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点,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习作;意境美;效果;能力培养
近来在阅读新诗时,联想到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一首首精美的诗,从意境、用词、造句、构思等,都颇具内涵。如能指导学生运用其中的一些手法,完全可以增添习作的诗意美,使其显得更加隽永,更加耐人寻味。下面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首先请看《水乡》(有改动):
摇着橹
划过石阶,洗衣的姑娘
用一张残破的网
捞起沉淀在江底的诗句
那是累了永远躺下的鱼
那是年复一年,桃花笑靥后累积的伤
这首诗歌写水乡的温柔、忧伤,语言十分清新。其中运用的想象、联想,十分独特,为诗歌增色不少。如“捞”诗句的“捞”,化抽象为形象,把“鱼”比作诗句,或者把“诗句”比作鱼。另外,“橹”、“石阶”、“鱼”都是水乡特有的景物,构成优美的意境,它们在空间上接近,便于联想,为诗中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诗意不限于诗,也表现在习作中。仔细研究学生习作,像上述语句在小学生习作中很常见。如一个小朋友写的《悄悄话》,其中有这样一句:
这次单元测验得了100分,我神秘地把卷子拿给爷爷看。这时,院子里的小鸡也凑过来,叽叽地叫起来,好像在为我庆贺。
拟人化的鸡,使画面生动起来,给习作增添了自然的诗意美。
美,特别是诗意的美,可以作为人们心中最好的收藏。孔子云:“言而无文,行而未远。”这说明,作文应该注意文辞,要注意外在形式的美。
那么,在写作时怎样有意增添习作的诗意美呢?
笔者认为,关键应引导学生在写诗、作文时注意联想,使用灵活多样、精致巧妙的修辞手法。在习作中可以运用哪些联想?下面具体阐述:
1、相似联想。
我们平时所用的比喻、拟人都是由相似联想产生的。如:“月亮像一轮圆盘,从东方升起。”这是比喻,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产生了美。又如“小树在哭泣。”这是拟人,语句都挺美。像这样的句子,小学生是最喜欢用的。
2、相近联想。
相近联想是位置上的相近。如《水鄉》中的“橹”、“石阶”位置相近,如果将其联想,显得自然生动。有一篇诗作《活着的日子》(2003年3月6日《贵州教育报》)写道:“父辈们长而硬的胡须,如五月的麦芒,一遍又一遍地刺痛了我的目光。”“胡须”长、硬,是其特点,如五月的麦芒也显得贴切,但如果写成刺痛了我的肌肤那也只是一般,妙就妙在麦芒能刺痛目光、有形的东西能够刺痛无形。但仔细想来这又最合适不过,因为它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这不是一般的比喻,不是一般的表情达意!但分析下来,其根本又是运用了相近联想、相似联想,麦芒和胡须相似,同时父老乡亲正在收割麦子,地理位置相近,相近与形神相似构成了绝妙的比喻。另外,你可以再分析一下这句话:“我的树,在干枯的田野上,结满了青青的苦涩。”
3、对比联想。
由一种事物联想到相反的事物上去,就是对比联想。古代诗人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露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贫富巨大的差距,多么具有震撼力。有时对比不是紧接着出现,而是中间相距一定的段落,像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故乡》中,开头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呜呜地吹进船舱中来。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到课文中间回忆少年时代美好时光时又想起了故乡的美好面貌:“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前后对比,色彩鲜明,深刻地揭露了社会黑暗、乡村萧条、人民痛苦不堪的社会现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笔者认为,在习作中使用联想,应不一而足。使用密集的修辞可以让习作更耐咀嚼。可以说,没有想象、联想,就没有诗,更没有吸引人的习作。指导学生习作,特别是那些有一定习作水平的学生写作,可以让他们记住古人说的一句话:“情欲信,辞欲巧。”
联想不仅要密集,而且要新奇。角度要巧,语言要让人感到适当陌生。角度要巧,可以从旁人的角度,可以从当事人的角度;可以从人的角度,也可以从物的角度等等。语言的陌生化,需谈谈一些别致的遣词造句方法。如,“天儿风干了她的眼泪”,句中眼泪不是“吹干”而用“风干”,化动词为名词,是名作动。“稻谷黄遍了大地”,是把形容词“黄”当作动词用。“到处飘飞蝶舞纷纷的思绪”,化无形为有形,把“思绪”的纷乱想象成蝴蝶随意飞舞。“去了,他匆匆地”,这是句式的倒装……。词语的活用,句子的倒装,把新奇的联想和修辞手法落实到造句中,从而使习作充满了诗情画意,显得更加含蓄隽永。
除了联想,还有象征等。在此,要谈谈习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由联想可以产生象征手法,它也可以为习作增添诗意美,使作品更有深刻的意蕴。茅盾在《白杨礼赞》中通篇使用象征手法,坚强挺拔的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它也可以局部使用。如鲁迅小说《药》中的环境描写,就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另外,象征不一定都要写明白,更可以隐隐约约。何立伟诗化小说《白色鸟》也运用了象征手法,但它的象征就很隐含,具有一种不可捉摸性:白色鸟究竟象征什么,因人的理解不同而异……总体上,它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一种没有遭受人为破坏的那种自由美好的境界。相比之下,尤其是朦朦胧胧的象征更能引发人多方面的联想,使作品具有更为强烈的诗意美。
综上所述,通过丰富联想,运用新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尝试从独特的角度,将语言处理得陌生化,就容易写出不一样的感受。总之,以别致的语言,在习作中创造诗化的意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感到回味无穷。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习作;意境美;效果;能力培养
近来在阅读新诗时,联想到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一首首精美的诗,从意境、用词、造句、构思等,都颇具内涵。如能指导学生运用其中的一些手法,完全可以增添习作的诗意美,使其显得更加隽永,更加耐人寻味。下面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首先请看《水乡》(有改动):
摇着橹
划过石阶,洗衣的姑娘
用一张残破的网
捞起沉淀在江底的诗句
那是累了永远躺下的鱼
那是年复一年,桃花笑靥后累积的伤
这首诗歌写水乡的温柔、忧伤,语言十分清新。其中运用的想象、联想,十分独特,为诗歌增色不少。如“捞”诗句的“捞”,化抽象为形象,把“鱼”比作诗句,或者把“诗句”比作鱼。另外,“橹”、“石阶”、“鱼”都是水乡特有的景物,构成优美的意境,它们在空间上接近,便于联想,为诗中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诗意不限于诗,也表现在习作中。仔细研究学生习作,像上述语句在小学生习作中很常见。如一个小朋友写的《悄悄话》,其中有这样一句:
这次单元测验得了100分,我神秘地把卷子拿给爷爷看。这时,院子里的小鸡也凑过来,叽叽地叫起来,好像在为我庆贺。
拟人化的鸡,使画面生动起来,给习作增添了自然的诗意美。
美,特别是诗意的美,可以作为人们心中最好的收藏。孔子云:“言而无文,行而未远。”这说明,作文应该注意文辞,要注意外在形式的美。
那么,在写作时怎样有意增添习作的诗意美呢?
