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复习课难上,难就难在内容“重复”,难在没有新鲜感,难在得不到整合与提升。为了使复习教学有效,教师应依据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寻找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开展教学。经过几年的尝试,发现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提升复习教学实效。具体是:1.剔除不考的知识点;2.“串”联起重要知识点;3.讲透疑难知识;4.“穿越”知识板块,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课堂的梯度、深度、广度和效度得以凸显,复习教学也就变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初中科学;复习教学;电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4202
进入复习阶段,如何使复习教学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应钻研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運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开展复习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意:1.剔除不考的知识点;2.“串”联起重要知识点;3.讲透疑难知识;4.“穿越”知识板块,构建知识网络。下面以电学知识为例,分析探讨复习教学。
一、剔除不考的知识点
为减轻学生“中考”压力,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初中科学哪些知识是要考的,哪些知识是不考的,中考所涉及的知识有413条之多,且每条涵盖好多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紧扣说明,“剔除”不考的知识。师生对话如下。
师:同学们,对照中考说明,回顾一下有哪些电学知识是不作要求的?
生1:电动机一节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等均不在考试说明之内。
生2: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过程也不作考试要求。
生3: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也不作要求。
所以,在复习时可大胆删除,这样可以把时间花在考试说明中的重点和难点上。不然,就会犯“方向不正,目标不明”的错误。
二、“串”联起重要知识点
中考涉及的电学知识这么多,怎么把它们串在一起呢?如图1所示,电可用来照明,可使电动机转动;计量用电量的多少,需要电能表;测量电压需用电压表;测量电流需用电流表。那么,你怎么知道有电还是没电?或者,你有多少种判断有电与否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寻找。
师生对话如下。
师:这个电路中有电吗?你们有多少种判断方法?
生1:有3种判断方法,分别用电流表、电压表、千瓦时计。
生2:还有电灯发光。
师:很好,如图1所示。看来大家所学的知识很扎实。有没有第5种判断方法?
生3:测电笔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生4:刚才灯泡发光可以,那电热也行吧。
师:是的。
生5:放在直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师:太棒了!
生6:依据电流的效应,还有其他效应吧,如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水的组成》一节中,水通电分解,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电流通过。(此时,全班同学发出了惊奇的声音)
师:看图2,简直太精彩啦!还有第9种判断方法吗?(拿梳子在头上摆弄了几下)
生7: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了。静电只能产生短暂或瞬时的电流,有没有稳定且持续的电……
生8:有。电池、发电机、电磁感应现象。
这样的回忆,使所有学生都吃惊,他们没想过自己学过的方法有这么多种,更没想过这些知识都可以串在一起,这样的学习就变得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了。再则,知识只有串起来,才不会“掉队”。
三、讲透疑难知识
复习到一定阶段,就得使用“非常规手段”,“穿透”是非常规武器的代表。刚才以“电路中有电吗?”为主题,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呈现,只是处于“漂浮”状态,下面我们要使知识“下沉”。
下面挑选了四个问题进行讨论、评析。
先看关于测电笔的问题。
问题1.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有一盏正常发光的电灯突然熄灭,经检查发现保险丝完好,用测电笔插进插座的两个孔,氖管均发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进户的火线断了
B.插座发生短路了
C.进户的零线断了
D.电灯的灯丝断了
评析:家庭电路是串并联电路的综合应用。此题中,灯和插座显然是并联的,但电路出故障后,用测电笔插进插座的两个孔,电路就发生了变换。当插入右边的插孔时,火线、测电笔、人和大地就组成了串联电路;当插入左边的插孔时,火线、灯、一部分零线、测电笔、人和大地就组成串联电路。测电笔氖管均发光,说明经过上述物体的电路是通路,也说明此电路中的元件均是好的。于是,很容易找出正确答案为C。
再看有关千瓦时计的问题。
问题2.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6节P110的图3-76所示,请你说说千瓦时计额定电流为10安的意思。
评析:因为额定值是针对用电器而言的,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值。而千瓦时计是测量家庭电路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器,尽管它本身消耗电,但耗电量很少,可以忽略。因此,当它接在220伏的电路中时,通过的电流值并不对应10安。此时的10安意思应该是标定电流,当用电器的总电流达到10安左右时,计量误差较小。当通过的电流很小时,计量误差较大。
接着看有关小磁针的问题。
问题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第2节P8的图1-21所示,将导线竖直放置进行实验,目的是什么?请你说明理由。
评析:学生最怕的就是说理题,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此题是因为小磁针只能在水平方向转动,也就只能知道水平面磁场的方向。这样,就无法知道水平直导线前后磁场分布的情况。因此,将直导线竖直放置,就解决了周围(前后、左右)磁场分布的情况。 最后看与电热相关的问题。
问题4.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6节P116图3-84所示是研究电热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这个实验中用到哪些科学方法?
