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就“如何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这一问题,从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前提,语文积累是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培养审美观念是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的手段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能力、学习习惯、语文积累、审美观念
语文是什么?是单调的文字、枯躁的句子、艰深的文章,还是咬文嚼字的烦恼、死记硬背的无奈、兴诗作赋的苦涩?我认为,语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于时时处处,与我们息息相关。语文的学习是享受生活的过程,是享受快乐的过程,是享受创造的过程。要让高中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学习习惯、语言积累、审美培养在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上至关重要,它们构成了提高学生能力的三部曲。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前提。
1、查阅字典的习惯。
叶老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宇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更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解决生字难词,提高检索、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不注意使用,因而它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究其因,是学生懒,怕费事,盲从轻信,或是只查自己不认识的宇词,对于那些虽识但意义模糊,用法不清的字词则轻易放过,时间长了,债台高筑,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2、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见思之重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毛泽东说“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这就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学与思的辩正关系。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提高、升华,学以致用。
3、勇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有学必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由此可见问之重要。朱熹也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语文积累是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2、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3、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
诵读、博览、作文,三管齐下,三者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米”源充足,加之教师适当指导,何愁学生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呢?
三、审美观念的培养是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手段。
1、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语文学科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环节。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
2、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入选高中课本的散文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美感呢?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3、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發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总之,一名高中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丰厚的积累,拥有了审美观念。才能使自己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使语文学习成为享受生活的过程,成为享受快乐的过程,成为享受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能力、学习习惯、语文积累、审美观念
语文是什么?是单调的文字、枯躁的句子、艰深的文章,还是咬文嚼字的烦恼、死记硬背的无奈、兴诗作赋的苦涩?我认为,语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于时时处处,与我们息息相关。语文的学习是享受生活的过程,是享受快乐的过程,是享受创造的过程。要让高中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学习习惯、语言积累、审美培养在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上至关重要,它们构成了提高学生能力的三部曲。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前提。
1、查阅字典的习惯。
叶老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宇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更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解决生字难词,提高检索、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不注意使用,因而它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究其因,是学生懒,怕费事,盲从轻信,或是只查自己不认识的宇词,对于那些虽识但意义模糊,用法不清的字词则轻易放过,时间长了,债台高筑,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2、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见思之重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毛泽东说“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这就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学与思的辩正关系。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提高、升华,学以致用。
3、勇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有学必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由此可见问之重要。朱熹也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语文积累是提高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2、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3、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
诵读、博览、作文,三管齐下,三者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米”源充足,加之教师适当指导,何愁学生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呢?
三、审美观念的培养是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手段。
1、加强朗读,诱发通感。
语文学科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环节。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
2、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入选高中课本的散文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美感呢?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3、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發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总之,一名高中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丰厚的积累,拥有了审美观念。才能使自己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使语文学习成为享受生活的过程,成为享受快乐的过程,成为享受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