笔者认为,关键应引导学生在写诗、作文时注意联想,使用灵活多样、精致巧妙的修辞手法。在习作中可以运用哪些联想?下面具体阐述:
1、相似联想。
我们平时所用的比喻、拟人都是由相似联想产生的。如:“月亮像一轮圆盘,从东方升起。”这是比喻,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产生了美。又如“小树在哭泣。”这是拟人,语句都挺美。像这样的句子,小学生是最喜欢用的。
2、相近联想。
相近联想是位置上的相近。如《水鄉》中的“橹”、“石阶”位置相近,如果将其联想,显得自然生动。有一篇诗作《活着的日子》(2003年3月6日《贵州教育报》)写道:“父辈们长而硬的胡须,如五月的麦芒,一遍又一遍地刺痛了我的目光。”“胡须”长、硬,是其特点,如五月的麦芒也显得贴切,但如果写成刺痛了我的肌肤那也只是一般,妙就妙在麦芒能刺痛目光、有形的东西能够刺痛无形。但仔细想来这又最合适不过,因为它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这不是一般的比喻,不是一般的表情达意!但分析下来,其根本又是运用了相近联想、相似联想,麦芒和胡须相似,同时父老乡亲正在收割麦子,地理位置相近,相近与形神相似构成了绝妙的比喻。另外,你可以再分析一下这句话:“我的树,在干枯的田野上,结满了青青的苦涩。”
3、对比联想。
由一种事物联想到相反的事物上去,就是对比联想。古代诗人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露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贫富巨大的差距,多么具有震撼力。有时对比不是紧接着出现,而是中间相距一定的段落,像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故乡》中,开头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呜呜地吹进船舱中来。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到课文中间回忆少年时代美好时光时又想起了故乡的美好面貌:“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前后对比,色彩鲜明,深刻地揭露了社会黑暗、乡村萧条、人民痛苦不堪的社会现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笔者认为,在习作中使用联想,应不一而足。使用密集的修辞可以让习作更耐咀嚼。可以说,没有想象、联想,就没有诗,更没有吸引人的习作。指导学生习作,特别是那些有一定习作水平的学生写作,可以让他们记住古人说的一句话:“情欲信,辞欲巧。”
联想不仅要密集,而且要新奇。角度要巧,语言要让人感到适当陌生。角度要巧,可以从旁人的角度,可以从当事人的角度;可以从人的角度,也可以从物的角度等等。语言的陌生化,需谈谈一些别致的遣词造句方法。如,“天儿风干了她的眼泪”,句中眼泪不是“吹干”而用“风干”,化动词为名词,是名作动。“稻谷黄遍了大地”,是把形容词“黄”当作动词用。“到处飘飞蝶舞纷纷的思绪”,化无形为有形,把“思绪”的纷乱想象成蝴蝶随意飞舞。“去了,他匆匆地”,这是句式的倒装……。词语的活用,句子的倒装,把新奇的联想和修辞手法落实到造句中,从而使习作充满了诗情画意,显得更加含蓄隽永。
除了联想,还有象征等。在此,要谈谈习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由联想可以产生象征手法,它也可以为习作增添诗意美,使作品更有深刻的意蕴。茅盾在《白杨礼赞》中通篇使用象征手法,坚强挺拔的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它也可以局部使用。如鲁迅小说《药》中的环境描写,就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另外,象征不一定都要写明白,更可以隐隐约约。何立伟诗化小说《白色鸟》也运用了象征手法,但它的象征就很隐含,具有一种不可捉摸性:白色鸟究竟象征什么,因人的理解不同而异……总体上,它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一种没有遭受人为破坏的那种自由美好的境界。相比之下,尤其是朦朦胧胧的象征更能引发人多方面的联想,使作品具有更为强烈的诗意美。
综上所述,通过丰富联想,运用新奇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尝试从独特的角度,将语言处理得陌生化,就容易写出不一样的感受。总之,以别致的语言,在习作中创造诗化的意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感到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