评析:《电热》这节是方法的“集中营”,最主要的是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和放大法。没有转换法,产生的热量无法收集和测量;不用放大法,加热时间太长,一节课来不及;当然,不用控制变量法就无法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采用了观察、对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科学方法。
问题线是路标,方法线是导航仪,能力线是宗旨。[1]离开知识讲方法是徒劳的,而离开能力讲方法是空洞的。通过上述知识、方法、能力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指日可待。
四、“穿越”知识板块,构建知识网络
重要知识只有通过串联,才能找到关系;疑难知识只能通过“穿透”,才能有效理解和落實;各块知识只要能“穿越”,就会结成网,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图4通过分类和评价,就可以使电学知识融会贯通。
请将图4中的各图片进行分类(静电和电池两张图片叠在底层),并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可分为用电器和非用电器。
生2:我认为可分为电源和非电源。
生3:他们分类分得不够准确,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生电的有静电、电池、发电机;测电的有电流表、电压表、千瓦时计、测电笔;耗电的有电灯、暖手宝、电解水和小磁针偏转现象。
师:好。同学们往往受习惯思维影响,看来分类应按实际情况来分。
你们能对这些证明有电的方法做出评价吗?
生1:电流表和电压表比千瓦时计和测电笔判断范围大。因为千瓦时计和测电笔适用于家庭电路中。
生2:电流表比电压表和千瓦时计判断准确,因为有电压不一定就有电流,电流过弱时千瓦时计有可能转不动……
生3:有时灯比千瓦时计准。因为指示灯“2.2V 0.01A”亮时,千瓦时计转盘转不动。
生4:电流表比灯准。因为灯不亮也有可能有电流通过。
生5:电磁感应现象中,接入电流表后,发现有时即使指针无明显偏转,只要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一定有电流产生。
生6:我认为用电安全很重要。因此,首先考虑安全;其次是准确;最后是方便。
师:很好!请看图5。
以上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和评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生评价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科学;复习教学;电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4202
进入复习阶段,如何使复习教学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应钻研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運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开展复习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意:1.剔除不考的知识点;2.“串”联起重要知识点;3.讲透疑难知识;4.“穿越”知识板块,构建知识网络。下面以电学知识为例,分析探讨复习教学。
一、剔除不考的知识点
为减轻学生“中考”压力,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初中科学哪些知识是要考的,哪些知识是不考的,中考所涉及的知识有413条之多,且每条涵盖好多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紧扣说明,“剔除”不考的知识。师生对话如下。
师:同学们,对照中考说明,回顾一下有哪些电学知识是不作要求的?
生1:电动机一节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等均不在考试说明之内。
生2: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过程也不作考试要求。
生3: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也不作要求。
所以,在复习时可大胆删除,这样可以把时间花在考试说明中的重点和难点上。不然,就会犯“方向不正,目标不明”的错误。
二、“串”联起重要知识点
中考涉及的电学知识这么多,怎么把它们串在一起呢?如图1所示,电可用来照明,可使电动机转动;计量用电量的多少,需要电能表;测量电压需用电压表;测量电流需用电流表。那么,你怎么知道有电还是没电?或者,你有多少种判断有电与否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寻找。
师生对话如下。
师:这个电路中有电吗?你们有多少种判断方法?
生1:有3种判断方法,分别用电流表、电压表、千瓦时计。
生2:还有电灯发光。
师:很好,如图1所示。看来大家所学的知识很扎实。有没有第5种判断方法?
生3:测电笔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生4:刚才灯泡发光可以,那电热也行吧。
师:是的。
生5:放在直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师:太棒了!
