同伴视他为一个小丑。在小说的最后,约塞连冒着叛国的罪名计划逃到瑞士,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那里有自由。约塞连争取生存和自由的反叛体现了狂欢精神。正如巴赫金所说,“在狂欢节上,所有的生命都遵从一条法则,那就是自由”。④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小丑或者疯子,而是一个勇敢的,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敢于挑战权威和荒诞现实的战士。
小丑、傻瓜和骗子可以忽略周围的残酷现实而活着他们自己制定规则的世界中,他们有意无意的破坏其他人赖以生活的规则并且消解权威。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奥尔是一个外表丑陋且行为怪异的人,就连他最好的朋友约塞连也不明白为什么他揍了奥尔而他还能咯咯大笑,所有人都认为奥尔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但是直到经历了坠机却奇迹般的在瑞士获救后,大家才明白过来,这就是奥尔的计划,活下来!他看似傻实则时刻在以睿智的眼睛观察着周遭,他早就看穿了权威阶级的虚伪和荒诞,所以“傻瓜”只是奥尔戴着的一副面具,故意忽略权威实则也反映出了狂欢精神中对自由的追求。米洛则是对狂欢化小说中另一个典型形象“骗子”的最好诠释。他利用战争赚取钱财和名利,为了利益成立公司居然能在敌我之间自由行走,因此在小说描绘的荒诞世界里他受到普遍的崇拜并且被选为巴勒莫市市长。直到他贪婪地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竟然轰炸了自己的军队,被发现后落荒而逃才结束了这场闹剧。米洛不仅作为一个“骗子”的典型形象反映了狂欢精神,而且也与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狂欢节国王”的角色不谋而合。在狂欢节上,国王的加冕和脱冕仪式是狂欢节文化的特定模式,这个由狂欢人群选出来的“国王”是个在现实中与国王地位完全相反的人,比如奴隶或骗子,人们让他穿上国王的行头并在节日中可行使国王般的权力,可是一旦“统治”结束,人们就冲上前去,扯下他的帝王华服,把他拉下王位宝座,还要辱骂嘲笑,甚至殴打他。从这个层面上看来,反映了人们要求平等对话的诉求。由此可见,米洛加冕与脱冕过程,体现了自由和平等,交替和变更的狂欢化精神。
限于篇幅,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狂欢化特征的研究不能在此完全展开,例如情节,结构和语言的狂欢化特征等。但就人物性格而言,已经能充分体现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即“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的狂欢节的世界观”。⑤(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曲靖师范学院)
注解
①夏志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②凯特琳娜、麦克尔《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③Joseph Heller. Catch-22. London:Vintage, 1994. P169
④Bakhtin, M.M. Rabelais and His Worl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⑤夏志宪:“《红楼梦》与狂欢化、民间诙谐文化”。《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3辑。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