生6:依据电流的效应,还有其他效应吧,如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水的组成》一节中,水通电分解,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电流通过。(此时,全班同学发出了惊奇的声音)
师:看图2,简直太精彩啦!还有第9种判断方法吗?(拿梳子在头上摆弄了几下)
生7: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了。静电只能产生短暂或瞬时的电流,有没有稳定且持续的电……
生8:有。电池、发电机、电磁感应现象。
这样的回忆,使所有学生都吃惊,他们没想过自己学过的方法有这么多种,更没想过这些知识都可以串在一起,这样的学习就变得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了。再则,知识只有串起来,才不会“掉队”。
三、讲透疑难知识
复习到一定阶段,就得使用“非常规手段”,“穿透”是非常规武器的代表。刚才以“电路中有电吗?”为主题,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呈现,只是处于“漂浮”状态,下面我们要使知识“下沉”。
下面挑选了四个问题进行讨论、评析。
先看关于测电笔的问题。
问题1.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有一盏正常发光的电灯突然熄灭,经检查发现保险丝完好,用测电笔插进插座的两个孔,氖管均发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进户的火线断了
B.插座发生短路了
C.进户的零线断了
D.电灯的灯丝断了
评析:家庭电路是串并联电路的综合应用。此题中,灯和插座显然是并联的,但电路出故障后,用测电笔插进插座的两个孔,电路就发生了变换。当插入右边的插孔时,火线、测电笔、人和大地就组成了串联电路;当插入左边的插孔时,火线、灯、一部分零线、测电笔、人和大地就组成串联电路。测电笔氖管均发光,说明经过上述物体的电路是通路,也说明此电路中的元件均是好的。于是,很容易找出正确答案为C。
再看有关千瓦时计的问题。
问题2.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6节P110的图3-76所示,请你说说千瓦时计额定电流为10安的意思。
评析:因为额定值是针对用电器而言的,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值。而千瓦时计是测量家庭电路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器,尽管它本身消耗电,但耗电量很少,可以忽略。因此,当它接在220伏的电路中时,通过的电流值并不对应10安。此时的10安意思应该是标定电流,当用电器的总电流达到10安左右时,计量误差较小。当通过的电流很小时,计量误差较大。
接着看有关小磁针的问题。
问题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第2节P8的图1-21所示,将导线竖直放置进行实验,目的是什么?请你说明理由。
评析:学生最怕的就是说理题,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此题是因为小磁针只能在水平方向转动,也就只能知道水平面磁场的方向。这样,就无法知道水平直导线前后磁场分布的情况。因此,将直导线竖直放置,就解决了周围(前后、左右)磁场分布的情况。 最后看与电热相关的问题。
问题4.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6节P116图3-84所示是研究电热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这个实验中用到哪些科学方法?
评析:《电热》这节是方法的“集中营”,最主要的是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和放大法。没有转换法,产生的热量无法收集和测量;不用放大法,加热时间太长,一节课来不及;当然,不用控制变量法就无法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采用了观察、对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科学方法。
问题线是路标,方法线是导航仪,能力线是宗旨。[1]离开知识讲方法是徒劳的,而离开能力讲方法是空洞的。通过上述知识、方法、能力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指日可待。
四、“穿越”知识板块,构建知识网络
重要知识只有通过串联,才能找到关系;疑难知识只能通过“穿透”,才能有效理解和落實;各块知识只要能“穿越”,就会结成网,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图4通过分类和评价,就可以使电学知识融会贯通。
请将图4中的各图片进行分类(静电和电池两张图片叠在底层),并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可分为用电器和非用电器。
生2:我认为可分为电源和非电源。
生3:他们分类分得不够准确,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生电的有静电、电池、发电机;测电的有电流表、电压表、千瓦时计、测电笔;耗电的有电灯、暖手宝、电解水和小磁针偏转现象。
师:好。同学们往往受习惯思维影响,看来分类应按实际情况来分。
你们能对这些证明有电的方法做出评价吗?
生1:电流表和电压表比千瓦时计和测电笔判断范围大。因为千瓦时计和测电笔适用于家庭电路中。
生2:电流表比电压表和千瓦时计判断准确,因为有电压不一定就有电流,电流过弱时千瓦时计有可能转不动……
生3:有时灯比千瓦时计准。因为指示灯“2.2V 0.01A”亮时,千瓦时计转盘转不动。
生4:电流表比灯准。因为灯不亮也有可能有电流通过。
生5:电磁感应现象中,接入电流表后,发现有时即使指针无明显偏转,只要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一定有电流产生。
生6:我认为用电安全很重要。因此,首先考虑安全;其次是准确;最后是方便。
师:很好!请看图5。
以上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和评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生评价能力的提升。